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平台的网络视频新闻比较研究*
——以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为例

2016-07-20汤天甜

中国出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新浪网人民网

□文│汤天甜 蔡 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视频新闻是指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以活动影像、声音等为传播符号,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形象化的报道。[1]媒介融合的浪潮中,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必将被多渠道发布的多载体新闻报道所取代,[2]而视频是目前最全面、最直观、最生动的信息载体,是未来新闻发展的主要形态,网络视频新闻最大限度地容纳了时间空间上的信息存在,将会成为人们接受新闻内容的主要选择。[3]在媒介本身也逐渐视觉化的时代,视频在整个互联网内容中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发展视频新闻也是实现新闻资源多次开发和市场增值的必然选择。[4]

目前,传统电视媒体几乎都建立了网络传播平台,大型门户网站也都有视频频道,同时又出现了一大批以视频传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商业网站,加上微博与社交网站中视频内容的传播,视频新闻已经在互联网上全面“开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61 亿;[5]腾讯企鹅智酷2015年2月发布的《网络视频消费报告》显示,有33.5%的网络视频用户将视频新闻列为自己平时最喜欢看的视频题材之一。[6]视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最主要的载体形式。

本文对人民网、新浪网、央视网这三个有着不同背景的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进行内容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和共性,由此探析当前网络视频新闻的现状及特点,并尝试总结出当前视频新闻的一些规律。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报业、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的道路上,纷纷建立互联网平台,网络视频新闻业务无疑是其重要战场;新媒体综合门户网站,为满足受众新闻需求,也在大力发展视频新闻业务。报业网站和电视网站依托有专业采编团队的传统媒体,而大型新媒体门户则有社交网络的渠道优势,它们各自掌握不同的资源,在视频新闻的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那么三种类型的网站的视频新闻有什么基本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各有什么侧重点,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选取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以及新浪网,以这三个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频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分析三者的差异与共性。

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其前身为《人民日报》网络版,自1997年进入互联网以来,一直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人民网的官方视频新闻频道人民电视于2010年3月开播,目前已经形成以新闻类视频节目为主,同时囊括文化、娱乐、体育、生活、社会等各类综合内容的业务格局。央视网背靠央视,是中国网络电视台旗下的互联网站,同时也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006年4月28日,央视网全新改版,以视频为特色、互动和移动服务为基础,以特色产品和独家观点为核心,成为面向全球、多终端、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共享平台。新浪网作为新媒体门户网站的代表,早在2004年年底,就成立了视频服务“新浪宽频”,2009年新浪播客与新浪宽频合并,成立门户网站中第一个视频频道新浪视频,随后,新浪网推出了视频新闻栏目《新浪资讯台》。人民网及央视网分别代表中央媒体的报业及电视的网络平台,新浪网则代表国内典型的新媒体门户网站。综合亚历克萨网(Alexa)的全球网站排名、网站的百度权重及网站网页级别(PR)值,截至2015年12月,三家网站在中国网站中的排名都在前十,[7]且都重视发展视频新闻业务,具有较强可比性。

笔者抽取三家网站2015年12月1~31日每日视频新闻栏目的视频新闻作为样本。由于各网站中多个栏目都有视频新闻,为便于统计,笔者选取三家网站视频新闻最为集中的栏目进行抽样:人民网选取《人民电视》栏目下的首页内容中6个头版视频以及其要闻部分,央视网选取其首页10条头版视频新闻以及其视频栏目的编辑推荐视频,新浪网选取其新浪新闻视频栏目下的6条头版视频以及《新浪资讯台》推荐视频。抽样共取得1528条视频样本,去除重复的视频新闻,共获得1430条有效样本,其中人民网、央视网、新浪网分别有422条、545条、463条,有效样本率为93.6%。

对网络视频新闻的内容分析,目前没有统一的测量方法及量表,笔者根据研究问题,结合电视新闻研究与网络视频研究[8]的类目建构方法,从视频新闻的视频来源、视频评论、视频时长、视频新闻体裁、视频内容主题、报道立场、视频新闻的多媒介结合与视频新闻表现元素等8个纬度共19个变量进行考察。运用软件SPSS19.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编码与数据分析。

二、三家媒体的视频新闻比较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三家媒体的网络视频新闻在视频来源、视频互动性等多个纬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1.视频来源、视频互动及视频时长

