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推拿》的美学价值

2016-08-1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娄烨推拿盲人

陈 茜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电影《推拿》的美学价值

陈茜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娄烨导演的第九部作品《推拿》通过其风格独特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盲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真情实感,本片不仅在创作风格的角度上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同时在电影美学的角度上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试图从电影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推拿》这部影片取材与表现手法的现实主义、破碎的叙事风格以及影片中直观真实的情欲暴力,通过这些角度进而更深入得触及本片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推拿;娄烨;美学价值

一、引言

电影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就在于他在影片的情节,画面,声音等缝隙中藏匿着电影导演所解读的世界,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影片观众所接收到的美学世界,由于个体的理解方式各异,从而电影的美学内核也具有多重性。这种多角度,多层面的表意功能将电影带入世界主流艺术。电影的美学价值融入了主流的意识形态,这种美学世界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不断与观影者进行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的思维认同也好,亦或是异化也好,都是对电影美学价值的一次证明。

娄烨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来都有其极强的个人风格,作品取材往往源于最本质的生活,人物都是基层普通百姓亦或者社会边缘人群,抛开宏大叙事,直观展现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从视听语言角度来说,手持拍摄可谓是娄烨的一大标签,晃动的镜头最具有真实感,如此视角使每一个观众都可作为参与者去感受剧中人物的故事,在听觉角度来说,娄烨大多采取实景拍摄,通过收录进实景的环境音效,还原现场感。另外,在《推拿》这部影片中,导演把通感这一部分拍得十分巧妙,他很好地通过镜头传递了气息,影片中盲人这一群体虽然在视觉上存在缺陷,但却在嗅觉与听觉上天赋异禀,小孔湿漉漉的头发在小马的嗅觉中就是爱情蠢蠢欲动的味道,以及影片最后,视力恢复的小马在楼道里看着小蛮在洗头的画面,仿佛氤氲的热气中飘散着爱情与幸福的味道。这部影片作为导演娄烨的风格延续之作,不仅有着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在美学价值上也具有探讨的意义。

二、电影《推拿》的美学价值分析

作为导演娄烨的第九部电影,《推拿》这部艺术氛围突出的影片成功地走向了院线,即便本片在院线的排片量不尽如人意,但它却像是一束光亮淌过了黑暗之河,穿过了盲人的黑暗世界,也照射进了每一个懂得娄烨电影的观众的内心世界。电影《推拿》改编自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毕飞宇所著的同名小说,娄烨的改编尊重了小说本身,却也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使这部小说变得更加有血有肉,而导演娄烨特有的电影语言也使得这部影片朴实真挚而有质感,对盲人这一边缘群体的刻画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体现特殊的人文关怀,只是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盲人推拿师们的生活画卷以及爱欲情仇。娄烨的电影作品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较深,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在探讨他的电影时,除了影片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研究价值外,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也值得思考。《推拿》这部影片延续了娄烨的创作风格,具有其一贯的美学特征,以下笔者将从美学价值的角度对本片展开更近一步的研究。

(一)诗意的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又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娄烨本人及其创作,符合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典型特征,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入手,以反映人性为目的,他的电影又大多贴近生活,以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与物进行创作,叙述方式又具有诗意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影片《推拿》自身就是由小说改编,具有一定的文学特征,导演的美学观念和风格气质,跟小说文本之间有着高度的契合,导演既忠于原著,又将原著中某些因受电视剧、话剧形式局限而无法表达的重要内容和情感,都在影片中一一忠实呈现。电影中沙复明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诗意的形象,他喜爱吟诗,流连于歌舞厅,在被都红拒绝后,他选择用一首反复吟诵的诗歌给自己的爱情送行。同时影片中反复出现下雨的场景,雨天带来的潮湿气息与离愁别绪,与南京在历史上的悲情与失落暗自吻合,也格外具有诗意化。他的电影充满了诗性的浪漫,却不脱离残酷的现实,时而让你看到希望,时而又刺骨的绝望。一部好电影,是让观影人感同身受的电影。

另外,娄烨的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往往贴近现实生活,人物也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实景拍摄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导演贴近真实世界的主观追求,以及与其独立制片的工作方式紧密相连。《推拿》所表现的盲人群体以及洗头房的按摩小姐都可以说是现实生活中平凡又普通的群体,影片中的这种现实主义,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选取盲人现实生活中最细腻的感情部分,对他们的爱恨情仇进行创造性的描述。展现了盲人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以及兴趣爱好,加以娄烨写实化的视听语言,使影片具备了鲜明的“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推拿》和所有的娄烨的电影一样,他是浪漫的诗人,他曾说过“安东尼奥尼所有片子都在说,生活是一团糟的,但生活可能是美好的,我想说的是,我肯定知道生活不是美好的,但是我觉得需要美好。”他揭露真相,面对现实,然后,再去带着希望活着,继续浪漫,继续残酷。

