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的探讨

2016-07-10农胜隆高尚晗周胜飞黄艳丁伟林祖正赵士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校转型双元制校企合作

农胜隆 高尚晗 周胜飞 黄艳 丁伟 林祖正 赵士超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转型发展,并效仿德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元制(一元理论,一元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与学校只顾着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基础条件而盲目转型有很大的关系。加上缺乏转型经验,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对所出现的问题也没有相关的应对措施,造成了学生既没有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实践的过程中又缺乏分析动手的能力,在人才定位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关键词]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双元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30-03

一前言

目前,很多普通院校为了抢夺生源、提高就业率或者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进而享受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正纷纷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1]。但有些高校还没达到转型的条件,在不顾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强制转型,会使培养出的学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最终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2]。在转型发展初期,一般普通院校迈出的第一步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根据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实验实训教学的投入、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洽谈或者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增加当今热门的专业。这些方案对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转型发展来说确实是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在转型前并没有对其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因此在实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缺乏实验实训场地、校企合作不理想、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等等,使转型没有按照预期的计划发展,导致了很多方案没有落到实处,发展到后来连自身的定位都变得模糊不清。

二当今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定位不够明确

绝大多数高校在转型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并不十分明确,导致没办法实施细化培养。例如,就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定位是培养设计型人才,还是生产工艺型人才,或者是检测维修型人才,这些在转型前都必须要有明确的定位,有的高校就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大多都是以当前社会对某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作为参考标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对相应的人才进行着重培养,而这种过于迎合市场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往往会导致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变化,这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极其不利的。另外,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过快,普通本科院校四年才能培养出一批学生,四年或八年后对某些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这些都是很难预料的。所以,高校在转型时如果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2缺乏转型投入

高校在转型发展阶段的投入应该包含多个方面,例如:针对转型发展所需的实践设备的投入、实习实训场地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的投入,等等,这些都是高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转型过程中最基本、最迫切也是最头痛的问题。学校要转型发展,本身有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资源,政府有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这些都是转型前所要考虑的问题,转型规划制定的前提也必须要围绕着这些问题,否则就成了空谈。有些高校在转型中的投入非常有限,在实践教学中靠着几台老式设备支撑着,如某些高校的机械专业,学生在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环节中,机床没几台,平均十几个学生占用一台机床进行实践教学或加工培训,而且设备也相当陈旧,加工出的产品精度低,学生在转型发展中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

3校企合作困难

笔者从对多所普通高校的走访中了解到,现阶段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对我国来说仍然难以开展。首先,有些高校在转型前大多的专业实力不是很强,学生无论在理论水平或动手分析能力上都非常欠缺,学生在企业中的顶岗实习处于被动地位,企业不放心让学生参与产品的设与开发,主要是担心学生在产品的初期开发阶段会给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这些企业本身也不太愿意花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培养,因为其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学生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且要少投入,多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只能把学生安排在无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上作业。此外,由于校企合作培养的大学生流动性大,出于对技术的保密,企业不愿安排学生到一些重要的部门去实践操作。这样就造成所谓的校企合作并未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起到预期的作用。

4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高校转型过程中对学生采取半工半学的培养模式,这就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教学经验。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对这种突来的转变会不知所措,因为大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工作,很少有在企业工作学习的经验。而且,教师在教学上的转变也需要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因此,怎样把理论和实际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高校为了解决这种师资紧缺的问题,临时聘请了企业的高工到校教学,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而且企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也有限。对于转型过程中的高校来说,在师资问题上要在短时间内实现顺利过渡有一定的难度。

三高校急切盲目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1无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由学校在办学中长期积累、总结和改进所得来的,并且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学校的转型发展不紧扣自身已有的办学特色,那么转型后有可能使特色转向“普遍”化,导致专业实力的下降。例如,如果某个高校转型前的办学特色是紧扣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如果转型后使其专业定位变广,那么就有可能无法顾及在特定人才上的细化培养,使人才培养走向普遍化,打乱了与当地企业这种对人才“特有”的供需关系,使其不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转型后不但要保留“别无我有”的特色,还要使“我有”的特色更加鲜明,更能促进专业特色强化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学生基本技能缺乏

由于在转型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校企合作,强调新型人才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一些传统基本技能的培养。例如,对于高校的机械专业来说,传统基本技能如车工、铣工、磨工、钳工和焊接等,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很少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本来学校有能力把学生培养出中级工或高级工的水平,但学生毕业后连初级工的技能水平都达不到。而我国现在许多行业最需要的就是这些工种,例如广东有些职校学生还未毕业,用人单位就提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就因为这些职校非常重视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强。笔者认为,这几年很多高校所说的就业形势严峻,其实不是我国的人才饱和,而是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在能力方面达不到企业的认可。