在视频来源、视频新闻互动性建设方面,三家网站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央视网的视频新闻几乎全部来自电视媒体,网站原创比例不到3%,这与其背靠电视媒体有关,拥有海量电视新闻视频资源;而人民网的原创视频比例超过两成,可以看出其对报业视频新闻的积极尝试;新浪网原创视频新闻比例较高,通过观察发现,其原创内容集中在娱乐、民生、猎奇等新闻主题方面,偏娱乐化,一旦涉及重大的国内时政新闻,新浪网基本上都采取转载电视新闻的方式。另外,新浪网UGC视频新闻比例最高,占23.3%,且几乎都是来自社交媒体,视频通常有“秒拍”“美拍”等水印。在视频新闻的互动性建设上,央视网的视频新闻评论率较低,不足4%,且评论数量也较少;人民网的视频新闻评论率为8.8%,稍好于央视网;新浪网要好于另两家网站,视频评论率超过九成,这与评论用户账号与新浪微博账号共享有关。在视频时长上,央视网通常会将电视新闻剪辑成一个不到3分钟的视频新闻后碎片化播放;新浪网采用的用户视频因所用的拍摄软件本身有时长限制,视频时长在3分钟以内的比例也较多;人民网视频新闻时长超过3分钟的比例相对较多,占15.2%;综合三家媒体的视频新闻,时长不超过3分钟的视频平均接近九成,均以短视频为主。

表1 视频来源、视频互动、视频时长占比 (单位 %)

2.视频新闻体裁、内容主题与立场

三家网站的视频新闻在新闻体裁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新闻内容的主题、报道立场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表2)。视频新闻体裁上,三家媒体均以消息类新闻为主,比例平均超过八成,常为高度概括的报道,描述事件梗概,不求细节反映,适合碎片化的网络传播环境;其他体裁的视频新闻极少,平均不足20%。在视频新闻主题上,人民网、央视网的视频新闻均以时政新闻等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硬新闻居多,央视网的比例略高于人民网,比例分别为86.6%与84.6%,比较符合传统媒体网站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定位;而新浪网则更加偏娱乐化,软新闻比例接近三成,体现综合服务类门户网站的特点。在报道立场方面,三家媒体的视频报道基本都秉持客观性报道原则,主观性报道均不超过一成,其中人民网含主观词汇的报道最少为3.6%;央视网略高于人民网为6.1%,其主观性报道的标题常含有号召性词语;新浪网的主观报道比例高于其他两家网站,接近10%,其主观报道常用带强烈主观形容词的标题。

3.视频新闻全媒体运用及非电视视频新闻部分表现元素

在视频新闻的多媒介结合与表现元素上,三家媒体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在视频新闻的多媒介结合上,央视网与人民网做得相对较好,分别有8.8%与9.5%的视频新闻会结合相关文字信息来呈现新闻,而新浪网的比例只有3.2%。但是,综合三家媒体的总体表现,同一则新闻与其他新闻载体的结合率平均不足10%,基本上都是以“标题+视频新闻”的形式出现。参考电视新闻的表现要素,除去转载自电视媒体的视频新闻,网站自制与用户提供的视频新闻有接近一半的视频存在缺少个别表现元素的情况,如字幕、解说或者音乐;央视网视频新闻多数为对电视节目的剪辑播放,在少数情况下会使用UGC视频,而使用时一般会配上后期解说,由于网友拍摄的视频素材本身的缘故,会导致某些表现元素缺失,但是不存在只有视频画面的案例;人民网会少量采用《人民微视频》栏目拍客的视频作品,有6.3%的视频新闻只有视频画面,没有配字幕、解说等表现元素;新浪网由于多采用来自社交网络的视频,其非电视视频新闻中只有视频画面的新闻比例高达16.8%。

表2 视频新闻体裁、内容主题与报道立场占比(单位%)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三家媒体网络视频8个维度的比较分析,发现三家网络媒体的视频新闻各有优势,社交化的用户视频新闻内容凸显媒体的传播力,而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内容则更能体现媒体的影响力。网络视频新闻以碎片化形式播出,一方面影响我们对视频新闻专业性的判断,另一方面给深度的融合报道提出挑战。

1.网络视频新闻社交化是必然趋势,用户内容凸显传播力

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相对于传统电视的一大优势即为互动性,[10]而社交化的媒体天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来自社交媒体的用户原创内容是新浪网视频新闻重要的内容来源,从新浪网的视频新闻评论率可以看出,这些内容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与传播效果。新浪网借助其社交网站渠道优势,利用UGC视频资源快发布的视频新闻逐渐凸显传播力。

用户视频让媒体在报道中获得先发优势,获得新闻现场一手信息。例如2015年12月互联网大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夜访乌镇被网友通过秒拍拍摄后上传到微博,被大量转载,进而被新浪及其他媒体报道,次日,“习大大夜访乌镇”的新闻便成了重要议题。另外,用户内容一旦进入社交化的传播渠道,其传播力也充分体现。如新浪资讯台2015年年终发布的《100秒回顾2015年新闻事件》视频,整合2015年用户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现场视频,通过新浪微博传播,获得22万的点击量与2万多的转发量。

