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的解构狂欢

2016-07-14袁春红

青年时代 2016年11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网络

袁春红

摘要:本文描述并分析了西方解构思潮译介国内后,在文学界、电影界和网络界愈演愈烈的解构狂欢,指出发展至今的网络解构已丧失了当初解构的学术品格与革命批判精神,同时也提出网络恶搞应该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关键词:解构主义;网络;解构狂欢

“解构”一词及其理论最初来自20世纪法国的解构主义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是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要解构的是结构主义以及西方的整个逻各斯中心、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传统。这些欲被解构的对象合起来几乎就是整个西方传统思维惯势与理論预设的大厦:先验理性、先验本体、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稳固封闭之结构、中心在场、绝对真理、二元对立……以德里达、罗兰·巴特、福柯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家们,怀着革命者的激情与勇气以及学者的睿智与使命感,对这一切传统进行严肃的反思与批判。他们眼光独到、剖析深刻,一次次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与思想颠覆解构着这座曾经“一统天下称霸世界”的传统思维大厦。

德里达三部书籍的出版宣告了解构主义理论的确立,即《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书中,德里达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他的几大解构策略——延异、撒播、踪迹、书写。笔者概括如下:延异乃德里达独创新词,它由延迟defer与差异differ两个词组合而成。人的差异性存在与永恒参与使延异成为事实,从而破裂了符号的同一性以及结构的先验稳定性和封闭性。语境与接受者的多样性使得文本意义并非单线性传递而呈撒播状态,这让能指与所指永远不可能一一对应。接受者逆向追寻意义与主体的“中心”和“在场”时,只能寻“踪迹”前行,而踪迹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其实就否定了“中心”与“在场”。书写出来的文字因其“可重复性”和“不考虑讲话人之意图性”,故相比语音而言更具有优越性,这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语音中心论”。德里达通过解构二元对立来达到颠覆建构于其上的思想理论。二元对立式划分是西方传统思维的前提预设: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能指与所指……在推演中往往设定一方优于另一方,或一方控制另一方。解构主义哲学家已看到了这一对立式思维的弊端,他们力图拆解这一传统思维大厦的奠基石。通过描述与分析,哲学家们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二元的另一景观:它们流动变化,它们行踪不定,它们界限模糊,它们难以分离,它们甚至互相转化。总之,所谓对立的二元其实并非本然,而是人为的割裂与预设。

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理性崇拜、反对二元对立、反对形而上学传统,提倡注重多元化、开放性、感性、个体、差异。解构主义解构一切传统,但并非要砸烂一切传统,它是要还原出传统与权威背后的思维定式、理论预设和人为色彩,认识到所谓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其实并非本然。这些无法在现实中革命的解构主义学者,把革命的激情和勇气转向对思想和学术的反思与批判,从而引发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一场革命。由此,解构主义提供了一种新角度新眼光,它开显出一片新的思维世界,是思想的一次大解放。“解构”一词最初体现的是学者的反思与批判精神,由此可窥见学者们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知识分子的良知、使命感及担当精神。

一、文学界

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哲学思潮与文艺理论陆续被译介进来,中国的思想界、艺术界开始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影响。而解构主义的理论也逐渐被了解接受,并被艺术家们运用到创作中。

文学界,王朔的作品堪称解构主义小说。无论是人物、主题,还是语言、讲述方式,王朔的小说都透出浓浓的解构意味。这是王朔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单看看王朔小说的这些标题,就能感受到他的叛逆——《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我是你爸爸》、《我是流氓我怕谁》……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中或帝王将相或英雄豪杰式的主人公,王朔小说中的痞子式人物无疑是一种颠覆。他们亵渎神圣,玩世不恭,放逐价值底线与人格尊严,无所谓善恶标准,对公正、善良、美德号情义,极尽刻薄讽刺之能事。严肃的事物视作玩笑,爱情不过是逢场作戏。约会可以找人代赴,评奖也是自我设计,获奖作家的奖品是一家酱厂赞助的腌菜罐子,还要求鸣谢。这是一群典型的“顽主”。

