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鉴古今 影逝形存
——滕州市出土古代青铜镜略窥

2016-08-22葛海洋魏慎玉

关键词:铜镜圆形纹饰

□葛海洋 魏慎玉

镜鉴古今 影逝形存
——滕州市出土古代青铜镜略窥

□葛海洋 魏慎玉

据考古可知,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镜,出土于齐家文化时期的墓葬中,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的初始期,以春秋战国铜镜为代表的流行期,以汉代铜镜为代表的鼎盛期,以三国、晋、魏、南北朝铜镜为代表的中衰期,以隋唐铜镜为代表的繁荣期和以五代十国、宋、金、元铜镜为代表的衰落期六个阶段。

一、战国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战国蟠螭纹铜镜 (图一)直径15厘米。圆形,三弦钮,圆钮座。外围一周凹面形环带。主题纹饰由地纹和主纹组成:地纹为圆涡纹组成的云雷纹;主纹饰为蟠螭纹,蟠龙头靠镜缘,张大口,露利齿,身躯盘曲,呈S形向两侧伸展。在地纹之上,于凹面形带外伸出四叶,各叶之底边与凹面带外圈相切。外微为凸起的15组内向连弧纹。

二、汉代铜镜

1﹒昭明连弧铭文镜(图二)。直径16.5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饰一圈窄素带,素带与钮座之间有短曲线连接。两周短斜线纹间,有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不而泄。”字体较方整。高平沿,素宽缘。

图一 战国蟠螭纹铜镜

图二 昭明连弧铭文镜

2﹒日光连弧铭带镜(图三)。直径8.2厘米,圆形,半球钮。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圆钮座外有线纹,并饰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外区两周栉齿纹内饰铭文带,铭文为 “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间有符号相隔。文字属篆隶式变体,素宽缘。

图三 日光连弧铭带镜

图四 四乳四虺镜

图五 四乳龙虎镜

图六 四神禽兽博局镜

3﹒四乳四虺镜(图四)。直径8.8厘米 ,圆形,半球钮,圆钮座。圆座外饰四组短线条纹和凸弦纹。主纹以两周栉齿纹为廓,内为四乳与四虺纹相间环绕。四乳有圆座,四虺成钩形躯体,两端同形。素宽平缘。汉代铜镜常用等分法把纹样均分,构成对称而统一的装饰图案。此镜模铸精良,造型饱满,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4﹒四乳龙虎镜(图五)。直径18.8厘米,圆形,圆钮,四叶纹座。叶间有小花叶图形。钮座外两周凸带,其间饰有铭文。主纹为四乳相间四组纹饰。两组为羽人戏龙:羽人一手持物前伸,一腿前弓,一腿跪地;双龙中,一条龙曲颈回首张嘴向着羽人,另一条龙曲颈昂首面对羽人;龙身饰有圆圈纹及线条文;龙及羽人间分别填一鸟和蚂蚱。另两组纹饰,一为虎追羊,一为两虎相顾,龙虎周围填以云纹。几何纹缘。

5﹒四神禽兽博局镜(图六)。 直径18.6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座外,为一周弦纹及双线方格,方格四角各一字,合为“长宜子孙”。方格与方框间,为一周铭文带。方框外,为博局纹。博局纹间,青龙配有羽翼的长耳兽,白虎配独角羊,朱雀配朱雀,玄武配独角羊。虽然是常见的四神及线条式的表现手法,但此镜线条流畅。为填补空间而尽量使禽兽的某些部分显得很夸张,无论是龙、虎、朱雀、蛇都将细而长的尾延伸到T纹与L纹间,既生动又使布局协调。填补的云纹也起到这个作用。博局纹外,一周短斜线、三角锯齿纹和连锁云藻纹缘。

6﹒汉盘龙镜(图七)。直径11.1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一龙压在钮下,独角、张口、四肢张开、尾卷曲。表现手法与一般盘龙纹作高浮雕不同,此龙纹作浅浮雕线条式。短斜线圈带外两圈锯齿纹缘。

7﹒变形四叶对凤镜(图八)。 直径14.5厘米,圆形,圆钮,圆钮座。其外围以弧线四方形连接的宝珠状四叶纹。四方委角内各一字,合为“长宜高官”。四叶间各一组图案化的对凤纹,内向十六连弧纹缘。

综上所述,围绕朱熹的题刻,后人的题咏形成了与朱熹之间的对话,并且与朱熹的题刻共同构成了层累的文化景观。朱熹的题刻及其拓本、题咏共同参与了朱熹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同时又开拓、丰富了石刻文献的文化蕴涵。