2.硬新闻是主要需求,主流媒体设置重要议题

人民网与央视网的视频新闻在传播力上虽无法与新浪网相比,但在内容上严格把关,以客观的时政报道为主,体现主流媒体价值观,在重大的事件中起到回应社会关切的作用,依然是网络议题的主要设置者。新浪网软新闻比例占将近三成,其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比例相对较多,这也符合一家以服务用户为主的门户网站的定位。三家媒体视频新闻均以硬新闻报道为主,这说明,涉及国计民生以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新闻内容依旧是人们主要的需求。

3.网络视频新闻内容依赖电视新闻,原创内容生产乏力

三家媒体同是互联网媒体平台,在内容生产上具有相同的特点,三家媒体对电视新闻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央视网视频新闻基本上都是电视新闻节目的剪辑版,其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自制内容较少,没有与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互补关系,“受众叠加效果”[11]较差。人民网虽然重视自制视频新闻,并且形成了特色,但是其传播力仍无法与其转载的电视新闻相比。新浪网视频新闻的网站原创以及UGC视频比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自采视频新闻中涉及重要时政新闻的比例较少,遇到相关新闻只能选择转载电视媒体,重要时政新闻报道中缺乏影响力。

表3 视频新闻的多媒介结合及新闻表现元素(单位%)

4.网络视频新闻“节目”概念淡化,需重新定义“专业化”

网络平台的视频新闻虽然在内容上多采用电视新闻,但是在播出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新闻几乎都是以新闻节目的形式播出,电视新闻节目有明确的分类,比如消息、评论、专题报道,也有必不可少的元素,如节目演播室、主持人等图像元素。而网络视频新闻通常以单个新闻片段的形式出现,且视频时长短,通常不超过3分钟,基本上播完一条“5W+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y为何、what何事+how如何”)俱全的新闻就结束了。对于网络视频新闻而言,“新闻节目”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因此,我们是否还能以电视新闻的思维来判断视频新闻的专业性值得思考。

首先,视频新闻主要是以新闻短消息为主,三家媒体视频新闻中,消息新闻在所有体裁的视频新闻中占80%以上,视频新闻本身碎片化的特性决定了其他体裁的新闻如深度新闻、新闻评论很难出现,而专业的专题报道和系列报道更是无法实现。其次,除去转载的电视新闻,网络视频新闻表现元素齐全的比例不足一半,因为时间有限,多数自制的视频新闻无法像电视新闻节目一样拥有齐全的表现元素。在用“画面+同期声+解说”或者字幕就能够清晰地表现一则新闻的前提下,因电视新闻节目而存在的演播室画面和主持人画面等表现元素已经渐渐显得不重要。所以,在某些方面,一条视频新闻是否“专业”不能以我们习惯的思维来评价。

5.没有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多媒体融合报道尚未形成

视频新闻碎片化播放虽然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但是以消息的形式出现的网络视频新闻篇幅有限,在很多时候,一则“5W+H”视频新闻片段难以完全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难以形成深度的报道,而文字报道则是很好的补充。与电视新闻不同,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在一则视频新闻报道中结合文字报道等其他载体的报道来补充信息,一方面文字不会占用用户太多上网流量,另一方面选择性阅读也不会增加负担。

目前,三家网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中,大多数视频新闻与文字报道、图片新闻依旧是各自独立的,多数视频新闻只配标题而没有其他补充信息。所谓多媒体融合报道更多的时候指的是针对同一新闻,运用多媒体形式整合报道,[12]而目前看来,三家网站虽然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内容,却极少将一则新闻通过这些媒介载体同时呈现给受众,这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功能,另一方面会影响受众体验——就用户体验而言,在一则报道中运用多媒体报道的形式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13]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

[1]彭兰.网络多媒体新闻[M].株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19

[2]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D]杭州:浙江大学,2010:103

[3]彭锦.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J].中国出版,2015(14):25

[4]刘寒娥.融合新闻理念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J].新闻实践,2007(10):18-19

[5]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41

[6]企鹅智酷.网络视频消费报告:超7成用户“上瘾”[R].腾讯科技,2015:03

[7]站长之家.中国网站排行[EB/OL].http://top.chinaz.com/all/index.html,2015-12-26

[8]王建磊.公民视频新闻的形态与内容研究——基于搜狐、新浪、优酷、酷6的采集样本//韦路.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3(1)[C].2015:67-73

[9]朱菁.电视新闻学(第2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4-67

[10][11]朱金玉,魏旭.网络视频新闻平台的传播效果分析——对看看新闻网的实证研究[J].新闻记者,2011(12):73-77

[12]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31-35

[13]迟爽.网络新闻传播中多媒体信息呈现方式的传播效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37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新浪网人民网
日日是好日
智珠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纸媒转型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现状、效果和趋势分析
平静
听声定位 粘蝉高人数分钟捉蝉数十只
从人民网的实践看区块链技术在主流媒体创新中的探索应用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人民网:杭州9名环卫工赴新加坡“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