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对策研究

2016-07-14刘英华常建军

中国市场 2016年49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防震减灾

刘英华,常建军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对策研究

刘英华,常建军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地震一直以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意义、存在问题、开展方式手段以及对策的调查与研究,对提高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水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地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地震活动的频率高、强度大。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1/3;20世纪以来全球大陆7级以上强震,我国约占35%。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网民关注的科普主题排名前三的是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和信息科技;2015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热词中,“地震”名列前十位,可见地震事件概率虽小,但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因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应该得到各方面重视和支持。

1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意义

(1)科学普及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2016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可以说,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2)防震减灾作为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不断丰富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救援、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农村防震保安技术等公共服务产品,为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3)防震减灾科普是国家科普工作重要组成部分,防震减灾和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而如何做好地震科普,使公众能够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在地震灾害中,由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不同,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一样。历次地震事例证明,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的减灾理念,强化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可以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保障社会稳定。

2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宣传内容过于专业,缺乏趣味性、通俗性。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面向对象广泛,有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大多数人群能汲取的是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实用价值高的科普知识。

(2)现在的科普宣传方式不丰富,在重点宣传时段,大多还是以发放资料、图文方式宣传为主,创新不足。

(3)现在的科普宣传互动活动匮乏。科普宣传,重在参与互动,现在的科普宣传多数都是科普宣传者在单方面地宣传,互动性不强。

(4)科普宣传内容陈旧,受众认为实用价值不高,多数内容是概念介绍为主,由于地震发生概率较小,运用就更谈不上了。

(5)地震科学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土木工程等几个主要专业学科,目前从事地震科普工作的人员年轻人占多数,大多专业培训不够,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准确。

(6)我国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设施还偏少,有针对性的高水平互动开展教具缺乏,有些地区的科普宣传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公众对地震安全知识获取需要。

(7)防震减灾科普作品有了一定积累,但科普精品不多,科普信息建设和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方式与手段

通过调查,按照年龄分布显示对目前获取科普知识的方式、手段和喜欢的科普宣传方式:7~18岁的学生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和教学培训,7~18岁学生喜欢的科普宣传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和漫画;19~30岁青年主要获取方式是网络和科普场馆,19~30岁青年喜欢的方式主要是网络媒体和书籍;31~45岁人群主要获取方式是网络、电视,喜欢的方式是纪录片、网络、漫画;46~60岁人群主要获取方式是网络、电视,喜欢的方式是网络、书籍、纪录片、挂图;61岁及以上人群主要获取方式是电视、网络,喜欢的方式是网络、纪录片、书籍、挂图。

可见,网络传播方式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科普知识的获取和喜好。青少年由于学习任务的关系,喜欢短时间、高效、轻松地获取科普知识的方式如漫画。老年人的获取方式和喜欢方式基本一致,为网络和电视。

4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措施

4.1 首先要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从地震工作方面讲,地震灾害防御是现阶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是提升城乡地震安全能力的有效途径。防震减灾社会宣教工作作为地震灾害非工程性防御重要手段,在强化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防震避险技能,科学面对地震事件,应对地震谣言,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做好科普宣传的引领工作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灾情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破坏性地震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不仅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震减灾作为社会进步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必然选择,需要动员、引导社会资源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才能形成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4.3 运用好新媒体宣传平台做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公众获取信息方式。防震减灾宣教工作要加快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需要,建设开发适用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和科普资源。重视和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宣传媒介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科普互动性,进行一步扩大防震减灾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4.4 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者的素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科普人才,要懂科学、懂科技、懂科普。只有把科普宣传工作者的素质提高,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防震减灾社会宣教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防震减灾社会宣教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要加强科普工作者培训,提升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4.5 积极发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作用

国家应继续加强防震减灾社会宣教经费投入,支持少数民族科普作品创作,积极发挥各省局宣教中心和市、县地震部门的服务能力和作用,加强各省、市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积极性,形成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合力。

4.6 继续加强科普作品创作支持力度

为适应新形式,科普作品形式还需要适应科普信息发展、传播的需要,科普作品内容需要适应公众日常阅读习惯的变化。创作出有代表性的科普宣传精品,加强作品体系建设,加大科普展教具研发力度,倡导科研项目科普化展示,提高科普信息建设水平。

4.7 加强农村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我国农村居民住房抗震设防还不够健全,农民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的很多住房没有抗震设防,由于农村民居建盖主要依靠农民自建。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农村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开展农民和工匠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

防震减灾科普是国家科普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找准对策,全面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对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意义重大。

陈冬柏.关于加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的思考[J].今传媒,2010(9).

10.13939/j.cnki.zgsc.2016.49.223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地震科普教育软硬件一体化交互式平台的研发与应用” (项目编号:XH16002Y)和 北京市地震局科技项目青年专项“北京市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现状及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刘英华(1980—),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信息业务部新媒体运营主管,工程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地震科普宣传;常建军(1979—),山西曲沃人,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信息业务部部长,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普教育。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防震减灾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