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粱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6-08-04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载文高粱论文

郎 花

(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太原  030031)



中国高粱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郎花

(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太原030031)

为了准确把握中国高粱研究进展的动态规律,文章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高粱相关文献,分别从载文量、文献来源及文献被引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目的是客观分析国内外高粱研究现状,为我国高粱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理论与数据参考依据。

高粱 研究文献 文献计量

文章采用文献计量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高粱研究文献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趋势,旨在为进一步深入高粱研究的其他方向提供依据,促进高粱研究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该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数据获取平台,在跨库检索平台中,以 “全文”为检索项,“高粱” 为检索词,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196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将检索结果按时间顺序复制到Excel 表格中。根据需求进行筛选,共检索到可利用真实数据 665 篇,其中期刊 545 篇,博士论文 5 篇,硕士论文 115 篇。再使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软件中的数据统计编辑功能,建立相关字段,并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展情况分析

某个时期研究领域内的论文数量变化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中国高粱研究的第1篇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出现在1964年、2001年和2003年。1964~2014年,学术性论文总载文量为665篇,平均每年发表文章13.3篇。

图1 高粱研究文献载文量变化趋势

图1反映了中国高粱研究文献产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折线表示年载文量,曲线表示趋势。通过对年载文量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文献增长规律:y=1.335 e0.0988 x,R2=0.7608。从文献增长趋势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关于高粱的研究发展缓慢,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粱研究的相关文献年载文量开始有所增加,但有小幅波动。进入21世纪以后,文献数量开始稳定增长并呈上升趋势。

根据图1中的曲线变化情况,结合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文献总量特征,可以把中国高粱研究分为 3个阶段(表1)。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理论研究和建设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人们对高粱的生长条件、品种、育种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随着 20 世纪 80年代末期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的加剧,人地关系变得日益紧张,人均可利用耕地减少,国务院颁布的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从基本农田划定、保护、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强调了管理和保护基本农田工作的重要性。各地也逐渐开始以试点形式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高粱的种植开始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渐开始向着产业化、集约化的形势发展。这一政策颁布后,人们开始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对高粱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其中包括高粱生长环境评价、高粱保护补偿机制及高粱生长动态监测预警等。此外随着无人机等高新科技在基本农田研究上的广泛应用,使高粱研究的发展呈现综合性趋势。

表1 期刊论文分阶段统计

美国对高粱的研究始于60多年前,主要是在改良品种特性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美国主要是选育矮秆类型以适应机械化收割,同时选育早熟类型和淘汰光敏感类型。有关株高和生育期遗传的诸多重要的研究是Quinby 在1930~1950年间,会同Chillicothe的德克萨斯州立农业试验站所进行的。

第一,关于早熟品种的选育。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30年代以后,几个主要的高粱种植国,如印度、尼日利亚、苏丹和美国开始进行新品种选育,并培育和推广了一批高粱品种。美国矮秆早熟品种的选育,推动了对农作物高产的研究,增加了高粱单位面积的播种量,其中有许多品种已分布在世界各地,并且仍继续对这些品种进行改良。第二,关于黄色胚乳品种的选育。大约在1953年,Orrin webstea把黄色胚乳高粱从尼日利亚北部干燥地区引入美国,结果发现黄色胚乳特性与抗旱性有关。后来这种高粱在美国少数的育种者手中传播,特别是已故的Kar-Per博士选育了数百个黄色胚乳材料,这些品系对印度和苏丹的品种改良具有特殊价值。第三,杂交高粱的选育。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开始着手杂交高粱的选育,但由于高粱是雌雄同花,不能大量去雄,未能应用。30年代后期,Chillicothe试验站的Stevens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当时已鉴定出雄性不育基因。植物雄性不育便于产生大量杂交种,但由于育性分离,包括雄性不育株农艺性状差,未能在生产中应用。后来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发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项极其重要的研究最终才使Stevens和QuinbY及其同事于1959年将杂交高粱应用于生产,表现出巨大优势,很快推广到其他高粱种植国,推进了种子业的发展。更多国家,特别是非洲杂交种的商品化仍是未来的重大目标。第五,关于品种的收集与利用。品种资源是育种的基础,被育种工作者愈来愈重视。高粱品种的收集,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扩大,现已面向全世界。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正在负责这项工作,目前从世界各地收集的高粱品种已达2.7万份,仅1985年1年内,就有1.419 2万份样本分发给39个国家。虽然从热带收集的品种不适于温带种植,但某些特性具有利用价值,也可以增加高粱的变异性。通过矮化和早熟选育使热带品种适应温带也是可能的。Quiaby1962年开始进行这项研究,美国农业部和德克萨斯州立农业试验站合作攻关,现有1 000多个热带品种已适于温带种植。这项工作还在继续进行,这是对世界高粱改良的重大贡献之一。

2.2 文献来源分析

文献来源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高粱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点,有利于对高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刊载高粱研究论文的期刊共有273种,刊载高粱研究论文量居前10名的期刊,共19种,占全部期刊的6.96%。前10名的期刊共载文229篇,占全部文献的34.44%。统计数据范围内,载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9个,这9个期刊共载文150篇,占总载文量的22.56%。作物学报载文量居首,为24篇。载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中,3种期刊为农业类期刊,3种期刊为土地类期刊,3种期刊为水土保持类期刊。这表明,在高粱研究过程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土地和水土保持领域,其次是资源、人口、经济和环境等要素的交叉学科研究。

2.3 文献被引用情况研究

文献被引用情况反映了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力,也是衡量论文价值的一个参考依据。从论文被引用情况来看,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2005年仪治本等在《作物学报》上发表的《高粱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在杂交种和亲本间差异研究》,被引用95次。其次是卢庆善1998年在《世界农业》上发表的《甜高粱研究进展》,被引用85次。从排名前10位高频次被引文献的论文发表时间来看,时间范围为1998~2009年,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论文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参考价值相对较高。

[1] 赵威军,张福耀,常玉卉,等. 甜高粱品系的抗倒伏性评价及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1):58~64

[2] 王瑞,张福耀,王花云,等. 高粱抗旱种质筛选及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4):871~876

猜你喜欢

载文高粱论文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高粱名称考释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