(二)破碎的叙事风格

娄烨影片的叙事风格往往是对传统叙事的解构与颠覆,不再是依据固有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打破了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不再单一,这种碎片化的叙事也正符合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点,后现代主义力图打破整体性观念,以解构主义作为基础,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来取代整体性,这也是娄烨作品中一贯探索的风格。这种破碎的叙事风格在《推拿》中主要表现在影片的群像叙事、跳跃的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的破碎。

首先,《推拿》的开篇和结尾都以小马为主,进而延伸至其他主要人物,以他们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开叙事,将目光聚焦于几个重要人物及其内心,并着力开掘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细碎而小心地碰撞而架构的群像叙事,从下图即可看出剧中人物情感关系。随着叙事的展开,从小马到沙老板再到王大夫,一个个人物不断加入,看似松散的结构和人物关系,却并不影响影片的叙事及完整性。但也有人说导演对这种群戏调度杂乱,缺少细节的呈现,碎片化严重,但我认为导演所展现的是盲人这个群体,他们迟缓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过多的细节描写反而会弄巧成拙,并且娄烨的影片在叙述过程中,很多事情是语焉不详的,他注重的是将表面现象直接展现,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传达了深刻的反思之意。

其次,本片破碎化的表现方式不仅是导演避开宏大叙事而执着于个人情感和个体存在中,同时也巧妙地传达了当下社会中盲人这个群体在生活中的挣扎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导演避开对南京这个城市的宏大展现,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城中普通的推拿中心,镜头在剧中人物身上随意切换,以破碎的画面和不确定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盲人的爱情故事,这种破碎的叙事手法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面对爱情、家庭、尊严所做的挣扎与妥协,是他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从形式上能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盲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从而引起观影者的自我反思。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充满了对盲人个体的深切关注,没有消费缺陷,没有博取同情,有的只是客观展现,引人深思,达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引发人们自我反思的特点。

(三)真实的情欲暴力

在娄烨的电影中,对性与暴力的刻画描写一直都是大胆直接的。对于性,娄烨认为自己是在极其正常的范畴内进行表达。他认为,不真实的性和暴力,才是过分的;干扰观众进入电影的性和暴力,才是过分的。

弗洛依德认为,性欲是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娄烨的创作受到弗洛依德学说的影响,探究人类隐秘的冲动,直观表现性爱场面,进而揭露人性。在他的电影中,性不光光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身体感受,无处安放与骚动的情欲,任何人都有渴望、追求、拥有和释放的权利。无论是《颐和园》中大胆的性爱描写,还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同性之间的性爱关系,我们都能看到性在他的电影中并不是哗众取宠的噱头,而是真实的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在《推拿》中,无论是小孔与王大夫表情痛苦而又满足地紧紧相拥,呢喃着“要记住,我们是一个人”,还是小马对小孔的性冲动,都令观众深刻得感受到他们如常人一般有对爱情的渴望与生理的需求。娄烨这些看似痛苦的性爱场面,绝非只为了呈现性爱本身,而是以此来揭示人物心理,既宣泄吐露自身情绪,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彰显。

影片中血腥的暴力也多次出现,无论是小马在医院的割喉自杀,在洗头房被打,还是王大夫赤裸裸的切腹画面,都有一种触目惊心的视觉效果。然而这种暴力与剧中人物有着深刻的关系,使影片的真实感更加逼真,增添戏剧冲突,最重要的是,影片中人物的情绪通过这种暴力场面毫不掩饰地展示出来,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暴力镜头看到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

娄烨将影片中人物的情绪毫不掩饰地通过情欲与暴力展示出来,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情感的冲动只能通过最直接的行为来诠释,用这种方式给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盲人群体,展现他们的欲望,以此达到导演一个人为关怀的目的。

三、结语

站在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娄烨的电影作品在国内来看,虽同属于第六代导演,但他作品的美学特征又极具个人化特色,贴上了自己的标签。而站在国际角度来看,娄烨坦言他曾受到法国新浪潮以及安东尼奥尼的影响,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中,娄烨可谓是至今还在坚持初衷,坚持个性的导演。他的作品经常充斥着禁忌话题,触碰政治、暴力、同性恋与性,他不受体制约束,用他的方式大胆表现影片内容,也是因为这些他的导演之路并不顺畅,在被禁与解禁之间数度游弋。提及娄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喜欢他的人很多,不喜欢其作品的人也不占少数,但无论社会各界评论怎样,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确是具有个人风格特色的导演,现如今,能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坚持风格又不断突破自我,实属不易。

《推拿》这部影片的完成,不仅能看出导演完整地把握了原作的精髓,也体现了他对于电影创作的态度:散客也要做。在这个艺术电影艰难存活的市场,他不变初心,坚持自我,继续着他的“娄烨式”作品,可谓是淌过商业电影这条黑暗之河的一束光亮。

[1] 邹建.中国电影新生代与法国新浪潮关于写实美学的一致性[J].电影艺术,2006(04):123-125.

J905

A

1674-8883(2016)12-0294-02

猜你喜欢

娄烨推拿盲人
娄烨电影中的纪实主义风格——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为例
随声附和的盲人
娄烨春风永远沉醉(下)
自首的盲人
盲人节
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盲人分衣服
其实我别无选择
娄烨:给“散客”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