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生活化普通民众的健身之道

2016-07-18王海源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运动 2016年9期
关键词:价值观生活化

王海源(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技战术分析

刍议生活化普通民众的健身之道

王海源
(江苏警官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来满足健身锻炼的愿望和需求,以此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将作用于机体的健身活动纳入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对丰富普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善体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显著功效。

关键词:普通民众;健身锻炼;生活化;价值观

1 生活化的健身发展观

1.1健身是一种运动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一些新技术、新成果逐渐地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如久坐不动、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人患上了“运动缺乏症”,并伴有头晕脑胀、腰酸背痛、腿脚不适,落下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么,用什么药方“治病”?发展人体的能力或有效的手段除了治疗,便是运动。健康专家说:“人是动物,是动物就离不开动。”日常生活中“动”的方式很多,如走路、跑步、爬山、跳舞、做操、打拳、骑车、游泳都是动,其是预防生活方式病最好的处方。平常多运动,通过健身活动来改变一下过去习惯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并视为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便会营造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体缺乏运动不但会造成人体肌肉和功能的亏空,还会对精神和健康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诱发一些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的生活方式病。适量运动健身不但能提高机体功能、缓解疲劳、调节情感,还对预防和治疗生活方式病等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1.2健身是人体的调节器

人的机体活动和精神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人体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人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和发展能力可以实现人们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统一,通过运动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健全精神,促使人体不断地获得健康。毋庸置疑,健身活动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人格。例如,亲身体验运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健康运动可以培养人的健康行为,开发人的活动潜能,造就普通民众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科学锻炼能防止或修复身体功能的退化,有效地防止肥胖和“三高”疾病,以维护身体健康发展;有规律的健身活动可以革除不良生活习惯,还能减少和防止各种生活方式病的发生。总之,健身已逐渐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形成一个整体,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成为健康人生所追求的目标。

1.3健身是健康的排解方法

实践证明,生活化了的健身活动形式简单易行,无论是个人锻炼,还是结伴锻炼或集体锻炼,都可以透过身体活动将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烦恼等排解掉。心理医生认为,健身锻炼既是运动,又是一副抚慰身心的良药。因为,运动具有克服机体惰性、战胜自我、战胜困难的特点;有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和超越意识,力求达到运动健康的目标,促进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适应力,使人们始终保持着饱满、乐观、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以及满足人们身心和社会需求的作用。通过运动便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但凡持有运动有益的态度持续坚持锻炼的,不但会使你的运动情绪状态渐趋步入正轨,还会使你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2 生活化的健身参与度

2.1健身取向的多元化

当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健身活动千姿百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测试指标不一。究其原因,其一是健身锻炼的需要不同,其二是健身活动的目的不同,其三是健身价值取向的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健全和完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以此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激励更多的民众踊跃参与健身锻炼。健身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自觉自愿参加的身体活动。怎样参加或如何参加这种活动,是以他们的价值取向为转移的。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进行健身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的人参与健身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一种娱乐,有的人参加健身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为了预防疾病、康复身体等。可见,健身活动的价值取向与主体的愿望和需求是密不可分的。从普通民众健身活动的方式看,像日常生活中的步行、慢跑、骑车、爬楼、购物、家务活等都具有健身、娱乐、趣味及非功利性的特征。这些生活化了的健身活动简单易行、量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活动方式既符合健身者的身体状态、健康状况,又满足了身体活动的愿望和需求。总之,生活化的健身观是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幸福、我快乐”的心态,尽情地去体验和感受健身活动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既能满足普通民众娱乐享受的愿望,又能满足他们增进健康的需要。

2.2健身活动的多样性

健身活动的多样性是指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又能满足人们各种不同健身活动的愿望和需求。首先,不同年龄段的健身者可采用不同的运动形式和健身方法进行锻炼,如有氧运动对增进人体的血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有利;力量练习对增进肌肉的质量和体积有利;柔韧练习对伸展人体关节、肌肉、韧带有利。其次,不同职业的健身者可以任意选择健身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发展所需的身体素质。目前,采用衡量身体素质优劣的方式大致有2种:一种是对身体运动素质的评定,身体运动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协调等素质,主要以促进运动能力提高为目的;另一种是对身体健康素质的评定,身体健康素质泛指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一些要素,包括身体成分、心肺循环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耐力和柔韧性,主要以增进体质健康为目的。可见,科学健身不但具有改变人的身体形态、增进体质健康、提高运动能力、调节消极情绪、加强人际交往、提高锻炼自信心等功效,而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日常参与健身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常健身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与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来设定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以此保证健身锻炼的正常进行。

2.3健身方式的多变性

健身活动是防止人体机能结构退化的一种手段,经常锻炼不仅可以增进健康和改变生活质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情绪紧张和衰老等状况。然而,虽说很多人对健身锻炼有着好的意愿,却因整日忙碌工作而以“抽不出时间”为借口躲避健身锻炼的人居多不下。其实健身活动并不复杂,它常常就伴随在你的身边,如上下班时能骑车就不坐车,能走路就不骑车,能爬楼梯就不做电梯,既锻炼了身体,又便利了交通。在日常生活中的步行、购物、家务等劳动不仅增加了体力活动,又消耗了自身热量。此外,贴近生活、便于参与、联络社会感情的社会体育协会、民间体育团体、社区健身活动、家庭健身活动等,凡适合自身健康状况,能融入到健康生活当中的健身活动,都可以起到特别好的健身作用,并满足各种人群的健身愿望和需要。从本质上讲,开展健身活动是利国利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也是统领着大众健身活动发展的新潮。运动健身就在身边,只要普通民众在选择健身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上能以健身为宗旨,增加生活乐趣,便是最好的健身之道。

