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眼全球立足当下
——T20分论坛之“创新驱动与新经济发展”观点综述

2016-09-03来佳飞

浙江经济 2016年13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集群人才

本刊记者/来佳飞

放眼全球立足当下
——T20分论坛之“创新驱动与新经济发展”观点综述

本刊记者/来佳飞

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T20)是G20峰会的重要配套会议之一,是全球智库代表为G20贡献智慧与思想的重要平台,并因其对历年G20峰会政策决定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力而备受瞩目。日前,T20在浙江安吉顺利召开,200多位来自全球各地的“智囊”汇聚一堂,就“创新、新经济与结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只能依靠创新与新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及“创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经济”则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那么,如何理解创新和新经济的内涵?创新和新经济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政府在推动创新驱动和新经济发展中又将如何行动?来自全球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为此带来一场思想的激辩。

解构“创新”内涵

如果说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那什么又是创新的根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从“创”字的解构上入手,“创”字左边是仓库、右边是把刀,“要想创新,首先要有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其次要有胆量,因为创新的本质就是怀疑所有”。顾海兵指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是根本的力量,知识理念的知识拥有巨大的力量,生产智力是绝对的力量,知识产权化是决定的力量”,对于目前中国这样一个“巨国经济”来说,如何重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技术创新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指出,上世纪60年代全球有40多个国家进入到人均GDP8000-12000美元的高收入门槛,但真正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仅有4个。收入分配极化、人口结构失衡、比较优势固化、利益集团膨胀等都有可能使一个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根本性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机制的缺失。黄先海根据技术先进程度将国家经济体划分成三个维度,即前沿经济体、准前沿经济体、远离前沿经济体。远离前沿经济体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市场竞争,采取技术追赶模式,这也是我国过去采取的模式。而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一个准前沿经济体的国家,如果继续采取原有的模式只会陷入追赶陷阱。对于准前沿经济体来说,必须要沿着“扩大竞争-前沿收敛”路径,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吸引具有国际前沿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投资以获取知识溢出效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通过扩大市场竞争实现经济体的跨越式发展。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一定能对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强调,推动创新驱动中要注重创新的实用性。怎样激活经济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这是目前创新最重要的价值考量。赵锡军说,“无论怎样的创新,我们都有一个根本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提供福祉,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发挥创新的实用性价值,赵锡军提出:一是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产业的角度来讲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新重大工程,启动一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二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普通的投资者和企业职工加入到创业创新队伍中去。未来新经济领域,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先进制造业等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会有大幅提高,“十三五”的预期指标是前沿劳动生产力从人均8.7万元人民币提升到12万元人民币,60%的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完成。

驱动创新的要素聚集

诚如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所讲,“当前关注创新,最主要的是关注创新的创新”,即关注如何推动创新的要素配置创新。创新要素包括制度、环境、人等等,专家们围绕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聚集提供了多个角度的思考。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上海市仲裁委仲裁员严惠民强调,“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头和中心,凡是世界上的科技强国都是人才强国”。严惠民指出,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要在四个方面予以保障,一是人才政策的放活、盘活;二是开放的培养教育机制;三是包容的人文环境,包容比宽容更重要;四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创新者物质层面的保障。而政府在这四个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政策的引导、环境的塑造、立法的先导等,不断提高高端人才供给,这样才能扩大有效供给、高端生产供给。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基石。据新西兰集群领航员公司首席执行官IForFfowcs-Williams介绍,在欧盟,集群是经济发展和促进创新的强有力引擎,每个区域都在寻求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强调地域性的创新。德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一个或多个集群的项目,这种专门化在不同的区域非常明显。对于创新来说,集群有利于专业化的投资、研发、技术转移、人才集聚。同时,集群间如何进行更有效率的合作、建立跨越式的集群联系,以及政府和学校如何更好支持集群的发展,这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的观点来自于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留学人员创业联盟副理事长郑斯彦,他认为我国科技园区建设对于推动创新驱动作用十分明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重新构建了地方经济产业的新形态,很多科技园区的产业越来越高端化;二是科技园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园区内大量的孵化器培育了众多新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科技园区聚集了大批的人才,不管是海归人才还是草根人才;四是很多科技园区跟大学紧密合作,产学研合作十分紧密,有利于创新的落地;五是科技园区有利于国际化的合作,加快前沿技术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专利制度对创新有利有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潘士远从三个角度进行剖析:一是创新的可专利性,即专利机关审查某项创新能否授予专利,可授予的即为创新。二是不同技术进步结构对创新有不同影响,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对于整个经济的创新驱动或者是产业结构升级有不同的影响。自主创新是高风险的创新,模仿创新可能是低风险的创新,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如何分配资源,使创新结构实现最优。三是创新具有累积性。所谓的累积性创新是指这个创新是基于以前的创新做出来的,同时又可以作为以后创新的基础。潘士远指出,专利保护的强度跟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技术进步结构存在倒三角的关系,当专利保护强度比较弱的时候,提升保护强度有利于研发技术能力的提升,但当专利保护强度超过一定界限之后,专利制度对创新结构或者是技术结构的改善变得越来越差,甚至会阻碍技术结构的改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创新风险的替代性。

展望新经济发展

在这次T20会议上,新经济是重要的讨论话题。何为“新经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顾国达指出,“新经济就是稳健发展、能够提高全人类福祉的一种经济形态”,新经济发展必须要开放、包容,不断开拓创新。“新经济”发展问题就是原创性技术的发展问题,兴业银行南京分行总经理张庭喜指出,“现在的问题在于原创性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原创性技术转换成新经济产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配合也是不足的。”

发展新经济是世界潮流。“从国际环境看,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推动主导新经济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浪潮中不再落后,不仅仅是决定新兴经济体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也是关乎全球发展和治理重塑的前景,追随还是引领、追赶还是超越,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林跃勤指出,“金砖四国”在新经济发展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实践,但目前新兴国家在发展新经济整体进展不快,并没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群,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整体经济结构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面临一系列的人才、资金、市场、制度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的瓶颈和障碍。

“新经济”的内涵十分广阔。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的MariaLuzLoureiroGarcia教授指出,新经济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循环经济”,未来的经济模式应该是循环体系的,以此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韩国釜山釜庆国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Pyo Heedong指出蓝色经济是以海洋为基础的经济,拓展了绿色经济的范畴,提供了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经济价值。发展蓝色经济,必须考虑经济效率、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间的平衡;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须考虑如何增进经济效益,吸引私人投资;必须重新梳理和制定推动蓝色经济发展的政策。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集群人才
人才云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