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春天

2016-07-14李可

中国粮食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粮食经济企业

文/李可



迎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春天

文/李可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十三五”,如果说当下粮食行业有什么热词儿,那么“产业经济”必定列在其中。

配置资源保安全、发展产业活经济——今年初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立足于粮食的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属性,开创性地提出了粮食行业的这两大使命。而“突出抓好粮食产业经济”也被列为2016年粮食流通工作重点之一在报告中独立成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粮食行业正在迎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明媚春天。

推进粮食行业发展的“两个车轮”

“一方面,我们肩负着保供应、惠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必须抓好收储、管住储备、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活流通、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方面构成粮食行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车轮’说”将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与过去多年来粮食行业秉承的“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的职责使命摆上了一个同样的高度,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这引起了处于行业改革发展前沿的粮食企业集团老总们的强烈共鸣。

湖南粮食集团董事长谢文辉说:“‘两个车轮’的理念让我们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今后粮食企业怎么干?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两个方面的职责使命担当好、履行好。”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的代表分组中增设了一个特别的组——企业集团组,部分省区市粮食集团负责人受邀参加会议并在这个小组中参加讨论。今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期间,26家企业集团的掌舵人共聚一堂,与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一起,共谋振兴粮食产业经济大计。

任正晓在参加讨论时进一步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一要靠农民,二要靠企业。“因为只有农民把粮食生产出来,我们才会有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而企业是组织粮食流通、保障各方面粮食需求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企业,丰富的粮食资源就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粮食企业越强大,国家的粮食安全就越有保障。”任正晓强调,粮食企业不仅仅要把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还要把活经济的职能充分激发出来。他希望各大粮食集团勇于担当起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责大任,并发挥好龙头作用,引领一方粮食产业大发展、大振兴,做忠诚的粮食安全卫士。

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推动粮食行业转型升级、粮食企业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各粮食企业集团的领头人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思路和举措让我们在最困难的时期看到了曙光,也明确了方向。”河北省粮食产业集团董事长张立新坦言,在地方各类企业中,粮食企业“最草根”,但参会之后更觉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之重大,对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天津市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刘文勇表示,粮食工作在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自己作为一名粮食人感到很自豪。“要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动力。”

“各项粮食工作还要靠企业来落实”,江西粮食集团董事长张跃是第二次参会,他表示,会议提出的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各项部署科学到位,也为粮食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深圳粮食集团总经理黄明说:“整个粮食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十分明确,通过壮大粮食产业经济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让我们对发挥确保区域性粮食安全保障的载体作用更加充满信心。”

事实上,在2014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也就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专门的部署,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型粮食流通主体、推动粮食产业升级、发挥加工转化对粮食供求的调节作用三项措施。各企业集团负责人认为,把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也是贯彻落实省长责任制的一个具体体现。“省长责任制在粮食行业的落脚点一个是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另一个就是大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董事长刘习东说,一定要通过发展产业经济提升企业实力,这样才能既完成政府托付的政策性任务,又让企业自身发展有强大的支撑。

补足产业经济的短板

“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滞后。同时,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准确把脉,找出了当前粮食行业发展的短板所在。对此,集团老总们也深有同感。今年“两会”期间,任正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度表示,加工业是我国在农业特别在粮食产业方面的短板。

张立新说:“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传统的粮油经济模式也就是赚取时间差、地域差买卖原粮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他认为,必须抓紧调结构、转模式,培育新的增长点。

吉林粮食集团副总经理刘拓野也持相同看法。他说:“玉米临储政策已不可能继续,取消之后,企业面临的将是生存而不是发展的问题。”

刘习东说,这些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粮食收储,无论是政策性收储还是市场化收储,买卖原粮都是一个主要的业态。2014年这种运作模式遇到了小问题,2015年则遇到了大问题。他预计未来两年,这样的业态还将存在。而破解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发展产业经济,“让原粮变为成品粮、名品粮”。

