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三部曲

2016-08-10

数码摄影 2016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摄影工业

第二届中国·沈阳(铁西)国际工业摄影大展以“文化·价值·创新”为主题,通过展览、研讨会等形式,从多个维度展示世界工业发展面貌场景,彰显当代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传播影像,传递价值,传承文化。国外参展部分收到来自8个国家200余幅的作品,体现了大展的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展览更加突出国际性观念,引入国外摄影人的大文化视野,实现中西方工业摄影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学习。

今天,在工业4.0的时代,我们拍摄工业墓碑之后,需要更多地对工业摄影有现实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摄影师似乎仍没有完全理解和认识工业摄影在社会变革、工业变革中的全部内涵,缺乏以历史观点、社会学角度或人类学,乃至哲学、宏观经济学层面的视野进行视觉思考。在过去三十年中,新中国工业革命走过了相当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摄影家来讲,这是工业摄影的沃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发展得如此迅速,发生了如此大的社会变革,工业摄影的创作仍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毋庸置疑,中国工业摄影大展在梳理工业摄影历史、展示工业摄影作品、发现工业摄影家、推动工业摄影发展、推动中西方工业摄影交流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迎新(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

摄影师:亚历山德罗·切斯基博格

1977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以灵动、独特的影像作品闻名于世。尽管拍摄主体多种多样,但夜间长时曝光能够赋予每一幅作品独特的个性。他的作品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展出,并获得各种奖项,包括2010美国年度国际图片奖“最佳拉美肖像”奖、马格南基金会新人奖和Leopold Godowsky Jr彩色摄影奖,该奖项主要颁发给在当代彩色摄影中做出贡献的杰出摄影师。200g年被纽约PDN《摄影界新闻》杂志纳入世界最优秀的30名摄影师之列,2011年获得索尼国际摄影奖年度摄影师奖的最高奖项L'lris D'奖。

摄影师:马库斯·莱昂

1965年出生于英国埃克塞特,他环游世界创作各种反映当代生活和工业的照片。小到一个个体劳动者,大到一个环球跨国公司,他把自己的政治学教育背景与强烈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了史实与个性相融合的特征。他的作品获得诸多奖项和提名,包括1990年B&H金奖,1996年Agfa年度最佳摄影师,2005年D&AD(设计与艺术方向)银奖,2012、2013、2014年PrixPictet(关于世界摄影和持续性的重要奖项),2015年获得Aesthetica奖,以及五次摄影师协会奖。他的作品在很多著名场馆展出,包括芝加哥艺术学院、伦敦萨默赛特郡、莫斯科国家博物馆展览中心、佛罗伦萨ArchivoContemporaneo等。目前生活工作于英国和巴西。

摄影师:罗杰·汉利

1965年罗杰·汉利出生于澳大利亚克鲁克韦尔。多年来,他一直在新南威尔士州的纽卡斯尔市内和周边进行拍摄,作品复杂深奥。作为曾经的工业中心,纽卡斯尔在过去的十年里变成了一个后工业化中心,或者说是新工业中心。艺术家的作品既在讲述着时光的流逝,又在表现个人心理的神秘莫测。2013年罗杰·汉利获得摄影美术博士学位,作品在澳大利亚的多地展出,并多次获奖,包括苏特建筑师奖(2003)、威洛比城市艺术奖(2005和2006)、当代摄影中心/色彩工厂奖(2006)、莫斯维尔布鲁克摄影奖(2005和2010)。目前在纽卡斯尔市生活、工作。

摄影师:布鲁诺·冯塔纳

布鲁诺·冯塔纳从儿时开始就喜欢上了摄影。最初,他只用摄影记录自己的旅行,之后他开始对他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产生兴趣。生活中他越来越被各种大规模建筑物所吸引,试图借助摄影来表现对建筑工业与人类生活方式的思索。这些建筑由设计师设计,尽管许多建筑形式雷同,但是每个单元中的个人生活却千差万别,与看似相同的建筑本体形成了巨大反差。冯塔纳希望借助自己的作品体现建筑与人的多重性。

