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高校年轻教师选聘文化

2016-07-10罗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

罗兰

[摘要]大学当中人的因素,一直被学界所重视,然而,新教师的选聘于大学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发展进程当中,教师的选聘问题,尤其是年轻教师的选聘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也影响高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选聘工作在“硬环境”支撑的同时,选聘相关的文化研究,“软环境”的营造,对于高校年轻教师的选聘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校院校;年轻教师;选聘;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苑[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07-02

教师如鱼,文化大环境如水,学校大的生态文化环境势必影响高校年轻教师的招聘。教育文化生态平衡的环境,必将引得凤凰来,留得住人,留得住心,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能促进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独创性以及优雅性。

一物质文化之道

高校物质文化是第一层次的需求,能够给高校教师直接的感官刺激,是最表层的物质文化,这些由教育教学当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设备组成,它们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标语、一支笔等。卓越的高校文化润物细无声,在人性化的细节中使得人感受舒适、自然、美好。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学生重在被感染、被点化、被感悟,物质以及眼前所见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桌一椅,一桥一阁,口中所颂的一曲一调、一频一律,都是物质文化的“外化”。用“场域”陶冶,大学内使用的语言,乃至语言的推广;大学内各式各样的文化标识,都是高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再一个便是高校中的活动以及情境,学术讲座、学术讲坛、读书会等,以活动促进文化场当中的“晕轮”效应,产生正面的影响力,吸引着有相同频率的学者投入大学的怀抱。

广义上来讲,高校的物质文化还囊括其他文化。“高校是不是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周边环境也不可忽视,所以高校的选址应该选择比较宁静、有序以及治安状况比较好的地方……”一种共通的感受,舒适、愉悦、高雅、绿色的环境能够更多地激发“创造性”,对于进行高等教育的“象牙塔”而言,应该是很重要的;比如北师大珠海分校,其亚洲最美校园环境为其吸引了大批的优秀学者,环境和高校硬件也是吸引人才的策略。

高校物质文化之载体之一———书籍,这是高校物质文化当中极为重要的版块,谈到大学,大家都会关注到其图书馆,图书馆文化可谓高校文化的缩影,布局、装饰、书籍、座椅,一砖一瓦都是匠心独具的体现。物质文化还可以延展到高校所在城市之博物馆、风景名胜、环境支撑、文化设施等,一座城市之文明同样能成为“留”住人才之物质环境,爱上一座城市,故钟情于那所城市中之象牙塔,高校可发掘当地之文化优势,鼓励年轻学者投入到城市周边环境之文化氛围当中,被浸染,被感化,被打动,被吸引,这样的文化氛围更能持久地留住人才,招揽贤人。

二精神文化之道

大学精神文化领域建设即招“魂”的过程,用灵魂引领大学学人,而魂又包括:人魂、国魂、族魂、管魂;作为大学当中的人,首先是学者,也是学人,其人性的魅力首先是精神的外在彰显;学人崇尚文化,崇尚学问,崇尚道理,精神上的相契乃是志同而道合,所谓“知音”。

高校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精神文化之道所在,象牙塔中人的基本朴素的价值观即:求真、求善、求美、求圣;一个高校生态文化圈中的氛围,以及价值判断,将影响着高校做什么,不做什么,是修大楼还是请大师?是以教师为本还是以行政为重?高校生态圈中的人与人是何种存在关系?人与环境又是怎样一种相处?高校小环境与周遭大环境是如何融合的?这些都将影响一所高校的精神气质,高校的精神气质可在其简单的校训、校歌、校貌当中看其表征,真正将文化标志转化为内在气场,大学的气质将各不相同,由气质将适配到合适的人才,选择怎样的高校精神场域,将注定应聘者在高校内工作是否“相知”“相契”。

高校精神———高校校长精神。一位好的校长,即一所好的高校。校长是学院精神之领袖以及代表。复旦杨玉良校长就十分注重高校精神领域的修建,他认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聚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青年学者;学者们一旦投身其中,将终身以此为精神领地、高地、家园;杨校长以为“高雅”,并非“精神贵族”,而是胸怀民族大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有着大人类精神的高尚的人;而高校要做的就是以此精神吸引频率相似的青年学者加盟高校。

