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我国小麦市场形势展望

2016-07-14程黔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制粉小麦价格

文//程黔



2016年我国小麦市场形势展望

文//程黔

2015年,小麦供需格局进一步宽松,“买方”市场氛围浓厚,整体弱势运行。2016年,在供需宽松以及政策支撑弱化格局主导下,小麦价格走势难言乐观。

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行情呈现低迷态势,购销不温不火,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政策性小麦因缺乏价格优势,销售困难库存高企;一年来制粉企业开工率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举步维艰;国际小麦也在供需宽松、美元走强等利空因素主导下,市场行情大幅下跌。展望2016年,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然是供应相对较为宽松的状态,政策对麦价的支撑力度或将明显弱化,饲用小麦则因为玉米价格的低位运行以及进口谷物的冲击难有改善,制粉企业整体需求量将持平或者小幅增长,若2016年新季小麦继续丰产,国内小麦市场的价格将会在政策保护下保持平稳,最低收购价将会成为多数地区小麦价格的天花板价格。

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自2006年开始,国家在小麦主产区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且2006~2014年,每年在新麦上市之前,政府均或多或少地调高当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价格从2006年的72元、69元和69元,均上升至2015年的118元,涨幅达到64%和71%。近年来,国内小麦市场的“政策市”特征越来越明显,价格扭曲现象越来越严重,最低收购价小麦库存越来越大,小麦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015年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公布2016年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终止“逢新麦上市必提价”的规则,以及在中储粮等执行小麦最低价收购政策的市场主体较好地落实了各项政策实施细则以后,小麦市场的“政策市”特征已经不再那么明显,以往因大量收储所造成的“麦强面弱”的市场异常现象有所改观,市场可供流通的粮源增多,用粮企业的采购选择渠道也有所增多,地区间价差、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的价差等开始出现,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市场机制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小麦播种面积较上年持平或略增

虽然2015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加重了市场看弱心理,但是国家及时公布了201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给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加上各主产省加大农技服务力度,小麦整体播种面积未受影响。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农业专家分析,今年冬小麦苗情是近几年较复杂的一年,苗情基础差于上年,尤其是江淮地区晚播麦个体偏弱、群体不足,11个小麦主产省冬小麦一类苗比例44.3%,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气象部门预计,2016年全国冬小麦平均单产接近去年,为持平或略减;与近5年平均单产相比,为持平或略增。

进入3月后,北方冬小麦产区气温和日照处于正常区间内,大部分地区无降水,但墒情较好,适宜的光温水条件对冬小麦返青有利。据调查,北方麦区新麦长势存在差异,河南地区新麦苗情普遍较好,均达到往年同期水平,安阳、开封等地一二类苗占比可达95%以上。山东地区苗情则不太乐观,由于去年入冬过早,低温造成麦苗受冻、生长放缓,聊城地区一类苗仅占30%,相比去年下降了20%,但对今年产量是否会有影响尚不可知,若后期田间管理得当,苗情仍有恢复可能。3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大范围雨雪和强降温天气,局部气温下降10~12℃。此次寒潮降温天气覆盖范围广,降温强度大,对小麦的损害程度仍有待观察。此外,近两年苏皖地区均是前期天气良好但麦收期间出现连续降雨,造成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今年小麦最终质量如何还要看麦收期间的天气状况。

小麦供大于求形势进一步加剧

首先,饲料及工业消费需求下滑。近年来,饲用替代是提振小麦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小麦的饲用需求却一再萎缩,主要的原因是小麦价格高于玉米,加之饲用替代品高粱、大麦和DDGS进口量增加,小麦的饲用消费受到抑制,2014/2015年度(7月至次年6月)小麦饲料消费仅1400万吨左右。2016年2月份以来,华北地区玉米价格持续下跌,截至3月中旬产区小麦、玉米价差仍处于600元/吨以上的高位水平。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近期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下滑明显,小麦玉米价差继续扩大,预计今年小麦饲用消费需求或将会进一步缩减。行业研究机构预计,2015/2016年国内小麦饲料消费量为105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350万吨。此外,近两年小麦工业消费也在逐年减少,预计2015/2016年国内小麦工业消费量为1025万吨,较上年度减少75万吨。两者相加总计约2075万吨,较上一年度减少425万吨。

