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成长

2016-07-15张栋栋阜阳师范学院保卫处商学院安徽阜阳236032

关键词:文化建设

张栋栋, 刘 丽,刘 斌(阜阳师范学院.保卫处;.商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2)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成长

张栋栋a, 刘丽b,刘斌b
(阜阳师范学院a.保卫处;b.商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2)

摘要: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单元体,独具特色的多元性、高雅性、可控性、群体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成为了一股生生不息、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基于此,要强化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想方设法拓广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辐射区域,集聚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协调一致的正能量,以达到在内因、外因的和谐作用下,加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文化建设;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法律人格

一、概述

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说:“人格是教育的根本。高校人格教育既要倡导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如同情、友谊、责任、毅力等,又应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敬业、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1]可见,人格教育内涵丰富,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

大学生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由于文化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差异性等,大学生人格发展虽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共性,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过程中的不平衡,致使一些人人格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作为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涵盖着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融汇着大学特色精神以及传统文化,集聚着班级成员共有的心理倾向、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一经形成便对班级成员人格的成长产生无可替代的效力,其显著的标志就是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去年的一个偶然发现,让我们感到十分诧异,同一专业的两个平行班在同样的教育资源下,在期末某一课程使用同一试卷的考试中却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差异。总体情况如下:

表1 ××学院××专业(1)、(2)班××学科期末考试成绩等级频数分布表

进一步作c2检验得到结论:班级与各等级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也即是说成绩等级受班级影响。在更深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班级文化特色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休戚相关。

二、高校班级文化特色和大学生人格成长的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个体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行为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一样[2]。对大学生来说,班级正是与之最为密切的环境,班级成员正是与之最为密切的他人。班级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对生活在其中的班级成员人格的成长影响深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和谐统一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

(一)多元性——大学生人格优化整合的土壤

进入大学前,虽然大家背景有别,经历等也表现不尽相同,各自在相应时空里自然形成了自已的为人态度和处事风格。进入大学后,生活习惯的个体化、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人格整体的差异性等会在班级内部表现出来。如此众多的差异,在班级成员的相互磨合之下,便会形成一个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综合体。这样的环境有着较好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它必然会为大学生人格成长提供借鉴与创新的空间,成为各自对其人格优化整合肥沃的土壤。

(二)高雅性——提升大学生人格水平的助推器

科学的研究表明,学识、阅历、生活方式与人格呈正相关,完美的人格表现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之上的。不容置疑,大学师生的文化认知与道德审美水平相对较高,高校班级文化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品味。这种高雅性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学术沙龙、书画展览、学生科研等系列班级文化活动上。同时,班级文化的高雅性也广泛体现在教室、寝室环境上,教室设计别具一格,寝室布置各具特色,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高雅的班级文化,构建了优美的育人环境,时时刻刻激励着班级成员从人类丰富的知识宝库中提取养料,成为培养智慧和提高聪明才智的助推器,自然而然地实现人格水平的不间断提升。

(三)可控性——维护大学生人格统一的标尺

班级文化具有可控性,尽管它是动态链,但教育者可直接对其加以引导、控制,比如通过设计、调整,利用环境对其施加影响等。作为大学德育关注的焦点,大学班级文化因其特定的载体——班级,致使其与社会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受影响的人群的定向性,其影响的人群就是生活在其中的班级成员。尽管随着时间的延续、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点也在相应地变化,但只要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大学生人格成长中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可控性的标尺,从实际出发进行人格教育,就可有效地维护大学生人格的统一。

(四)群体性——激励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保障

所谓融入团体,泛指对自己所属的团体或群体休戚相关、安危与共,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常表现为对他人持肯定的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社会交往是人格塑造的土壤。现代大学的班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班级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这一群体所共同营造的班级文化便具有群体性。在与班级群体频繁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班级成员个体的某些人格品质或受到赞扬,或受到压制、排斥,使个体有可能对自己的人格结构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择优汰劣,从而不但保障了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同时使得个体在成功收获的体验中形成乐于与人交往的意识与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团体。

三、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人格策略

(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人格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它是人格的导向部分,影响和制约人格结构中其他部分的变化[3]。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其道德主体意识,是追求高尚道德心理动力、道德责任感以及人格尊严的概括,也是其在道德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植根于大学生生活环境中,发生在班级同学平等交往的相互过程中,在班级同学相互交流、沟通中对交往双方进行启导,形成合力的超强效果。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个作弊现象较严重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2 ××学院××专业(1)班问卷结果简表

由上表,该班有作弊意识和行为的同学约占全班同学的64.3%,而在有作弊意识与行为的36位同学中迫于“无奈”(学习成绩差怕“挂科”)的仅占 22.2%,怕不作弊“吃亏”的却占约77.8%,这其中不乏成绩优秀者[4]。严守诚信理念及行动的比率远远低于其他班级。

因此,要尽力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加速大学生对良好习惯的持久渴求,在不断地追求及坚守中促成健康的道德信念和价值标准。如同马克思所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5]大学生正处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关键时期,可塑性大,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身处其中的班级环境的影响。良好班级文化熏陶,可以让大学生终身受益。积极、健康、活泼、向上的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的心态、思维、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素质提升,帮助其形成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价值观和积极的道德人格。

(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人格

健康的心理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也是其人格完善的奠基性工程[6]。大学阶段个体心理内存丰富、灵敏度高,面对多变的社会角色转换,他们会在纷繁的人格冲突和选择中塑造形成自己心仪的人格。但是,他们也有脆弱的一面,一旦需求、动机、欲望和向往遇到障碍或受到挫折时,极易产生身体上的不适和精神上的紧张、焦虑、苦闷、烦躁等,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因而,高校班级文化可以引荐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名句名段,通过广泛的社会行为实例,介绍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规范,推崇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精神,强化正面潜移默化以避免人格的畸形发展。实践证明,高校班级文化活动完全可以满足班级成员的集群需要和归属需求,促进其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在完善大学生心理人格,维护大学生心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具有较高文化群体的大学生而言,班级文化有别于制度管理,它没有过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关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左右着大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润物细无声,一切都在不言中,愉悦替代了逆反,约束转变成自然。

(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完善大学生的法律人格

法律人格概念最早出现于罗马法中,是主体所享有的权利的总称。在一些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法制教育被认为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培养健全人格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保障。纪律是对自由的良好约束,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纪律保证,班级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也不可能形成良好班级秩序。班级文化建设,固然不能代替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但班级文化却可以使学校规章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使班级成员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达到和谐统一,而人的认知只有同情感相结合才能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产生行为。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做好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使大学生清楚什么是遵纪、什么是违法,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法纪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总之,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大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获得班级成员认可和遵循的带有班级特色的行为方式、班风学风、班规班纪等的高度概括。高校班级文化以一种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能够促进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失败、愉快、痛苦等,学会爱、理解、宽容,逐渐完善人格,形成其独特的认知风格,加速其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是进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保障。因而,精心设计班级文化建设,动态跟踪学生心理,使之成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催化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王立革.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的成长[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59-6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3.

[4]张栋栋,刘丽.两组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削弱不诚信后效性的两点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0-9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6]朱桂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091-0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21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201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社会支持系统在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2015SK002)。

作者简介:张栋栋(1979- ),男,安徽阜阳师范学院保卫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