3学生无竞争优势

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生源、提高就业率、追求规模等这些眼前利益,在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及办学定位等转型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强制推行,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就有可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比如为了推行半工半学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3],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通常会减少一些理论性的课程,增加一些注重应用技术课程,当在与校企合作对学生实施半工培养模式中得不到有效开展时,就会使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能力上都达不到所需的要求,走入了在理论知识上比不上普通本科兄弟院校,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尴尬境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评价低,学生无专业特长,无就业竞争优势。

四针对我国当前形势进行转型发展的建议

高校要成功转型,实现平稳过度,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王牌专业先行

学校应优先考虑王牌专业转型,不要操之过急地全覆盖。一方面,由于王牌专业自身的基础好,实力雄厚,转型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在转型的过程中也相对容易找到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王牌专业转型后可带动与之有交叉学科的专业,实现以点带面,例如机器人专业是一个交叉着机械、电控、数学、通讯和软件工程等多门学科的专业,如果机器人专业是学校的一个王牌专业,在其成功转型后便可带动机械、电控和软件工程等专业的转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小专业之间的转型跨度,又可共享有交叉学科专业的资源,如场地、师资和教学设备等,减小学校转型过程中的压力。

2要重视对学生传统基本技能的培养

高校中的实践课程如车工基础训练、焊工基础、工具钳工技能训练与加工中心技能训练等,是训练学生怎么把所学到的理论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是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的一种体现。笔者就以机械专业中的加工中心操作技能培养为例,简要说明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加工中心技能操作需要掌握工艺、编程和操作这三个方面,工艺部分又包括材料学、力学和技术测量等;编程部分会涉及到CAD制图、三维设计建模和数模交换等。加工中心操作技能涵盖了机械专业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体现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高校在转型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在传统基本技能方面的培养。

3要紧扣地方主导产业的优势

转型发展要紧扣当地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培养出的人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4],实现专业培养与地方产业的顺利对接,满足当地产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加快转型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例如,当地的主导产业有汽车、五金模具、人力资源等,则高校的转型就相应以汽车专业、机械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为主。学校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地利优势,在转型中能发挥其专业能力,则必然会对当地企业起到人才支撑的作用,其好处是校企合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半工半学的培养模式得到紧密结合,能使转型后的专业更具有鲜明的特色,更能适应当地的市场经济的需求。

4加大实习实训的投入或创办实践生产基地

笔者前面也提到,现在很多高校的实习实训设备少且相对落后,远远达不到教学的需求。而且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有些高校为了应付校企合作的对外宣传,直接在企业门口挂个校企业合作试点单位的牌子敷衍了事,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的相关部门去实习锻炼。所以,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寻求不到企业合作联合培养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实习实训教学的投入,如加大实践设备的购买量、租用实训场地等。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以针对学生创办校办工厂,培养学生设计、研发、生产,再由营销专业的学生把开发出的产品推向市场,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在我国对“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每所高校都有一套自已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和要求,但总的来说离不开两点:一是要有高校教师所要具备的理论水平,二是要具有实践应用能力。针对高校在转型初期“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学校可以考虑多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校来上课或到校办工厂进行指导,也可以陆续分派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学习,有一定经验后再回校教学。另外,学校本身的教师在生产实践方面的经验比较薄弱,而企业的人员在理论教学水平上相对来说也比较欠缺,所以,学校自有教师和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交叉联合培养,也为“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6政府适当干预,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

政府应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实现双元制培养,并在政策上给企业一些优惠,如对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的企业减少税收,在项目的招标中优先考虑企业的产品,等等,以这些优惠政策刺激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投入的人才、物力、财力和时间,而且企业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知根知底,可以根据自身所需的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之鉴定就业协议,解决人才需求的问题。当然,既然政府给了校企合作一些优惠政策,在校企合作的成果中政府也要进行监督,不仅要对学生的就业率进行监督,还要看就业的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五结语

目前高校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转型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除了参考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外,国内也没有太多的成功转型案例可参考,最多就是在实践应用的培养方面参照职业学校的培养方法,加上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的条件下迎合市场盲目转型,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理想,学生就业困难,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笔者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之,高校的转型一定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优势、环境等因素,确保转型后能使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所提升,切勿盲目转型。

参考文献

[1]秦玮.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17-19.

[2]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3]林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及其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贺州学院学报,2014(4):112-115.

[4]黄家庆,何光耀.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耦合[J].经济与管理,2014(12):82-84.

猜你喜欢

高校转型双元制校企合作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队伍优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