其次,口粮消费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主粮比例减少,肉蛋奶消费比例增加,使得口粮消费数量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仍然保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考虑人口增长等因素,预计2015/2016年度我国小麦口粮消费为83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25万吨。整体来看,预计2015/2016年度国内小麦产量1.15亿吨,加上上年度结余285万吨,进口200万吨,本年度国内小麦总供给量达到1.17亿吨;消费方面,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出口等消费需求预计为1.09亿吨。综合预计,由于2015/2016年度饲用小麦需求下降幅度较大,本年度小麦结余将达到800万吨,小麦市场供大于求形势进一步加剧。

从历史规律来看,在政策调控的背景下,国内小麦市场呈现出季节性的波动。6月份进入供应旺季,价格相对较低,9月份开始进入消费旺季,价格趋升,春节消费高峰带动价格达到年内高点,春节之后开始回落,4月份左右供应青黄不接,价格开始反弹,至六七月份又开始回落。改变这一运行规律的是政策执行的力度、以及新季小麦生产形势等。而从近两年价格走势上来看,这种季节性波动特点趋于淡化。“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成为新的市场特征。从目前市场供应形势分析,四五月份青黄不接的供应短板将不复存在,小麦市场在本市场年度结束前难有大的起色。

进口利润较高继续刺激小麦进口

2016年,国际小麦市场行情走势整体仍将承压于全球小麦供给充裕、出口国之间竞争激烈,而全球经济增长忧虑进一步加大其下行压力。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最新月度报告显示,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期达到7.33亿吨。美国农业部在2月全球小麦供需报告中将2015/2016年度全球小麦期末库存数据上调680万吨,至创纪录的2.389亿吨,而美国小麦出口规模将为44年来最小。由于农户对价格下跌的预期强烈,美国农业部预计美国小麦播种面积为5100万英亩,比上年减少360万英亩。在全球小麦丰产、库存高企的背景下,各小麦主产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希望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寻找贸易机会。中国曾经是全球第一小麦进口大国,常年进口量在1000万吨左右,自1998年开始锐减,近年又回升至300万吨左右的水平。

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我国进口小麦24.1万吨,同比增加16.75万吨,环比增加2.73万吨。进口均价247.5美元/吨,同比降低79.66美元/吨,环比降低13.5美元/吨。其中,进口澳大利亚小麦14.08万吨,占进口量的58.3%;进口加拿大小麦6.12万吨,占25.3%;进口哈萨克斯坦小麦3.68万吨,占进口量的15.2%。目前,2016年小麦进口关税配额申请企业已经申报完毕,有481家小麦需求企业申报,比去年明显增加,其中大型制粉企业基本都在名单之中,这就说明进口小麦依然较受制粉企业青睐。截至3月3日,3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187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224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653元/吨;同期广州港国产红麦价格为2550元/吨,美软红冬麦与其价差897元/吨,国内外小麦价差继续处于较高水平。今年,在国内优质小麦需求相对强劲的背景下,国内外小麦价差持续高位将刺激小麦进口增长,不过从我国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思想看,未来小麦进口规模仍将受到限制,其中进口配额是一个很重要的贸易壁垒。

制粉企业整体亏损局面或将有所好转

今年春节过后,制粉企业开工率虽有所提高,但是企业赢利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首先,面粉市场需求有限。今年春节前国内面粉市场需求较往年更显旺季不旺,制粉企业面粉销售数量和速度均低于往年同期。当前制粉企业已基本恢复开工,平均开工率为52%,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开工情况分化较为明显,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开工情况明显好于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由于下游消费需求整体平缓,制粉企业面粉出厂价整体以平稳运行为主,出货量并未出现明显改观。截至3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富强粉平均零售价格5.18元/公斤,标准粉平均零售价格4.64元/公斤。特一粉出厂价格河北石家庄地区制粉企业为3100~314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为3120~316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为3080~3120元/吨,与春节前相比无太大差异。面粉价格并没有因为节后需求下降而下调,这是促进制粉企业大胆提升开机率的主要动力。

其次,麸皮价格连续回落。节后制粉企业开工率提高,部分企业麸皮库存积压,加上玉米价格下跌,生猪、肉禽等存栏量处于阶段低点,饲料养殖业对麸皮采购积极性不高,麸皮价格一路下行。截至3月8日,主产区制粉企业麸皮出厂价在970~1080元/吨,较2月底下降10~30元/吨,较年初下降30~60元/吨。进入二季度之后,随着水产养殖的启动,麸皮的需求势必会触底反弹,麸皮价格下跌对于面粉加工业的利润影响只是短期状态。根据当前小麦及其产品价格测算,河北石家庄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理论加工利润在32元/吨左右,山东济南在57元/吨左右,河南郑州在7元/吨左右,三地平均为32 元/吨左右,低于去年10月份以来的平均值即54元/吨,但明显好于上年同期整体亏损的局面。