图七 汉盘龙镜

图八 变形四叶对凤镜

图九 真子飞霜镜

图十 月宫镜

三、唐代铜镜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唐代铜镜也随着大唐盛世的脚步迈向了中国铜镜铸造发展史的巅峰。唐代铜镜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既有艺术的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特别是在铸造工艺上,高浮雕技法和特种工艺的运用,超越了历代铜镜的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中国铜镜发展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

1﹒真子飞霜镜(图九)。直径16.8厘米,圆形,圆钮。钮上仙岳一座。左侧,修竹与竹笋前,一人坐于草地上,膝上置琴。右侧,一鸾振翅翘尾。钮下一荷池,水波涟漪,鸳鸯双嬉。池中有荷叶、花苞、荷花及莲蓬。此镜是唐人物故事镜中较多见的类型之一,纹饰以抚琴人物、翩翩起舞的鸾凤、竹林、水池、荷花、云山日出等构成了静逸的山野风景画。

2﹒月宫镜(图十)。直径12.5厘米,为对称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镜钮藏于树干中。铜镜通体呈银白色,质地精美。主纹桂树参天,叶片较大,郁郁葱葱。左饰嫦娥腾空飞舞,嫦娥徐徐飞上天、衣襟随风而飘的姿态刻画得恰到好处。右饰玉兔杵臼捣药,造型惟妙惟肖。树下饰一跳跃的蟾蜍,活灵活现。整个画面,相互呼应,形象生动,动中有静,静中含动,情趣盎然。

3﹒瑞兽葡萄镜(图十一)。直径14.2厘米,圆形,伏兽钮。镜背分内外两区。内区,五瑞兽同向葡萄枝蔓。瑞兽形态多作匍匐状,露出脊背,有的尾细长,有的为帚形短尾,与瑞兽镜中似虎似豹的瑞兽相似。外区较宽,肥厚润泽的叶瓣及硕果累累的葡萄错综交缠,其间有展翅的三只禽鸟与站立的三只禽鸟,既不对称,方向也不尽相同。叠云纹缘。可以看出,当时形式与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丰富。该镜铸工精细,构思巧妙,枝条柔长,花叶舒展,果实丰硕,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镜体较厚实,显得很沉重,很结实。这面唐镜无论铸工、铸造均可视为盛唐铜镜的经典之作。

4﹒四鸟绕花枝镜(图十二)。直径9.3厘米,一般称为鹊绕花枝镜。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钮外,四禽鸟、四折花相间环绕。两鹊展翅飞翔,拖着长尾;两雁双脚站立,羽翼未张;四鸟间有形状稍异的两组折枝花。折枝花虽然都是四叶两花苞,但一组底下两叶稍肥大。边缘,展翅的四蜂蝶与四朵两叶一苞的折枝花相间排列。此形式的铜镜,出土或传世品都比较多,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5﹒四鸾衔绶镜(图十三)。直径10.5厘米。八叶葵花形,圆钮。钮外,四鸾同向飞翔,口衔绶带。边缘,八瓣中荷叶与蜂蝶相间环列。该镜保存完好,铸工精细,构图完美,纹饰清晰,瑞兽禽鸟生动活泼。

四、金代铜镜

图十一 瑞兽葡萄镜

图十二 四鸟绕花枝镜

图十三 四鸾衔绶镜

图十四 双鱼镜

金代,铜镜制作工艺亦达到很高的水平。金代的手工艺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粗犷的装饰特色和中原传统的铜镜装饰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金代铜镜独有的装饰纹样特点。金代的铜镜,有一部分是模仿汉、唐、宋代的铜镜造型、图纹,也有一部分是本朝代的创新作品,图纹别开生面,是各代铜镜所没有的。金代时期的人物故事镜的题材内容最丰富,人物故事镜也最为流行。金代铜镜以圆钮为多,钮较尖,尖顶为平面形。金代铜镜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素缘,但比宋镜缘稍宽,镜缘上錾刻官府验记的字样,并带有画押。

1﹒双鱼镜(图十四)。直径20.5厘米,圆形、圆钮。双鱼体大宽肥,几乎塞满了镜背内区。鲤鱼刻画得清晰逼真。钮周围波涛起伏,近缘处水波回旋,形成一圈带波纹。宽素缘。

2﹒双龙镜(图十五)。直径17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两条龙首尾相接,但弯曲的姿势不同,一龙弯曲起伏,另一龙呈C形曲线。两龙头部结构简单,都有龙角,两前肢粗短作爬行状,前肢肘部伸出飘带似的肘毛,两后肢一伸一微露出。双龙与菱边空白处各配置一组云纹。山东滕州金承安四年墓的发现,为此镜的流传时间提供了重要资料。

