APP下载

语文教学艺术之我见

2016-09-21朱则耀

考试周刊 2016年68期
关键词:仲永成才课文

朱则耀

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进程,它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在这繁杂的流程中,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喜悦地渡过呢?这就要一种艺术,课堂的组织艺术。

作为各学科的先锋——语文,它更应该强调艺术,更应该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具有艺术性呢?

一、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

优秀的导课能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要想达到这种程度,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确定教材的重难点,并能广泛地收集资料,切实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这样,教师在导课时才能教态自然、语言优美、设计新颖。那么,它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这一堂课有了浓厚兴趣,就能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甚至是“不择手段”。不是常说,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由此可知,学生克服困难、努力求知的原动力正是“好”和“乐”。例如,我们在上《珍珠鸟》这篇文章时,可以播放一些珍珠鸟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欣赏这些可爱的小鸟,培养他们的爱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质疑问难,开启思维,进入课题。孔子对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有深刻阐述,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其中不仅强调了学习,而且强调了思考。而思考多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一个人读书,先因有疑,而后才能解疑,我们这里强调的“质疑问难”,是指教师用授课的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提问,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中。例如,《伟大的悲剧》可以这样入题:“大家知道,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二者看似矛盾的问题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这样的开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迅速进入新课。

(三)由故事进入课题。其中故事应该是精心编选的,与课文是十分接近、类似的。如《夸父逐日》的教学,导入新课就可以运用讲故事法。在上课的前几分钟由教师生动地描述一则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让学生领会神话故事的意蕴,神话故事的美,引领他们自然进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法,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为在新课结束后,还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其他神话故事。

(四)运用结论式的导语进入课题。这是老师以简练的语言揭示课文中的本质问题或疑难问题,起到聚精荟萃、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身上有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有着一样的民族自豪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小弗朗士的体会吧。”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快速进入情境,把握文章重点。

二、朗读训练要重视组织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朗读训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等等。那么,如何才能艺术地组织朗读训练呢?

(一)学生初读,了解课文轮廓。这是第一次让学生接触课文,就像一个人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这个环境只有大概的轮廓。因此,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整体地感知课文内容。这时可以请一些朗读水平一般的、较高的、好的同学进行朗读,然后全班同学共同点评,指出其中优缺点。最后由老师做正确指导。

(二)教师范读,定好基调。经过了学生的初读,同学间的研讨,教师的正确指导,可以说学生对课文朗读基调有了大致了解。这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理解应该更深刻,很容易就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中,广泛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无形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师生赛读,更能激发朗读兴趣。这主要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正确疏导。可以一对一地比,也可以划定人数对比,这要确定好公正的评委,同时要让评委进行一定的点评。这种方法,可以让课堂既有淡淡的火药味,又有浓浓的研读氛围。

(四)研读精彩语句,以悟真情。一篇好文章,总会有一些精彩的语句,而这些精彩的语句往往含义深刻、饱含激情。这时,让学生把它们找出来,细加揣摩、反复研读。这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且能深刻地领悟语句饱含的思想感情。

(五)配乐朗读,以情激情。在朗读中配以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更加形象鲜明的语音情景中,深刻领会课文的重点、难点和思想感情,激起感情的共鸣,并得到美的感受。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读起来就能声情并茂,使读者、听者、作者、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三、课堂小组讨论要艺术地组织

成功的课堂讨论容易让学生发现和形成观点,发表看法,并且学会了同学间的交往与合作。虽然课堂讨论有重要意义,但不能乱用,否则会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艺术地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呢?

(一)教师要善于寻找一些有意义而能够展开的问题。一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可有些问题并无实际意义,与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毫不相关,而且这些内容并不能展开,学生的回答只是“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因此,教师要寻找一些与课文重要内容密切相关,能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课文难点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有说法。比如《狼》这一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狼被杀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这个问题的前半题就直指课文的内容,后半题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为了能轻松、愉悦地展开讨论,那就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大家设想,在冷冰冰、毫无生气的氛围下,能不能展开讨论呢?不能。就是能展开也不会有理想的结果。因此,宽松和谐的氛围是讨论的前提条件。要创设这个前提条件并不容易。它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讨论时,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在各小组集中发言时,教师可以常用这些语言:“你真不错?”“你很善于思考。”“你真是大家的骄傲。”“假如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可能会想出来。”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在展开课堂讨论时,可以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要求一致。

四、课堂提问要艺术地设计

提问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和谐共振的一条主渠道。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够揭示矛盾、辨别正误、唤起联想、引起思索,有利于当堂反馈,当堂控制,调节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不懂得提问艺术,那么提问的结果往往是“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甚至使师生关系形成僵局。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呢?

(一)提问要考虑人的心理因素——自易而难、由浅入深。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注意序列,做到层次清楚。例如,教学《伤仲永〉》这篇文章时,可设置一系列问题:a.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b.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c.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由表入里,由浅到深,学生较容易掌握。

(二)提问要善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这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一问多解,多向求解。再举《伤仲永》这篇文章为例,教学这篇文章时,很自然就会引出这样的话题:“成才的关键”。学生讨论时,会由此发散更多话题:a.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b.天赋是成才的关键;c.天赋有利于成才;d.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e.没有天赋不能成才。学生会对此很感兴趣,甚至会变成一个辩论会。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三)提问不能太浅太深,而要切合学生实际。因为问题太浅,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的容易;太深,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的解答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决心,产生快乐。

(四)提问时,教师不能态度生硬,而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学生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就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比如,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示,是鼓舞、期待、信任,还是责备、讽刺、不屑。

总之,语文教学的艺术复杂繁多,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平时要善于运用,善于总结。最后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教学艺术,给语文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教版)[M].

猜你喜欢

仲永成才课文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