小麦政策性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由于交易底价高于市场价格,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的临储小麦拍卖成交率持续低迷,国内小麦现货市场的政策粮补充较往年同期大幅缩减,临储小麦交易也几乎被市场淡忘。今年以来,国家临储进口小麦累计投放数量为43.5114万吨,实际成交4.3488万吨,平均成交率10%,而上年同期实际成交11.9274万吨,平均成交率39.23%。国家临储小麦累计投放数量922.9337万吨,实际仅成交3.9035万吨,平均成交率0.42%,而上年同期投放数量为724.5828万吨,实际成交330.9284万吨,平均成交率45.67%。国家临储小麦持续零星成交,使得其剩余库存数量同比呈扩大趋势。

近期国家临储小麦拍卖略有回暖。3月4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竞价销售2015年江苏盐城产白小麦2185吨,全部成交,起拍价(价格类型:船板价)2360元/吨,成交均价2405元/吨,较起拍价高45元/吨。拍卖回暖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部分市场流通粮源偏紧,面粉企业普遍选择采购轮换小麦,使得政策性小麦数量有所增加。当前持粮主体虽急于去库存,但因小麦市场价格与其心理预期价格分歧较大,小麦出库不畅。粮食贸易商在“以销定购”经营策略下,寻找市场贸易机会,但因持粮主体小麦报价相对较高以及质量难以达到用粮企业的要求,使得其市场贸易空间和机会遭受明显挤压。

当前小麦政策性库存压力虽不及玉米严重,但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也是公认的,依然是一把高悬的利剑。粗略计算,按照当前政策性小麦的库存量和每周成交量,即使不间断拍卖,卖完这些库存大概需要15年。有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回笼财政资金、减轻库存压力、提高供给效率等多方面原因,2016年临储小麦交易底价有可能下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好优质小麦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这一概念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即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而出的。尽管这些年国内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但品种结构存在产需矛盾,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也成为难点。

1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改革等正在积极推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本质上来讲就是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改革的方向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对国内小麦市场来说,去库存压力虽然没有玉米、稻谷等粮食品种大,但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如何引导农民种植适应市场要求的小麦,却是国内小麦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年份,在小麦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的背景下,农民更乐于种植高产的普通小麦,对小麦市场供需情况很少考虑,导致小麦生产管理粗放,品种单一。由于收购的小麦质量差,一些小麦无法形成有效的供应粮源。近年来我国专用面粉需求量大幅增加,制粉企业采购优质强筋小麦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以往只注重小麦产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将大有改观。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引导农民种植市场主流企业需要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适当减少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将促使我国小麦产业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对于种粮农民来说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对于国家而言可以减少对进口高品质小麦的依赖度,对制粉企业和食品企业来说可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结束语

2016年,国内小麦市场将依旧保持供需宽松的局面,且更多的是以政策性库存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体现,国内小麦价格整体向下的动力不断增强,市场整体仍处于挤压近年来持续上涨所积累的虚高泡沫的过程。在供给压力不断增大的格局下,预计今年小麦市场整体走势难言乐观,价格底部重心仍将下移,小麦政策性收购力度将决定小麦阶段性的反弹空间和持续时间,临储粮源拍卖政策变化(投放力度及底价调整)直接影响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和市场化空间。

今年,小麦贸易面临的政策风险将进一步加大,小麦经营者需认真研究市场形势,细分市场,做细品种,挖掘价值洼地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经营决策。对于贸易企业来说,针对政策性粮源收购,应严控收购质量及收购成本,同时拓展销路,做到“收得进,存得好,卖得出”。对于小麦加工企业来说,应注重抓质量、控成本、抢机遇,保持合理的开工率,不要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积压难销,粮源采购方面,依旧采取“以产定购”策略,但对于企业加工所需而市场供需趋紧品种可适当加大采购力度,提高库存数量,以规避后期价格阶段性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作者单位:中华粮网)

猜你喜欢

制粉小麦价格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330MW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燃烧优化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哭娃小麦
小麦制粉企业实用检测技术概述
价格
燃煤电厂制粉系统防爆措施探析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