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及类型研究

2016-08-19苏林琴韩笑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影响机制

苏林琴++韩笑

摘 要: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学生群体的异质化,这种异质性也体现在大学生学业参与方式上。以学生为达到教师或学校提出的学业目标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投入,按行为特征可分为“课上学习”“课外学术互动”“课程相关学业参与”和“课外拓展性学业参与”;按类型可分为规则性参与、程序性参与、自主性参与。针对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差异和类型特征,学校可通过创设学习型院校氛围、鼓励师生及生生互动以及增加学业挑战度等方式改进大学生的学业参与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关键词:学业参与;学业参与类型;影响机制

大学生被广泛认为是社会精英群体,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然而,这种同质性仅仅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学业成就及学习水平上,在这种表象之下大学生在学业参与行为上表现出了多元化的个体特征。学业参与行为是大学生学习方式中更加微观的层面,直接关注“怎么学”的问题。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直接决定其学习质量。

“怎么学”:大学生学业参与方式探索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2014年北京某“211工程”高校全体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2,866份,回收有效问卷1,676份,有效回收率为58.5%。

1.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检验

为使调查数据具有普遍性,研究将调查数据与“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的数据做了T检验和效应大小检验(见表1),以说明样本对大学生群体的代表性。T 检验说明二者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效应大小检验(Effect size)说明该差异在实际中的意义。结果显示:数据在统计学和实际中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研究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大学生学业参与方式指标提炼

学业参与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研究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法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产生4个因子,各因子的α值均大于0.6。按照空间维度“课上”与“课下”,内容维度“课程”与“课程外其他学术活动”,对各因子进行命名。例如:“课上学习(α=0.802)”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围绕课程的个人学习活动行为;“课外学术互动 (α=0.675)”是指在课堂外,脱离课堂束缚下通过与他人互动努力实现学业目标的行为;“课程相关学业参与(α=0.631)”是指课堂之外学生发挥自身认知能力去参与和课程相关的学业活动;“课外拓展性学业参与(α=0.739)”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活动。

“怎么样”: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差异和类型特征

1.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多元化个体特征如何体现?这种行为的差异性是否受性别和年级影响?主观判断,一般会认为女生的学业参与行为更频繁,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应该在课外的投入会更多。但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在性别上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除课上学习行为随年级增加参与的程度更加频繁外(p=0.003),学业参与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课外学术互动”“课外拓展型学业参与”等本应随年级增加而有所提升的假设,在数据分析中并没有得到验证(见表2)。

2.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的类型特征

大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除可以按照课堂内外、课程及课程外学术活动等维度进行划分,还可以看学业参与中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将不同行为的人进行类型划分。按照卡博纳罗·威廉(2005)的观点,大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类特征:一是遵守学校相关规范或纪律的规则性参与;二是满足教师在课堂内提出的特定要求的程序性参与;三是学生发挥自身认知能力去应对课程中挑战的智能性参与。[1]

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根据数据本身的结果特点探究对变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聚类。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大,因此适宜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结果见表3。

数据表明,类型1在课堂上学习、课外学术互动及学业参与上,其聚类中心均值低于各维度整体分数的均值,而在自主课外学术拓展活动的均值均为正且高于其他题项得分,也就是说这一类型更倾向于自主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学业参与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特征,因此将这类学生命名为“自主性参与型”。类型2在课堂及学业上与教师及同学的互动等题项得分均高于其他因素,表明这类型的学业参与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互动特点,且与互动内容与学业呈较高的相关度,具有明显的学业参与过程性的特质,因此将其命名为 “过程性参与型”。类型3各题项得分均为正,而进一步观察,课堂听课、课后完成作业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题项,表现出了与院校要求及学业目标关联性较大的学业参与特征,因此将其命名为“规则性参与型”。总体来看,“自主性参与型”的学生学业参与行为特征体现在发挥自身认知能力去应对学习中的挑战。“过程性参与型”的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倾向于满足教师在课堂内提出的特定要求以及注重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学习。“规则性参与型”学生参与行为特点是遵守学校相关规范或学业要求的规则性参与。

“怎么做”:对大学生学业参与行为差异的应对

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不仅得益于改革进程中多种因素的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将焦点逐步聚集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业参与方式的差异,正是群体异质性的一种体现,学校在学习环境以及有效学习策略的支持上应考虑到这种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拓展多种学业参与渠道,创设学习型院校氛围

大学教育引起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交错,难以把握而常常被誉为“黑箱”[2]。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明显地取决于个体在大学期间对于课堂内外有效学习活动的参与。而且校园环境支持度对于学习收获具有显著影响[3]。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影响,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生学业参与的表现。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在课上学业参与的同时,保证学生的规则性参与、过程性参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创设学习型院校氛围,发挥课外学术互动及课外拓展性学业参与的效能。学习型院校氛围的创建主要强调在学校教育目标之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学术渠道,拓宽课外学术渠道。如果校园能够给学生以学术上的支持,那么学生也能够对学业参与抱有较高的兴趣,并且增强学业参与行为的多维性。

2.倡导学业良性互动,鼓励师生及生生合作

研究表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收获至关重要,良性的互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因此,促进学业互动,鼓励师生及生生交流与合作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及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营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增加互动的机会和要素,如鼓励课后与同学讨论作业,课后主动与同学交流,保持着相互探讨的心态投入到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等[4]。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成长的有效引导,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5]。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学业上的合作与沟通,不仅能够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有所帮助,而且这种“同辈效应”也会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所影响。

3.合理设置课业任务,适当增加学业挑战度

学业挑战度是指在课程认知目标的设置上要对学生提出较高的挑战,如提高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增加学生的学术阅读量和写作量等 [6]。学校和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与学生参与的特点,将课程内容要求分解为程序性参与部分、规则性参与部分及自主性参与部分,针对学生个体特征给予恰当的学业挑战与支持。在课业任务的设置上,避免毫无意义且对学生能力提升成效不大的任务,可以适当对学生的学业提出相应水平内略有难度并能够引起学生研究兴趣的要求,促使他们将更多的实践和精力投入到解决学业相关的问题中去,避免机械地完成任务,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课外学术拓展行为提出相应的要求。

4.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引导积极学业参与行为

学校和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业参与特点及学生类型特征,因材施教地采取不同教育措施促进各类学生在学习收获及各方面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业参与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可变化性。通过个体与院校的交互作用,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性的学业参与行为,鼓励学生多种类型学业参与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收获的提升乃至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青年课题“基于学生学习投入与学科竞争力的首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编号:13JYC0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Carbonaro William. Tracking, Studen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5,78(1): 27-49.

[2]王纾.中国研究性大学本科生学习性投入类型及特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3] 史静寰,涂冬波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

[4] Marcia B.Baxter Magolda.Knowing and Reasoning in college: Gender-related patterns in studen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2.

[5] Alexander W.Astin. Achieving Education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1985.

[6]郭林彬.基于学习收获的大学生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影响机制
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及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房地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效率评估
城镇化进程影响居民福利的内在机制探究
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背景分析和影响机制、主要关注点研究
天津市物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
政府资助对高校科技产出的影响分析
企业经营绩效与创新投入的影响机制与治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