3 生活化的健身总动员

健身的目的是获得健康。健康意味着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价值,追求健康、学习健康、选择健康便会拥有幸福。健身锻炼并不复杂,却也并非然不劳而获,必须有投入才会有收获。坦诚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健身方法都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有时采用一些简单的、易操作的健身方法远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当下,指导普通民众健身锻炼时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安全性,以抵制健身活动中的盲目性、虚浮性、危险性,进而实现健康运动、健康发展、健康生活的目标。

3.1健身活动的科学性

科学健身是指运用合理的运动手段进行有效的健身活动方式。可是健身活动往往会因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同、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安排不同、健身锻炼的条件和设备的差异,要想制订一个统一的锻炼计划显然是难以做得到的。那么,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应怎样锻炼呢?首先,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兴趣、环境条件“量体裁衣”制订健身锻炼计划,主要以促进健康或维护健康为目的。其次是区别竞技体育并按照健康锻炼的方式、原则来安排运动剂量和运动类型,主要以安全、有效的健身活动为目的。目前,我国试行的健康锻炼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min,中等以上强度”。其中,运动强度主要以主观感觉来调控运动的强度,即感到“有点喘,但还能说话”为运动强度适宜;运动时“喘得厉害,不能说话”为运动强度过大,反之则运动强度偏小;当运动中发生身体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锻炼是一门科学,懂得如何锻炼不仅可以让健身者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能强化人们的社会、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健康;盲目锻炼不但徒劳无功,还会伤人。

3.2健身活动的实效性

大众健身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传统性,也有时代性,以“健身为人人、健康为人人”为目标,与普通民众健身的大趋势相一致。例如,我国在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大众健身首先要根据各类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强身健体和人体生理的教育;由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年龄结构、男女性别、身体状况、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时间安排、工作环境等各不相同,需要在人民大众强身健体时,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运动方式;要举办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大众健身活动要体现出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艺术性,又符合因地制宜、勤俭节约、重在参与的原则,使得大众健身活动充满着愉悦。用意在于激发人们积极参与健身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健康。时下,我国大众健身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最为普及的健身锻炼项目依次为散步、跑步、骑车、游泳、球类、健身器材、健身路径、太极拳、健身操(舞)和养生气功等。普通民众之所以喜欢这些活动,其一是花钱相对较少,场地器材简单,易于开展活动,人人都能享受到便利的健身设施;其二是有的活动没有器材也可动起来,如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健身自行车道、健身广场、健身公园、健身场馆、河堤景观带等体育设施都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兴建的,远离闹市区、远离机动车道,在家门口就能活动。

3.3健身活动的安全性

“健康运动,安全为先。”说明人们在运动的价值取向上选择的是健康,在锻炼的方式上选择的是安全。以健身获得健康,保障运动安全,享受健身乐趣,才是正确的健康观、健身观。积极开展运动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锻炼成效、降低伤病机率,还可以为普通民众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支持。通常,运动初始很多人都有通过运动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强烈愿望,然而一旦开始运动,疑虑就来了,有的人担心运动不足而进步得慢;有的人减肥心切而担心锻炼能否成功,却很少有人会考虑到如何预防和避免运动伤病的问题,这也是大众健身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其实,运动中所发生的运动性伤病或伤害事故往往都是因无知或麻痹所造成的,如不恰当的运动环境条件和错误的运动锻炼方式,必定会引起损伤或疾病,或者说不科学、不安全的运动是导致运动伤病和伤害的主因。运动安全是保证健康运动、科学锻炼和减少运动伤病的重要举措。加强运动安全教育旨让健身者能够运用已掌握了的运动知识和

锻炼方法进行各种健身活动,尽量地避免或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一旦发生伤害能够进行自救、互救,并把运动伤害几率降至最低。此举既符合“安全第一”的健康理念,也符合“科学锻炼”的运动宗旨,是实现大众健身活动健康发展的活化剂。

4 结束语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因为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又是人们价值观的基础支撑,倘若每个普通民众都能将健身活动当做如同生活中的吃、住、行一样的事,必将会收获健康、拥有幸福。充沛的精力寓于健康的身体,持之以恒地坚持健身锻炼和开发人体活动的潜能,不但能增强人们的身体运动素质,也能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并以此塑造健康、向上的公民形象。大众健身是以科学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生活化、多元化为基本原则,在形式和内容上多选择一些适合普通民众的健身活动,不但能满普通民众参与锻炼的各种愿望和需求,也有助于他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对推进大众健身活动的开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 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全民健身你我同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 2 ] 王海源.警察健康与警察健身研究新视点[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投稿日期:2016-03-03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142-03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78

作者简介:王海源(1957—),教授。研究方向:警察体育与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我的价值观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生活化路径探析
对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