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

2016-07-15王玉敏

天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王玉敏

(河南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研究

王玉敏

(河南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 要:对某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70名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上呈正态分布,半数以上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较低。在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子因素中,学生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和社会文化技能方面有相对优势,急需加强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外语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受试者外语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正相关,但是相关度不高。建议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能力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紧密结合,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多组均值比较

目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提出,国际化人才应该是能够掌握一门以上外语,能够利用某种工具或途径进行跨国交流与服务,并且具有某一专业领域专门知识或能力,基本通晓国际行业规则的人才[1]。外语是了解外国文化的钥匙,是国际交流的基本工具,掌握一门外语是对国际化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可见,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的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找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改进建议。

(二) 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基于钟华、白谦慧、樊葳葳等人于 2013年设计的适用于外语教学领域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elf-Report Scale,简称ICCSRS),仅调整了部分题目的顺序,修订了部分文字表述。钟华等人提出,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其中交际能力涵盖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4个子能力,跨文化能力涵盖技能、知识、态度和意识4个成分[3]。钟华等人设计的量表采用Likert五分量表形式,含63个题项,其中34个题项涉及交际能力,29个题项涉及跨文化能力,正向题目33个,负向题目30个。量表分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知识、态度、意识和技能8个部分。语言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以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理解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的基础上,根据环境调整自己语言行为的能力;语篇能力,主要是指“得体地开始、维持及结束交谈的能力”;策略能力,主要是指“交际者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克服由语言能力不足引起的交际困难的能力”;跨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关于个人和社会层面的交际知识”;跨文化态度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具有的积极态度;跨文化意识主要包括跨文化敏感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识;跨文化技能主要指“应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行为技能”[3]。

本研究中,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8个维度子项目的检验,结果Cronbach’s α值为0.697,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满足信度要求[4]472-478。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状况,包括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总体情况、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与其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与其所在年级的相关性、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与其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等。

2.取样方式和样本分布情况

该研究在某综合性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计算机科学专业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中,依照各年级各专业人数,分配研究对象的随机取样数。本研究共发问卷320份,回收问卷283份(回收率为88%),从中剔除答题不全、任意勾画或雷同问卷13份,获得有效问卷270份。对270份有效问卷提交者的专业、年级的统计结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62人(占23.0%),会计学专业102人(占 37.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6人(占39.2%);一年级92人(占34.1%),二年级74人(占27.4%),三年级104人(占38.5%)。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 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总体情况

运用SPSS软件做出的反映全体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直方图如图1所示。图1中各个竖条的宽度代表分值间隔,各个竖条的高度代表与分值间隔对应的人数。由图1可以看出:约14%的受试者得分低于 60分,约 60%的受试者得分介于60~69之间,约23%的受试者得分介于70~79之间,约2%的受试者得分介于80~89之间,约1%的受试者得分高于90分。将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得分按百分制折合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得分均值为65.77,超过及格线不到6分;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得分的标准差为 6.509,说明得分相对较为集中。可见,虽然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得分呈正态分布,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半数以上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低。

图1 全体受试者得分统计直方图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维度的分析

根据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ICCSRS),跨文化交际能力由8个子项目组成。将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得分按照自测量表的8个维度进行统计,再将得分按正反向和Likert五分制标准折合为五分制,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N=270)

由表1可以看出,经过正反向计分后,对于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8个子因素,按得分均值从低到高排序,依次为语言能力(2.538分)、跨文化知识(2.931分)、语篇能力(3.211分)、跨文化技能(3.390分)、策略能力(3.404分)、社会语言能力(3.430分)、跨文化态度(3.671分)、跨文化意识(3.728分)。从整体上看,受试者跨文化交际的相对优势体现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和社会语言能力方面,急需强化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认识,具有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批判的能力,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持理解、开放的态度,但由于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方面的不足,加上对跨文化知识缺乏充分了解,限制了其跨文化交际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善于得体地开始、维持并结束交谈是其突出表现。

由表1还可以看出,对于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8个子因素,按得分的标准差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跨文化意识(0.7698)、社会语言能力(0.6742)、语言能力(0.5525)、跨文化态度(0.5483)、跨文化技能(0.5443)、语篇能力(0.5178)、跨文化知识(0.4802)、策略能力(0.4446)。跨文化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得分的标准差较大,分别达到0.7698 和0.6742,表明受试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跨文化知识和策略能力得分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受试者在跨文化知识和策略能力方面的水平差距相对较小。

以上分析表明:受试者整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优势在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和社会语言能力,但水平参差不齐;受试者急需加强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且受试者在跨文化知识和策略能力方面的水平差距较小。

(三) 不同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比较

按专业分类,运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总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均值的专业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成绩相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得分均值最高(67.047分),得分的标准差也较大(7.0931);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的得分均值最低(63.823分),得分的标准差为 6.7642;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得分均值居中(65.6667分),得分的标准差最小(5.3682);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成绩均值接近于三个专业受试者的平均水平(65.77分)。

按专业分类,运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总分进行多组资料单项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P=0.008<0.05,表明三个专业测试者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专业比较的方差分析

(四) 不同年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比较

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总分按年级分类,并进行多组均值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表4显示,对于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成绩,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均值都是66.000分,二年级的均值为65.216分。三个年级平均分都在65~66分之间,说明三个年级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无明显差异,但水平都不高。统计结果还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出现在二年级,这可能暗示二年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分化现象。

表4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均值的年级比较

按年级分类,运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总分进行多组资料单项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显示,P=0.679>0.05,说明不同年级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5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年级比较的方差分析

运用SPSS软件对三个年级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年级受试者跨文化交际的相对优势都在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态度方面,相对弱势都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知识方面。

(四) 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和英语考试成绩的相关性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个人信息方面,对一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增加了英语成绩调查项目,分别调查一年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三年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从回收的问卷看,提供高考英语成绩信息的一年级受试者有91人,提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三年级受试者有88人。用SPSS软件对受试者的英语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测试问卷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一年级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51,三年级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测试问卷得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8,两者的显著性Sig值分别为0.016和0.041,说明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即受试者外语考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分正相关,但是相关度不高。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大学英语课程测评中加大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比例,以促使学生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该综合性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三个专业三个年级270名学生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整体上呈正态分布,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半数以上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试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较低。(2) 在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8个子因素中,学生在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和社会文化技能方面有相对优势,急需加强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3) 受试者外语测试成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问卷测试得分有不明显的正向关系,即外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不明显。(4)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商科学生比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稍有优势,一、二、三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5]。也就是说,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外语要与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相结合,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在关注外语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交际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建议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灵活运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要素中,尤其要重视和加强的是语言能力、跨文化知识和语篇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同时,关注有关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得体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交流处.坚持国际化,扶持本土化,注重激发学生创新能力——“2003年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纵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亚洲高等教育[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3).

[4]宇传华.SPSS与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5]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责任编辑 张继金〕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2-0150-04

收稿日期:2015-07-30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5-JKGHYB-0058);2015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5-1349)

作者简介:王玉敏(1981―),女,河南禹州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
新形势下高校海外留学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构建探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基于外语能力标准的教学模式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