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2016-08-19郑文堂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高校

郑文堂

摘 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市属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刚掀开序幕。北方工业大学立足自身特点,结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快速推进所进行的供给侧改革还在积极探索中。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提升学校服务首都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高校;供给侧改革

纵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将在高度关注需求导向的同时转向供给侧。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创新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撑。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理应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配合地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高校是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最终环节,本身作为供给侧的一部分,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要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自己如何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供给作用。

北方工业大学作为市属工科类高校,要主动适应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全面提高服务首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能力,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以它为例,笔者谈谈关于首都高校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点思考。

以“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新高度

学校经过近70年的发展,形成了清晰的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已步入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为克服同质化倾向,突出自身特色,体现竞争优势,需要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形成自主创新文化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

1.优化专业结构,彰显专业特色

一是建立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首都发展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需求导向,加强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和创造条件增加高端制造与装备工程、智慧城市工程、生态机械及其应用、工业4.0工程、价值链管理与控制等专业及专业方向。二是扶强保重,突出特色。对少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调整、合并或撤销,在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战略。在巩固原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特色的同时,将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的内容进行增加和扩充;对机械类专业进行现代制造与装备、数控网络、3D打印技术等改造;对工商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创业管理创新管理、扁平化组织、互联网金融、产业分工与价值链、绿色金融、生态工业管理等改造;对法律类专业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诉讼等内容。

2.根据学科特色,打造创新力强的优势学科群

立足于服务北京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层次,积极推进新兴学科及优势学科的建设和培育工作,在智能交通、数字媒体、互联网、物联网、绿色设计及包装等学科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优势学科群。

3.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和区域发展

在科技创新上坚持“立地顶天”,在重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围绕首都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态成本透支等大城市病,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同时,打造和完善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智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彻底解决当前二级学院缺乏创新动力,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调度不够,各类建设项目和平台交叉重复等问题。通过逐步扩大学院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能、运行规则,完善职能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努力推动学校提升精细化内涵管理水平,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以“协调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新效能

新常态下,学校要想在今后的发展中抓住机遇,就要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潜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

1.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将自身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就应该坚持教学为主、教学科研并重,避免出现在职称评聘和业绩考核时只重视科研业绩、忽视教学业绩的情况,通过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分类评价,建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励指导教师将科研项目更好地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

2.协调教师与学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教师要协调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提高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推动“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对学生要尊重其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善于挖掘潜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

3.协调硬件与软件关系,提升学校“软实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位于同类院校前列。同时,学校和学科在科研创新、制度创新、大学精神文化创新等“软件”上,与高水平院校尚有差距。所以,需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经费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坚持内涵发展,重点抓学科交叉整合、抓高层次人才引进、抓体制机制创新、抓重大科研攻关和突破,培育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和科研成果。

4.协调师资与建设保障关系,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强校战略,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方面,根椐学科建设和调整的要求,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步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实施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氛围,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建设一支以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师资队伍。

5.协调办学空间与发展需求关系,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和建设利用

因校园面积限制,当前仍不能满足办学规模对校园空间的需要。为彻底解决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开辟建设新校区;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校园布局,合理整合和优化现有办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以“绿色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新品质

绿色发展不仅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创新抉择,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高校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阵地:一方面,通过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本身的能源资源节约,降低办学成本,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快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绿色节能产业创新发展,增强创新能力。

1.加强绿色校园建设,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

一是创新管理手段,建立节能长效机制。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管理制度、节能工作的评估体系及有效的节能奖惩制度,建立“分类管理、装表计量、指标核定、定额管理、超额付费”的能源使用机制。二是加大技改力度,助推节约型校园建设。继续加大资源节约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节能灯和用水、用电智能控制系统,积极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做好老建筑保温、水电管线老化和用能不达标设备的改造工程,提高节能基础水平。三是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绿色理念。通过传播社会公益、节能环保生活等理念,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

2.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效益

一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进一步完善岗位分类管理,拓宽优秀人才发展空间,引导教职工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选择职业通道,充分激发各类人员的内生动力,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机制。积极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和成本分担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资源共享,防止和避免把占有使用的资源当做“免费午餐”,只顾要钱,不想节支;只顾花钱,不问效益;只重购置,不重管理的现象发生。

3.提升绿色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相关领域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校属研究机构、北京市重点学科和科研创新平台,在全校范围遴选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重点支持与建设,提升节能减排相关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 二是将绿色意识融入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积极引导、鼓励绿色创新,努力推广学校师生研发的各类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以“开放发展”汇聚学校发展新合力

大学只有坚持和扩大对社会的开放,才能及时地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通过吐故纳新,优化原有的知识体系;才能开阔师生的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将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真正契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办学资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作为地方高校,更应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优劣长短,准确定位,借势发展。

1.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

抓住地方优势、融入地方办学,利用自身优势学科和专业的科研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综合校内外各方、各类资源,通过政产学研互动、政企校结合的形式,把区域发展、教育与科研、行业提升等活动和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与政府、企业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机制灵活、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学研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政府、企业、高校的多赢局面。

2.大力推进深层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开放办学广度与深度

一是与国内外知名大学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办学,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优秀人才和优秀的学术成果来发展自己。二是发展一批国际化教学项目,提升海外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参与度。三是“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大力引进国外知名学者和高端人才的同时,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外著名大学考察、交流和学习,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四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担当意识和大爱情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国际性大公司合作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新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际化培养人才的力度。

3.以开放促改革,形成多方参与、多元投入、与社会有机互动的办学体制

一是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议事协商,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机制,完善多元参与的校内治理体系。二是健全社会参与监督机制。通过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校友、家长多方面代表参加的学校理事会,充分发挥其在加强社会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办学资源、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以“共享发展”增强学校发展新动力

共享发展是推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使学校师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增强学校发展动力,朝着共同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进。

1.增进师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加强改进民生工作,把学校事业发展同维护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拓展教职工成长空间和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上,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着力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二是高度重视师生的合理诉求,认真解决师生员工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切实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三是探索新的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增强学校的生机和活力。

2.服务地方和行业,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有色金属行业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区域和行业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前瞻性技术领域的科技布局,积极培育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落地生根。二是按照“权责一致、利益共享、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特点和转化规律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效能、效用。

(作者系北方工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高校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