摄影师:吉尔斯·波林

1947年生于法国,从事摄影事业超过半个世纪。作为职业摄影家,他拍摄过剧院和静物,但主要的拍摄仍是聚焦工业领域,如雷诺车、诺贝尔集团、纺织厂及ChaffoteauetMaury、Valeo、Dunlop、WurlinSoplamed的工厂。吉尔斯·波林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除了拍摄外,还自己冲洗黑白照片。鉴于个人的品位和文化背景,吉尔斯·波林不仅对工业产品还对工厂和机器设备非常感兴趣。本次参展作品中,他特别突出了机器前的操作工人和技术员,而观众也可以看到他对色彩及光线的精确使用。此外他还进行其他项目的创作。1989年开始用宝丽来拍摄了一系列黑白人物肖像,该系列从中国的北京和南京开始,此后一直延续到各大洲。他与女友一起创作的人物肖像作品在许多地方展出。

摄影师:劳伦斯·帕蒂考林斯

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摄影工作,他系统地学习过电影放映,接受过正规电影及摄影高等教育。在进入影视放映领域后,他从事了11年的电影放映工作,从中受到启发,开始设计并创作独特的影像。从一段段胶片中,他进行裁剪、重叠、整合并重新上色,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影像。这些作品传递着传统胶片的怀旧感,同时,画面的美学感又是非常现代的,它的样式、色彩也非常接近今天经过电脑处理的效果。通常,劳伦斯总是以灯箱的形式展示作品,这样光线可以透过透明的胶片,产生接近于电影院的放映效果。

摄影师:吉米·斯蒂林斯

2010年到2014年间,他记录了艾文帕太阳能电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莫哈维沙漠的建造过程。艾文帕2014年开始发电,从此成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集中发电厂,发电总量392兆瓦。艾文帕电站采用聚合太阳能技术,利用高温产生的蒸汽推动涡轮机,1735D0组巨大的定日镜,每组15平方米,形成定日镜场,将阳光聚合在三座140米高的电力塔的顶端锅炉上。当聚集的日光照射到太阳能接收器,锅炉内的水被加热,形成蒸汽,并被传输到涡轮机组用于发电,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线路被传输到加州南部的千家万户和各个企业。“艾文帕太阳能电站的变迁”是他的一个长期项目“视角的变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他将继续拍摄世界各地的各类可再生能源重要项目。

摄影师:克劳迪娅·法恩坎帕

德国艺术家,生于1959年。最初在科隆市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摄影,师从亚诺扬森,后在杜塞尔多夫艺术院校学习,师从伯恩和希拉·贝歇夫妇,1995年从这里作为南·胡佛的硕士生完成学业。她的作品曾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并被许多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如慕尼黑Hypo Vereinsbank、派纳戴姆勒克莱斯博物馆、洛桑爱丽舍博物馆,加拿大国家美术博物馆,多特蒙德艺术与文化史博物馆,俄勒冈州波特兰美术馆、加利福尼亚的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和野人艺术博物馆,柏林国家博物馆等。她还举办讲座、培训班,讲授摄影。

摄影师:特伦特·库亚斯

特伦特·库亚斯总是对一些能显露过去痕迹的事物感兴趣,比如荒芜的废墟、老旧的谷仓、沧桑的树干、阴森的墓地,这大概缘于他父母对于考古学的热情;也正因此,他才会把工业遗迹当作拍摄对象,将其与考古相连。旧厂房对他而言有一种特殊的魅力。置身其中,就像自己变身为一名考古学家在发掘过去文明的痕迹。1987年到1995年间的大多时间,他都致力于这项探索。起初,他只是觉得这会是个不错的摄影主题,随着对相关文件的了解,在创作富有表现力的摄影作品的过程中,他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并且体会到了这一主题的情感诉求。到今天,他依旧坚信,这段时期让他找到了自我。在拍摄“工业内景”的那段时间,他总是与孤独为伍。尽管曾有许多朋友,他却依旧被迷失、不安、空虚之感所控。事实上,这组关于工业内部景观的影像也是“个人内心”的写照,是他那些年内心情感的写照。但同时也表现了生活中的诗意、幽默和美学,这些对他来说至关重要,是生活的信念。从他的作品中,空间、光线和物体的交互作用尤为重要。在相机中,光线使物体变得生动,使空间变得富有乐趣。物体的纹理和表面特征与工业现实产生似有若无的关联,就是这些特征让这些影像既记录了工业,又表达了情感。

