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商业银行的法律风险

2016-07-05曹小聪

大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商业银行

曹小聪

摘 要: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其通常存在较高的负债比例。因此,拥有良好的信用是其持续、稳健经营的基础。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所以,化解各种金融风险的关键就在于有效地防范由于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信贷关系从法律上可以理解为借款人和商业银行作为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以一定债务为标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合同关系,所以从法律角度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是题中之义,这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述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后利用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将资金借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使用并收取一定利息的业务。商业银行既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也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特殊企业,由于其客户对象的广泛多样性、与经济环境的联系紧密性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贷资金存在着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但是由于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自身性质,如果管理不当只能给银行造成损失而不可能带来任何收益,因此必须加强管理。风险认识水平决定了风险管理水平,但究竟何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它包括哪些种类,对此国际、国内银行界和监管层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2.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范围界定及内容

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来源一方面是操作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法律风险。

所謂内部操作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因内部操作因素而产生的、未能通过有效内控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法律问题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信贷合同缺乏成立要件可能被确认为无效。如借款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等;二是信贷合同被认定为可变更或可撤销合同,且其结果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三是信贷客户行为能力欠缺使信贷合同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所谓外部环境法律风险是指非银行自身的原因,而是因法律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先前发生的信贷业务具有不利的影响而产生的风险。此类风险单个银行不可控制,但有些风险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应通过缓释技术将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四种类型:①有关法律、法规等的制定、修改或者废止;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作出的法律解释;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④海外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或者地区法律制度的改变。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来源

1.政策风险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我国对房地产行业给予了政策性的倾斜保护。我国房地产信贷行业在宽松的政策性支持和宏观调控领域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房地产在这些优惠的政策下没能健康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我国监管体系所不能及时应对的。许多投资房地产的企业和个人,面对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投机房地产行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物价不断抬高,房地产市场的成本也相对提高,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也逐步增大。

2.房贷过程不规范的风险

房地产项目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具盈利性的项目之一,许多商业银行为了利益放松对放贷者的要求以此来吸引贷款者。他们甚至超出法律的规范来进行违规放贷。另一方面,银行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疏忽在进行放贷时没能按照国家对商业银行放贷的规定,或者信息核对方面出现了漏洞,由于个人原因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造成的影响也会是不可预知的。由于这些信贷风险来自于工作人员个人原因,那么只要让工作人员加强对业务的熟知程度,在放贷之前严格遵守审慎原则,规范程序,加强监管这类风险是完全可以预防和规避的。

3.商业银行对房地产信贷行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

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投机房市中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他们从商业银行里贷的款根本无法如数偿还。这就导致银行不能收回原来的成本,信用风险随之产生。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量大,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条件也基本成立,并且也初步形成了法律政策的保障基础及房贷的宽松贷款环境并将步入专业化经营。但是,我国目前的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只限于商业银行,只要房地产企业受到某个方面的威胁,必将引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说对房地产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之一。

三、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途径

1.完善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加强信用立法建设和信用执法力度。可以参照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立法机构尽快出台有关信用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个人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同时从法律层面界定信息数据公开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界限。尤其是在原始征信数据提供方面,设置专门的法律条款,对提供不真实数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法律上的惩罚。

2.健全存款保险和最后贷款人制度

存款保险是指银行存款人以将来的损失的可能性为保险标的与特定保险机构签订合同,一旦存款损失,银行存款人就可以获得赔偿的保险制度。实质上,存款保险制度所指向的风险正是银行“破产”,出现挤兑或者存款损失的情况。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秩序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局部银行信用危机对全局的冲击。

3.建立贷后管理的风险实时监控,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贷后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要建立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贷款发放后,对贷款质量的监控将涉及到商业银行客户部门和内部的贷款检查理部门。早的发现贷款的风险信号,进行及时地处理。风险实时监控中可能出现的贷款违约早期迹象主要有:企业现金水平下降,应收帐款回收速度减慢,应收帐款比例增加等多种财务风险信号。

4.注重担保条件的审查,确保第二还款来源

信贷客户的经营收入或现金流量是保证贷款安全的第一还款,而担保条件作为对信贷风险的保障。因此,对信贷业务担保内容的法律审查是信贷法律审查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艾迪·凯德.著.王松奇等,译.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2]冯禄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技术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3]赵启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商业银行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