三制度文化之道

高校的制度文化包括两块内容,其一组织结构;其二,管理制度。高校的组织结构,即形成大小不一的系统,组织机构的格局,以及组织机构的内容,将影响一所高校的行政风格以及处事态度;另外不同的组织机构将高校当中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沟通,彼此协调,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互动形式,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有利于高校的管理以及学术活动的欣欣向荣。

高校的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内的各级管理部门就各分块业务进行的规定。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是教师各种利益的合法保障,也是高校各种活动的强制规定。高校的管理制度制定时,应考虑高校的特质来进行,管理制度学术化,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制度高校化,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地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信仰,好的制度即良法,有利于高校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氛围,吸引更多良才。

出台什么样的选聘制度?选聘制度的修改以及完善,选聘标准的设立,选聘内容的制定,选聘程序的规定,都是直接影响高校年轻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制度的制定直接影响到教职员工的职业幸福感以及职业的满意度,良好的制度也能保障选聘到更为合适的年轻教师。

四职业文化之道

每行每业都有其门道,然而教师行业又极其特殊,它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面对鲜活之生命,灵动之思想,教师需要保持其审慎、亲近、宽阔、包容、进取之态度。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教师要领悟为师之道,首要的就是去理解、发现、认识、教师的职业对象———人。象牙塔中的人,有着自己的文化性格,各个地域又有着自己的本土文化,高校教师职业同样有着自己的文化特征,大学教师有着几重身份,既是学者,做学问的人,又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身份注定这群人共通的某些特征。

从生存意义上讲,教育即人与人之间平等之交流,所以在教育实践当中,应拒绝粗暴、简单、限制、单向、束缚,教师应秉承理解、宽容、引导、多元、丰富之态度“吻”醒知识、“吻”触心灵。正如雅斯贝尔斯所推崇的平等,赋予爱的交流,故为人师者,要饱含爱心。

高校选聘年轻教师工作中,“师德”如何甄别?教师对待学生如朋友,倾听心声,平等交流,每一位都被重视,不是整齐划一地简单对待,血性的诚心,有血性的教师,诚以待“生”,拙愚的教师,有着最为宝贵的“真心”,不计利益地付出;学生乃是有思想的个体,交往中若出于本心,推崇天地君亲师,视为己出地爱护学生;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说: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这实际上乃是甄别其职业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然而,在教育备受关注之今日,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不断地深化。正如莫里斯所言:“一个教师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能,那就需要运用他的一切智慧、情感和想象力,对他的原则、价值和目的作透彻的思考。”刘铁芳教授评价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重要尺度时,指出教师如果满足于经验、常规的教育模式或者日常的基本教学秩序,照章行事。缺乏创新意识以及对于教育深层次的理解、探索。

五地域文化之道

地域文化乃大学教师招聘又一重要的文化维度,地区内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间宗教乃至地方性格,文化心理等;还包括地域内的自然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都是大学吸引教师前来任教的因素;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湖湘文化,就有着南蛮加上湘学之深厚渊源,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是独特的,史记典故中多用独立之根性,坚强之干劲来形容;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湖南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有着湖南人之“血诚”;此种精神气质势必影响湖南高校之人才个性,乃至整个大学的招聘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之道,还在于整个大学所处地域之地理风貌、潮湿温度、四季风貌;乃至于地方的饮食风俗,比如湖南、四川爱吃辣椒;江浙爱吃甜食;北方爱吃面食;衣食住行皆有其独特之风俗文化。高校人,也是社会人,人情世故,衣食住行,都要面对,选择一地供职其人身心皆要融入,比如民国时期,学术大师选择广州以及香港一带大学工作,就在于南方温度气候宜人,本身身体不好,需要自然和谐的周遭才能更好地进行学术劳动。地域上的文化因素,也制约着很多人才的流动,因为习惯了一个生活的环境,或者一方水土,人才也不愿意迁徙,故大学年轻教师选聘还在于使其“心安”,营造更适宜居住的大环境,比如有的高校设立回民食堂,针对不同地域教师的特点,搞针对性的慰问活动,这些文化个性的被尊重,也能更大限度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期待教师不断创新的艺术。高校期待年轻教师能成为创新型的教师、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核心在于开放自己的心胸,不断更新学习知识,创新开拓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

参考文献

[1]肖川.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N].中国教育报创新开拓,2007-12-18.

[2]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高职高专出版社,2007.

[3]莫里斯·比格.实证相对主义———一个崭新的教育哲学[M].金冬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