痞子、顽主、无业游民、社会渣滓,当这些人物成为主人公时,王朔小说的解构意图便显然易见了。

“调侃”是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语言,在王朔小说中,简直就是一场狂欢节。荒诞不经、滑稽幽默、油滑俏皮、模拟戏仿,王朔手中的语言被玩转得飞旋起来。传统、正统、权力、权威、崇高、价值、道德、艺术、知识、真理等等,都在这场狂欢中烟消云散了去。狂欢中获得自由的语词漫天飞舞,读者也在能指与所指的双重解构中获得快感。尤其是几部小说改编为电影后,王朔语言的影响力更大了,人们日常对话中不自觉地就会引用“王朔语录”。

在当代中国文坛,王朔一方面拥有众多读者粉丝,一方面又一直是极有争议的作家,人们对他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他似乎一直在“骂人”,也似乎一直在“被骂”。究其原因,恐怕主要与他颠覆性解构式的写作有关。不过,尽管王朔一直被各种指责、批判和误读,他作品所具有的叛逆精神与民间意识大众立场,以及努力贴近时代原生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并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某种心态,还是不难发现调侃嘲弄面具下是作者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认真反思与关注,玩世不恭的语言与姿态下掩藏着一颗作家的良心。

二、电影界

香港周星驰的电影被称为“无厘头”电影,其实也是典型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电影。“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民间俗语,意思是一个人说话做事都无中心无目的令人难以理解,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该词用来描述电影,则指搞笑诙谐的风格。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周星驰几乎成了香港喜剧的代名词。他特有的喜剧风格具有浓厚的无厘头色彩。随着观众对周星驰电影的日益喜爱,“无厘头”一词也逐渐被广大观众认知。

周星驰影片的故事情节常常借用经典作品,诸如《九品芝麻官》、《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等等。但在具体演绎过程中,却用极为后现代的手法不断颠覆解构原作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表现为反理性、反权威、反传统,去中心、去深度、去崇高,呈现出平面化、浅表化、娱乐化的特点。具体在周星驰的影片中,其后现代解构策略主要是:故意打破影片叙事时空的完整性与真实感,在古装戏中随意加入极为现代的因素,让古人说着当今社会流行语,做着最时髦的动作,赋予经典人物的原有形象全新的性格内涵,使之面目全非。人物对白则达到了语言极度自由的癫狂状态。

以《大话西游》为例。该片名为“西游”,其实只是借用了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故事框架,具体内容和情节则做了完全后现代的改版。影片中,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成了“情圣”,而历史中圣德高僧的唐三藏成了人见人烦的“唠叨婆”。情圣孙悟空对紫霞仙子的一席话成了“史上最经典的爱情语录”——“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悟空才说完,紫霞仙子頓时热泪横飞、利剑掉地。观众亦在大笑中感动。而“唠叨婆”唐僧的那些颠来倒去的台词也成了无数观众津津乐道的段子——“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这一极具颠覆性的新唐僧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乃至唐僧已然成了“唠叨”的象征。没读过原著的孩子,还以为历史上的唐僧本来就是一个唠叨之人。

《唐伯虎点秋香》中,传统文化、诗歌艺术、才子佳人、英雄豪杰等等都在无厘头的戏仿搞笑中被解构,以往权威的、崇高的、严肃的、高雅的、精英的,统统成了笑料,并在观众的各种大笑中笑小笑中“灰飞烟灭”。

在思考周星驰无厘头喜剧文化何以产生时,学者们归因于香港特色的无根文化。周星驰无厘头喜剧于搞笑诙谐滑稽中颠覆传统解构权威消解经典嘲弄英雄,让观众在娱乐大笑中获得了自我安慰式的替代性满足。现实世界中不敢做做不到的,影像世界中做到了;观众不能做的,周星驰替他们做了。

