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联盟助推小麦供给侧改革

2016-07-12吴政卿汪庆昌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郑麦科学院新品种

◎ 文/吴政卿 汪庆昌

产学研联盟助推小麦供给侧改革

◎ 文/吴政卿 汪庆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在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上致辞

1953~2013年的60年间,我国小麦单产年递增率达到3.3%。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产品及供需结构性矛盾。如何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改善种粮农民效益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作为我国粮食作物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

一、 在农业基础性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并大胆进军种业资本市场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前身是始创于1909年的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职能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和科技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与培训,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2001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有实力的2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创投公司、公司核心团队等共同持股,组建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总注册资本1.3086亿元、总资产5亿多元,企业规模、加工能力、销售收入、科研投入、市场份额等多项指标稳居河南省首位、中国种业市场前列。2012年10月,企业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作为首批由企业承担的农业部黄淮海主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在公司落户。2013年9月,秋乐种业被中国种子协会认定为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名列全国种子企业第九位。2013年12月,“秋乐”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4年8月18日,公司股票成功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又称“新三板”)挂牌,正式进入资本市场。

二、加强以小麦新品种选育为核心的创新研究,在品质育种、配套栽培、品种推广等方面建树颇丰

作为“八五”至“十二五”期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百强科研(院)所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直属研究所,小麦研究所是我国成立较早的从事小麦学科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以小麦研究所为建设(技术依托)单位的科研创新平台有13个,主要包括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河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小麦遗传改良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小麦遗传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小麦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平台等。

“十五”以来,小麦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0多项,课题经费达到2.1亿元以上,承担有国家“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以及省级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重大科技攻关”、“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杰出人才青年基金”、“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等。

小麦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开展优质小麦育种的单位,并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先后育成豫麦13号、豫麦47号、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004、太空六号、郑麦7698等小麦新品种3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8个,通过国家审定品种9个。在小麦新品种选育、配套生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产业化开发等领域居国内先进水平,推广面积达到5亿多亩,特别是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累计推广面积2.8亿多亩,增产68.84亿公斤,新增产值110.1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我国(省)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矮秆、多抗、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被河南省科技厅作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核心品种推广应用,为近年来我国优质小麦的标志性品种,受到粮食和面粉加工企业的普遍认可,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郑麦9023、郑麦366、郑麦7698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雷振生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三、承办“第七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研讨会”、创建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

2015年11月,“第七届全国小麦遗传育种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协、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领导、院士、专家参与,来自全国21个省市125个单位的1100名代表参会。特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杰出科学家Ravi Singh 博士和高级科学家 Roberto Javier Pena 博士、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高级科学家柏贵华博士介绍国际小麦遗传育种最新进展。专家们围绕着小麦抗病与抗逆育种、品质改良、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应用、主产区小麦育种进展、小麦商业化育种、种业发展等方面作出阶段性总结和前瞻性较强的学术报告,并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16年5月,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指导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相关企业、大专院校及社会团体自愿组成。联盟以契约关系为保障,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速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运用,带动区域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现协同合作,推动创新,共赢共荣。

创新联盟理事长雷振生博士,曾多次赴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俄勒岗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小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小麦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小麦研究会秘书长。曾获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首届“河南省自主创新十大杰出青年”提名、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称号。2010年被评聘为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012年入选农业部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5年当选河南省中原学者。

雷振生先后共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跨越计划、成果转化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重大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育成豫麦13、豫麦47、郑麦366、郑麦379等小麦新品种2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5亿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1项,开发出小麦强筋品质关键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分子标记5个,发表科研论文72篇,论著3部。他率领的团队通过新品种知识产权转让实现了育繁推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部门间的协作合作,从良种提供、配套栽培技术到示范区建设,直至商品粮收购和产品加工,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探索出一条“研究-基地-加工”环环相扣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不断推动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商品化、绿色化、循环化等小麦产业现代化发展,提升了河南乃至全国小麦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猜你喜欢

郑麦科学院新品种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青菜新品种介绍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816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汝州市2018年度12个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报告
新郑市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