3﹒柳毅传书镜(图十六)。直径16.6厘米。圆形,圆钮。宽素缘。镜左缘处,沿着镜边向上方伸出一株大树,枝冠延至右上方,枝叶繁茂,有果实。树下,一男一女作对话状。女子高髻长衫,回首说话;男子戴幞头,长袍玉带,躬身拱手。五只羊散居画面,或食草,或奔跑;不远处,一童子牵马而立。镜钮下,一长线纹隔开水陆,下半部水流湍急,两条大鱼游戏其中。此镜纹饰内容描绘的应是“柳毅传书”故事中“泾水托书”的情景。水纹占据了此镜一半的面积,双鱼嬉戏不仅增添了装饰意味,而且也有爱情寓意。

图十五 双龙镜

图十六 柳毅传书镜

图十七 阁楼人物镜

图十八 缠枝花卉镜

五、宋代铜镜

两宋时期的铜镜工艺与鼎盛期的战国、汉代、唐代铜镜工艺相比,是走向没落的转折期,与两宋时期的其他方面的卓越艺术成就比较形成了很大的差距。然而,宋代铜镜注重实用、不崇奢华、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其装饰艺术在中国古代铜镜工艺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尤其是花枝镜和花鸟镜,图案清新、描绘逼真,具有强烈的韵律节奏感。宋代铜镜因多用于生活,镜体比较轻薄,镜钮小或无钮,纹饰民俗化特点显著。也因多为民间私铸,质量参差不齐。

1﹒阁楼人物镜(图十七)。直径14.7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钮右上方,山岩中有半露楼阁,半扇门闭,半扇门微开。阁楼逼真,鸱吻、屋瓦、斗拱、版门都一一刻画出。钮左侧,山岩上有大树一棵,枝叶茂密。树下,有河岸、长桥。桥上有五人:桥中间一人端坐,其两侧各一侍者手持宝扇;桥端一人站立,手持幡物;桥的另一端一人,头戴冠,弯腰拱手作揖。素缘。

2﹒缠枝花卉镜(图十八)。直径26厘米,圆形,圆钮。以钮为中心,两根枝蔓分枝回卷。细长而圆曲的枝蔓上茎叶穿插交叠,葩萼飘逸,枝顶花瓣纤细秀丽、对称排列。素缘。

3﹒双龙镜(图十九)。直径18.6厘米,圆形,圆钮。双龙分别在钮两侧。龙头对着圆钮,作双龙夺珠状;身躯蜿蜒于龙头之上方;一后肢与尾相交,形成一环形。钮右边的龙张开嘴,而左边的龙却闭着嘴。二龙均张牙舞爪,伸出三爪的前肢。龙身周围点缀着云彩。镜下方有一条起伏不平的海岸:岸下为波涛汹涌的海水,水中有一龟;岸上有一个三足炉。香炉的左右方,青烟飘拂。素缘。

六、明代铜镜

明代处于铜镜发展的衰落阶段,但是明代铜镜仍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是有吉祥寓意铭文的铜镜,大大超过了之前任何朝代的发展和运用程度。或只铸几个有吉祥寓意的文字,或吉祥文字与吉祥图案并举,同时刻有铜镜商号的名称,共同形成了明代铜镜的特点:

1﹒五子登科镜(图二十)。直径20.9厘米,圆形、半球钮。钮外有对称的四个凸起的方框,镜框内有楷书“五子登科”四字,其外饰弦纹一周。窄缘。

2﹒状元及第镜(图二十一)。直径13.1厘米,圆形,圆钮。钮外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有楷书合为“状元及第”四字铭。素窄卷缘。

3﹒金玉满堂镜(图二十二)。直径9.5厘米,圆形,圆钮。钮外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有楷书合为“金玉满堂”四字铭。素窄卷缘。

4﹒福寿双全镜(图二十三)。直径9.8厘米,圆形,圆钮。钮外有四个凸起的方框,框内有楷书合为“福寿双全”四字铭。素窄卷缘。

明代铜镜不仅式样丰富、工艺精巧、制作考究、铸造精良,而且还装饰着美丽的花纹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铭文。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铜镜不仅具有文物考古价值,而且还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工艺美术品。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铜镜的观赏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 )

[责任编辑 秦秀林]

图十九 双龙镜

图二十 五子登科镜

图二十一 状元及第镜

图二十二 金玉满堂镜

图二十三 福寿双全镜

猜你喜欢

铜镜圆形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雕漆纹饰的修复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铜镜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