摄影师:卢卡·扎尼尔

卢卡·扎尼尔于1966年生于苏黎世。在学习了摄影之后,他便开始给许多国内外摄影师当助手,1993年他成为独立摄影师,在苏黎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拍摄风景、静物、人物、纪实和自由艺术作品。广阔的空间、无尽的通道、宽阔的水闸、神秘的迹象,这些与绵延数英里的缆线和管道相连,构成了一个技术世界,散发着孤傲的逻辑。那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几乎不为外人所知,却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核电厂、燃煤电厂、燃煤发电站、核废料的贮存设备,以及其他各种能源系统,既令探访者恐惧,又对其充满向往。它们似乎来自外星,抑或科幻电影,这是一个散发着孤傲逻辑的神秘世界,一座座工业教堂,一座座高耗能庙宇。能源体系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鲜为人知,总是处于层层保护之下,以防范各种事故和恐怖袭击。我以艺术的手法将这些工厂收入镜头,为背景提供信息。我希望从美学角度审视技术,而不仅仅关注透视、颜色和形状。观众只有通过图片说明才能明白他们所看到的图景——一个现代生活所依赖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能源体系既为我们提供服务,也对我们产生威胁。

摄影师:露西亚·日内瓦

1993年开始在荷兰生活。她在阿姆斯特丹摄影学院学习摄影,2007年5月毕业。她的摄影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赫尔辛基的芬兰摄影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2010年)、荷兰得勒支,西班牙马德里,丹麦欧登塞,美国西雅图,旧金山,克罗地亚,萨格勒布(2012年),德国柏林,意大利勒佐艾米利亚(2013年)等。2016年,她的作品在兹沃勒和阿姆斯特丹展出。她的摄影作品获得诸多奖项。她最成功的摄影系列包括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人物肖像,通过拍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由于生在俄罗斯,同俄罗斯的人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她的许多作品都拍摄于此。

摄影师:马蒂亚斯·科什

马蒂亚斯·科什用纪实手法拍摄主观叙事影像。他的“历史遗迹”系列表现了两个不同时刻的重叠,反映出曾经的建筑景观之现状。本次在中国展出的“鲁尔工业区”,他聚焦重工业的变迁。由于经济原因,德国和欧洲的重工业从1950年开始走下坡路,新生事物的出现成为必然。他的作品中表现的既有仍在运营的工厂和已经倒闭的工厂,也有工业博物馆和工业废墟,以及未来的新发展。他个人最为关注的是那些似乎不属于任何人的景观——既不属于前业主,也不属于未来的业主,也正因此他才能认真感受,独享在那里的每个时刻,观察、探究、拍摄。

摄影师:马丁·沙博思

对建筑师而言,绘制各种平面图、截面图和立面图等传统手段,对于改进建筑的比例和规模至关重要,而这些对摄影师同样重要。大多数工业建筑都处于狭窄的街道中,难以观其全貌。马丁·沙博思所拍摄的建筑立面影像,展示出都市环境中大型工业建筑的实际规模。

摄影师:托马斯·凯尔纳

1997年成为自由艺术家和摄影师,曾在伦敦、巴黎、巴西利亚和纽约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休斯敦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罗歇斯特市博物馆和里约热内卢博物馆等收藏。俄罗斯大地上的两位德国锡根人“同其在乌拉尔的前辈、老乡乔治·威廉·亨宁一样,凯尔纳重塑尘嚣世界,于是,世界总是在变,也总是在为现在和未来不断提供新的视角。”(伊琳娜·契梅瑞娃)该作品以艺术摄影的形式,表现了在工业文化中,德国和俄罗斯两个有相似发展历史的工业地区,即他的故乡锡根和俄罗斯最大的两座城市——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很少有人知道,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是锡根人乔治·威廉·亨宁建设起来的,他在俄国被称为乔治·威廉·德·詹宁。他出生在德国,是军官和技师,由于在冶金术方面造诣深厚,被彼得大帝邀请到俄国。18世纪20年代,他创办了俄罗斯第一家矿业学校,并多次前往欧洲邀请采矿专家,在乌拉尔开设新工厂,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个最重要的经济和教育中心:叶卡捷琳堡和彼尔姆。

猜你喜欢

博物馆摄影工业
博物馆
工业人
露天博物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
摄影42℃展版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