香港影星周星驰的电影在大陆也拥有无数“星迷”,这表明诞生于香港独特文化背景的表现形式满足的是一种普遍诉求。

三、网络界

当网络时代到来,手机、电脑、互联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全民解构大狂欢便成为了现实。当代中国正在不断上演各式解构狂欢,且逐渐显现为无底线无下限之泛滥。网络匿名式虚拟化的言说主体、超文本性的文本形态和虚拟现实的传播语境,使人们真正实现了“人人是作家、天天狂欢节”的梦想。在网络法规尚未出台之前,网络上的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言说自由,甚至到了骂死人不负责的程度。于是,源自哲学思考社会批判的解构思潮,经由文学界与电影界的诙谐搞笑后,最终演变成了网络中人的“恶搞”,且愈演愈烈。

笔者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恶搞事件略作分析,以此可见当下网络中国的解构狂欢。

1.胡戈的“馒头”官司

“恶搞”,就是恶意搞笑。让中国网民们真正认识这一语词的是胡戈。2005年末,胡戈为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而制作的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网络上传播,就此掀开了中国网络恶搞视频的大幕。正当观众都在为看不懂《无极》而懊恼发怨时,胡戈这二十分钟的视频,特别是这特别后现代的标题,一下子让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恍然大悟,也让还没看电影的观众急着想去看。据说,《馒头》下载率远远高于《无极》本身。随后引发的官司更让这场恶搞游戏急剧升温,引来无数网民围观热议。

该视频内容截取《无极》片段,人物对白经过重新改编,极富无厘头色彩,复制拼接十分滑稽,还有搞笑另类的广告穿插。视频一出,原片《无极》的唯美、深刻和神秘性被解构得几乎荡然无存。看不懂电影的观众网民颇觉解气

哼,不就是一个馒头引发的吗,至于搞得那么深奥玄妙吗?接下来的官司又引来了网民们的站队辩论,网络一时间沸沸扬扬好不热闹。2006年2月12日,陈凯歌称已起诉胡戈。

后来,胡戈全权委托律师郭宇航代理处理这起官司,自己悠闲地在上海街头玩起了轮滑。胡戈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而中国的律师们却就“馒头案”展开了是否侵权的大辩论。

2.“小胖系列”

2006年,一张偷拍的“小胖”照片被好事者上传到网络上,随之引发了一起小胖图片PS化狂潮的恶搞事件。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读于上海某中学的16岁小胖,在一次安全知识活动现场做了一个蔑视一切的表情。这一刻被偷拍固定在照片中。三年后,小胖照片传到网上,被网友们复制粘贴在各种形象上,产生出万千滑稽搞笑的PS图片,成为“小胖系列”。总统、美女、演员、警察等等都换成小胖的头像,于是,各类人等不分男女老少均一副蔑视一切的表情。一套“小胖搞怪QQ表情”也应运而生进入了QQ世界传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更有甚者,一些不法网站将小胖的头像移植到一些色情图片上,以此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访问量。

后来,真实的小胖现身网络,并开了个人博客,还有了“官方网站”。小胖公开对自己被Ps恶搞现象表态——“欢迎善意的高水平的PS,不欢迎低级趣味的恶搞。”看来,小胖还真是个心宽体胖、胸怀宽广之人。再后来,充分利用此事件的宣传效应,小胖在新浪网的资助下,举行了一场名为“小胖新图PS小赛”的活动,号召优秀的“恶搞”作品出现。这可视为对小胖恶搞的一次良性引导,总算激发出了其中的一点正能量。