安徽省旅游(粮食)集团副总经理艾红卫也表示,当前粮食产业链条短,低质化、粗加工化问题突出,是国有粮食企业的短板所在。

找准病症方能开出良方。粮食流通链条的枢纽、粮食供求的调节器、粮食企业提质增效的推进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粮食加工转化被赋予了与过去相比更加非凡的意义。不仅如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可见,发展粮食加工业已经成为当前去库存、补短板的关键而又迫切之举。

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发展优质精深加工产能,培育品牌名牌,形成大型产业集团。

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试点“仓顶阳光工程”,做好“秸秆经济”文章,推进“绿色全谷物口粮工程”,加快“互联网+粮食”电商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

一系列促进粮食产业发展的措施一经明确,得到了各企业集团负责人的一致赞成。同时,他们也纷纷道出了自己的生意经,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我们打算把黑龙江五常大米运到浙江去!”浙江省粮食集团董事长毛利豪表示,他们已经在黑龙江建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通过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延伸产业链。同时他也呼吁有关部门更多地鼓励销区企业到产区去,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刘习东执掌的苏粮集团谋发展的秘诀在于“突出主业、健全网络、核心带动、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方面,刘习东认为,国有粮食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发展,一定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据他介绍,苏粮集团最近几年新建的加工企业、物流企业等均是混合所有制。同时他也表示,“这也要求我们要有融合的思想文化、融合的本领来推进企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提法也得到了深粮集团总经理黄明的关注和认同,他建议利用国有粮食企业发展优势来直接发展混合所有制,从国家层面培育或形成区域或跨区域的粮食产业集团,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手有脚走得动的载体。

“秸秆经济、仓顶阳光工程等新举措让我有很大启发。河北粮食集团从负资产现在总资产30多亿元,主要靠多种经营,靠培育新的增长点来反哺粮食。”张立新表示,传统模式向高端模式和技术含量高的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和实践,他建议建立一个容错的机制来鼓励企业创新。

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董事长丁锐介绍说,金谷集团已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今年要适当做大,循序渐进加以推进。”

谢文辉表示,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企业如果没有效益,服务粮食宏观调控就是一句空话。过去是政策性业务额大于市场性业务额,未来市场化业务至少要提高到70%,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还认为,农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不能用传统思维、陈旧观念来谋发展,而要以金融的思路、资本的手段来发展产业经济,用创新的理念、科技的手段来推动供给侧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宽广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分析指出,“十三五”是全面促进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已成必然。

最近一段时间,粮食“三量齐增”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和各界热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两会”期间发表意见说:“我国过去长时期处于粮食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对粮食一直是追求增产的。回过头来看,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们在粮食上的胸怀和眼光还不够,没有把粮食生产放到全球视野当中来考虑。”他还表示,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产业安全问题。

的确,当今的中国已处于一个开放的世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比以往“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开放的视野”。按照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找准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结合点,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融入国际市场,要做的不仅有“引进来”,更有“走出去”。“引进来”的有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而“走出去”的将是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等等。

重庆粮食集团近年来在“走出去”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该集团董事长王银峰表示,尽管在“走出去”过程中感到困难很多、难度很大,但利用国际资源的方向不会变。“巴西、阿根廷、荷兰等国的大多数粮食企业都是盈利企业,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与国际市场、金融体系以及农民三方面衔接得比较好,完全是市场化的体系,值得我们学习。”他建议国家在推进“走出去”过程中给予粮食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支持,如给予贴息、农机补助等。

“中国的粮食企业能否挺立于国际市场,能否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关键在于大型粮食企业能否有所作为。因此,大家要当好融入国际市场的开路先锋。”任正晓对各大粮食企业集团“走出去”提出了殷切希望。“‘走出去’要有实力,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的竞争。粮食企业集团是当代粮食企业中最强大的力量,你们要把路趟出来,并且带领更多的企业‘走出去’,进而为更好地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粮食经济企业
珍惜粮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