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背景下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研究

2016-07-23张利娜熊媛媛

新课程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终身教育

□张利娜 熊媛媛



终身教育背景下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研究

□张利娜熊媛媛

【摘要】本文在终身教育及泛在学习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数字化学习技能及特征,融合学习信息资源库、完善的学习服务体系和学习共同体等要素,构建半结构化的泛在学习环境模型,以期对终身教育模式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终身教育;泛在学习;无缝学习

“终身教育”这一思想自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短短几年便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我国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模式,教育部开始主持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项目,力求每一位公民教育的平等,强调个人一生中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过程。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完整学习时间的机会少之又少,对小片段、非整块的泛在学习提供终身教育支持服务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一、研究现状

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旧教育体系的多种不足和遗憾,并提出将终身教育与人们日常、职业等联系起来,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终身教育概念的倡导者和奠定者。1965年欧洲教育部长会议上瑞典部长帕尔梅提出“回归教育”的设想,即“学习、劳动、再学习、再劳动……”,循环往复,同时对大学毕业、在职、退休等状态也提出继续教育等想法,使终身教育体系思想逐渐丰富和完善。R. H.戴维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柯伯勒(A.J.Croplcy)提出终身教育三项原则:学习是终身的历程;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都会学习;终身教育的实现由个人完成,以实现自我价值,不必依赖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各个专家的表述侧重不同,但都包含了人一生在生活中各个领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终身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包含各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观念的革新、建立学习型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Mark·Weiser最早提出“泛在计算”是泛在学习的衍生,泛在学习又叫无缝学习、普适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等,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哈佛大学在2003-2005推行“用于泛在学习的无线手持设备”(Handheld Devices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HDUL)项目和麻省理工学院由Schrier开展的重温革命(Reliving the Revolution,RtR)项目,这两项研究重点说明用无线手持设备支持学习,即“便携式研究助手”和“在线学习的旅游通道”。李卢一、郑燕林从广义和狭义上划分泛在学习的理念,认为泛在学习是远程教育更为开放的一种方式。尚鲜连、陈静、牛丽认为泛在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情景、协作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郭敦、张天财提出域名解析系统的方案设计,给出详细可操作的网络架构设计,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网络建设参考。谭支军进一步指出泛在学习是一种自组织的学习活动,是教育者信条向学习者信条转变的里程碑。梳理这些研究文献不难发现,国内外对泛在学习的研究经历了“是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逐步深入的探索历程,这为泛在学习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泛在学习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新应用

目前,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各国教育事业的主流思想,泛在学习的提出为终身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U-learning技术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国内许多学者在二者的融合方面进行了综合探讨。刘婷、丘丰认为当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泛在学习为终身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模式,将终身教育的终身性、全民性贯彻于泛在学习中。石慧慧、刘奎认为泛在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的最高目标。肖君等指出从“一库”“四平台”“五中心”构建U-learning技术环境,为无时无刻无限制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张雪、李子运论证了泛在学习的各个特性,为终身教育发展提供了真正的可行性。王民、顾小清和王觅认为泛在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共性都体现了“持续性”,让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王浩提出从“泛在学习对象及环境分析”“泛在学习的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泛在计算技术与教育环境的整合”“泛在学习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泛在学习评价”五个视角构建泛在学习环境的建设模型。杨丽娜、肖克曦、高蓉蓉认为在终身教育理念视域下研究泛在学习,是对信息时代多元化学习、贯通性学习理念的发展与深化,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高目标。郭靖花将泛在学习逐渐融入生活学习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无缝学习方式。

在实践环节,专家们提出一种“学习超市”的意见,建立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是依赖于软件各个接口终端、支持平台、网络。用户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根据具体环境,利用终身教育平台,以获得所需知识。例如,在世博会期间,将迎接或等候外国友人的自由时间充分利用,在终身教育平台上使用“世博英语”课程,为英语口语“热身”。这种具有真实学习环境的泛在学习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并给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也成了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新形式。

三、模型构建

各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论证了泛在学习形式对实现终身教育的积极性作用,提出了终身教育背景下构建泛在学习环境的构想。从这些建构方案中不难看出一些共通点:建设丰富的泛在学习资源;提供完善的泛在学习服务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实现及学习设备几个关键点构建泛在学习环境(详见图1)。该模型的核心功能如下:

图1 泛在学习环境模型图

1.以学习元为核心的学习资源种群

基于泛在的通信网络链接学习者需求的资源、已有的网络资源、关联性资源(数字图书馆)和泛在学习资源,构筑学习信息资源池。该信息资源池可以根据数据挖掘进行关联学习资源的信息推送,学习者可以通过资源池轻松获取学习资源,而无须盲目寻找,模型如图2(P6)所示。

模型以这一学习信息资源池为核心,建设由学习活动、学习内容、生成性信息、格式信息组成的学习资源库,通过这四大模块构建信息资源强大的后台,无时无刻地供给、更新、传递给学习者,形成学习资源种群,通过各学习群体之间的交流等将资源利用到最大化。

2.完善的泛在学习服务体系

泛在学习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服务体系,模型从构建学习共同体、提供传统教育与泛在学习的融合平台(物理空间)和网络技术平台几个方面提供可行的学习支持。首先,模型融合学习活动、学习评估、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社会认知网络、语义检索、学习工具、适应性呈现等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充分考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育环境变革的需求,大大促进泛在学习中学习者、资源、学习设备和基础支撑技术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次,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这一特征,模型通过物理空间平台将信息空间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提供多样化教育。在互联网上,设计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通过自适应的引擎督促用户的学习进程,分析测评结果进行查漏补缺,摆脱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术,同时,结合微课、MOOC等新型教学模式推送相关知识和重点考察学习者的薄弱环节巩固训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提供交互的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覆盖面积广的环境下,允许输出HTML5的工具,为移动设备创建特定的学习模块,如移动发布平台Achieve Learn Cast、对中央平台设备的支持Adrenna Mobile、移动应用程序的跨平台课程编辑工具Appcelerator Titanium、Articulate(包括Presenter和Screenr)其功能是把学习内容发布到移动设备上、eQuick使移动学不受时间、方位或特定的平台限制等模块的运用,让人们可以把在路上等待的时间用来学习。

图2 学习资源库模型

3.突出学习者的核心地位

从泛在学习到终身教育的实现,学习者始终是核心,既要保障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权,又要使学习者树立起主动的学习意识。模型中学习共同体支持学习交互、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信息的双向沟通,有利于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此外,模型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嵌入物理空间,充分将当前大学生的数字文化和技能纳入考虑因素,注重在自主学习平台搭建的自由度和结构化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开发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本质为学习服务的半结构化自主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支持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权利归还给学习者,这种新模式有利于解决学习的局限性和消除不公平教育。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知识的不断更新,推进了终身教育的步伐。移动设备和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碎片式”“实时性强”的泛在学习模式备受关注,为无时无刻无限制的终身教育的实现注入鲜活的动力。

本文依托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U-learning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建构研究”在对高校大学生泛在学习特征详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终身教育为目标,从泛在学习资源、泛在学习服务体系、泛在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几个方面构建符合现有大学生数字文化和技能特征的半结构化泛在学习环境模型。接下来会重点关注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7-21.

[2]尚鲜连,陈静,牛丽.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研究[A].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刘俊,赵呈领.泛在学习中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9-133.

[4]郭敦,张天财.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9):1993-1994.

[5]冯宜.基于Podcasting的泛在学习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24):6-9.

[6]谭支军.基于学习者信条的泛在学习再审视[J].成人教育,2012,32 (8):39-40.

[7]石慧慧,刘奎.U-learning与终身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8):20-22.

[8]谢前任.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9]左秋明.论终身教育思想的渊源与意义[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7,(2):52-53.

[10]温明,卢波.西方国家终身教育成功经验及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5,(24):54-58.

[11]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编辑:秦俊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U-learning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建构研究”(编号:2014SJD037)和2014年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基于项目教学的大学生团队式学习模式探索”(编号:yjg14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1-0004-03

作者简介:张利娜,硕士,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教育;熊媛媛,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终身教育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泛在学习资源的类型与应用研究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与创新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高职的有效衔接探析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