3.“杜甫很忙”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上爆红,成为“网络名人”。关于杜甫的各种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恶搞的图片中,高中必修第3册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再创作”——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开着坦克冲锋,时而带着墨镜骑电动车,时而大吃洋快餐,时而跟美女翩翩起舞……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备受尊重和敬仰、被称为“中华民族脊梁”的诗圣杜甫,如今竞被如此恶搞,而且不少网友们觉得从中获得了莫大的快感。若是杜甫穿越到当代,不知该作何想,情何以堪!这可以说是当下中国解构狂欢的极致。

“杜甫很忙”恶搞事件,也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笔者以为,仅从事件表层看,‘杜甫很忙是一次网友寻求陕感和参与感、释放心理压力、以反抗经典来表明叛逆并建构网络身份认同的解构狂欢。但往深层探究,网友的高涨的热情追捧和围观背后,也反应了一种趋于病态的社会心态,并折射出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以及我们中小学教育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同时,若考虑到该事件背后可能的网络推手,那么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商家网络营销的手段和策略,杜甫被恶搞的同时,网友们又何尝不是被利用被戏耍了呢?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的赢家是商家或雇主。据报道,这场网络狂欢的背后推手是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东方宝。在《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东方宝时,他承认这是他的团队所为,是帮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由此,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会的荒诞性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4.“秦火火”“诋毁雷锋”事件

“恶搞”是“搞笑”的升级,是解构的极致表现。恶搞不能没有底线,解构不能无限过度。它虽似狂欢节,但并非真是狂欢节。当恶搞触犯了道德和法律时,恶搞者便要付出应有的代价。不久前被警方拒捕的秦志晖、杨秀宇等人便是最好的说明。这给广大网民们敲了一记警钟,也表明了民间和官方对恶搞的容忍度不是无限的。

2013年4月,一则严重诋毁雷锋形象的信息被网名“秦火火”的人发布在互联网上并迅速传播。该信息称“雷锋1959年为自己添置的皮夹克、毛料裤、黑皮鞋等全套高档行头,皮夹克、毛料裤、皮鞋加起来当时在90元左右,而当时雷锋一个月才六块钱。”这则消息引发大量网民对秦火火不满,北京公安机关接到不少网民的报警,要求彻查诋毁雷锋形象的谣言制造者。

据北京警方侦查,发现以“秦火火”、“立二拆四”(杨秀宇)为首的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专门通过互联网策划制造网络事件,蓄意制造传播谣言及低俗媚俗信息,恶意侵害他人名誉,严重扰乱网络秩序并非法牟取暴利。

“秦火火”们的供词让人不寒而栗:网络炒作必须要“忽悠”网民……必须要煽动网民情绪与情感,才能把那些人一辈子赢得的荣誉、积累的财富一夜之间摧毁。

“秦火火”供认,从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至今,已造谣传谣3000余条,包括曾在网上制造传播铁道部巨额赔偿外国游客、雷锋生活奢侈情节、张海迪拥有日本国籍等谣言:杨澜也被造谣拥有外国国籍及绿卡、使用武警牌照、代言“达芬奇家具”、“诈捐”等;罗援则被造谣1979年曾当逃兵。

由此,中国有关网络造谣传谣的法规开始酝酿出台,公安部门也展开了一轮严厉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而网络界、学术界、法律界对此也纷纷展开讨论与反思。

此事件标志着网络恶搞解构事件的道德与法律底线。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半个世纪前,解构思想是一些有智慧有使命感有胆识的哲学家反思与批判的结晶,具有严肃的学术品格和革命批判精神。这一理论思潮被译介国内后,我们的文学界电影界直接间接地受到影响与启发,也开始了本土的解构行动,但总体上还余有对人性和社会思考的光芒。等到解构进入网络世界,便日益演变为无底线的娱乐狂欢,甚至成为网络推手牟取暴利达到不法目的的手段。解构最初的品格與精神已荡然无存,沦为了为消遣而解构、为泄愤而解构、为金钱而解构。当代中国引来了它的全民解构大狂欢,幸或不幸7这样的结局恐怕是当初的大哲们始料未及的。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网络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