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 读书事

2016-08-15傅祥友

中学生 2016年21期
关键词:小憩乡下人村里人

◎傅祥友

父亲 读书事

◎傅祥友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民的正业是春耕秋收。然而,父亲却要在两脚泥水经营农事的时候,不荒捧读,不经意地做他的布衣文人,知足常乐地生活在自我营造的氛围里。

在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床头总码着一堆被磨损的砖头书,残损的部位仿佛被人啃过。这些乡下人不屑一顾的故纸,父亲却小心翼翼地伺弄着。后来,这些书,有的不翼而飞,有的被人借而不还,余下的便被长大的我们慢慢地瓜分了。父亲的手头只留住了两套不知被他翻了多少遍的线装书《三国演义》《红楼梦》。

在乡下,那个时候读书人极少,却都知道读书无用,看书会被人说成不务正业。但父亲全作耳旁风,辛勤的劳作后,一门心思陷进书里,秉烛夜读是父亲的常事。三伏天里,乡下人家纳凉小憩,松散劳作后的筋骨,父亲便蹲在门口的枣树下,一手持书,一手持烟,怡然自得地沉迷于往昔的故事里。一个夏天过去,父亲手上的书换了好几本,背上也就留下了蚊虫们肆无忌惮时的痕迹。

父亲读书最丰的当数冬闲。这时候,穷些的人家偎在被窝里打发时日,富些的人家围在火塘边享受,而父亲端坐在光亮的地方看书。精妙处,父亲会“嘿”地一笑,或者用手击案,让外人莫名其妙;要么慢慢地站起,口中念念有词,极有满足感地走动两步体味、享受一下。用他的话说就是,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精神上的享受,使得父亲对极为重要的吃感到不那么有分量了。每每由我们端来饭菜喊,或由母亲劈手抽了书,父亲才清醒过来该吃饭了。此时的父亲尚未从书中走出来,往往囫囵吞枣扒几口不知甚滋味的饭作罢。

父亲看书,如吃酒宴。那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下人多面黄肌瘦,而父亲气色不错,以至于有人疑我家佯穷装苦,不然“土秀才”哪来那般神气!自然有人窥视我家,结果一无所获,这当然没有逃过父亲的眼睛,他只是摆摆头笑笑不语。

当时的乡下,农人的生活太贫乏,照明用的是煤油灯,没有半导体,更说不上电视机了。父亲的“说古”就成了村里人寻乐之所在。这是父亲的不凡之处。他读书不仅自娱,且总有所创造地把它们倒出来,让村里人同乐。我十分痛恨人堆里的几个见父亲看书就说风凉话的人,曾经几次赶他们走。父亲却宽容地说,你看,他们现在就不会再说了吧。田间地头,推磨拉碾,小憩的时候,村里人便围了父亲,请他来一段。一到月夜,村路口的大枣树下便簇拥着一团人,父亲像开新闻发布会似的,有声有色地讲妲妃、薛刚、黑老包、展昭等,很有些“拍案惊奇动心魄,章回说岳议忠奸”的味道。等待隆冬,相知的近邻聚在一块一边烤着火取暖,一边听父亲“摆古”。这个时候,父亲口里的故事,味道绝不亚于队长家熬的牛肉骨头汤了。

岁月难回首。而今,父亲视力不济,想看书也看不成了。这该是视看书如命的父亲的一大憾事了。不过,父亲却说:“现在的不少新书不能叫‘书’,没嚼头,不看也罢;看那些传下来的古书,只一点儿,就让你琢磨半天,说个半天,余味不尽,啧……”

去年,父亲来我这里小住,怕他寂寞,便将以前买的一本大字号的《水浒传》翻出来给他看。尽管看起来吃力,可父亲爱不释手。后来听母亲说,父亲很想把这本书带回老家去,可没好意思提出来。

写这则短文时,眼前时时浮现父亲读书的情景,耳际又响起父亲常引用宋代尤袤形容读书的一句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这,也许就是父亲读书的境界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点读

本文线索清晰,围绕着父亲爱读书展开叙述,用具体的几件事串联父亲痴读的情景。父亲小心翼翼地伺弄书,父亲读书兼消暑,父亲说古摆古,还有父亲对读书的一番朴实的说道,都是作者经过精心选择的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普通农民读书的专注神态,与从书中获得的无限精神享受。

本栏供稿/杜雨亮

猜你喜欢

小憩乡下人村里人
忠犬小憩
小憩如短诗
小憩如短诗
小憩
说谎的放羊娃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村里人(外一首)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
乡下人与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