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荷散文语言艺术探析

2016-07-05张婧

大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智性感性散文

白荷散文内容多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文字清丽,很有韵味,具有传统散文之美,题材虽不大,但挖掘的深,主题深刻有力。白荷自称喜爱阅读,更爱旅游,一有机会便投奔大自然,由于她淡泊为怀,她的散文就呈现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品格,风格饶似朱自清。白荷语言方面更是造诣颇高,散文文字自然,不雕琢词句,颇有一番风味。本文试图从新鲜的诗话语言、形式和节奏的律动及感性与知性的交融三个方面对白荷的散文进行解读,从而加深对其散文语言方面的理解。

白荷散文蕴含着生命的真诚。她也多次强调诗语言在散文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散文要讲求创新。她的散文语言具有丰富与新鲜的特点。作者的散文语言是具有独特诗思方式的“诗化”语言。他的散文语言既与科学语言相区别,也与日常语言相区别,但是时常也注重日常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社会的进步,都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进步。文学作为文化世界中的一棵大树,是推动人类精神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科学和文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不同的层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学的语言与科学语言是相区别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白荷的散文语言是与科学语言相对立的诗化的语言。科学语言是单纯的符号性语言,而散文的语言是"象征的语言"。白荷的散文语言又是一种含蓄精炼、凝聚着智慧的智性语言。作者常常通过暗示、启发来向读者展现一个有深刻意义的境界。

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又高于生活。散文语言与日常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是与日常语言相分离的诗的语言。白荷的散文语言与生活的日常语言有着相分离又密切联系的关系。日常语言是原生态的、不具有生成意义的消息性语言,散文语言是提炼过后的具有延展性、开阔性、生成性的立体语言。中国现代主义散文语言的显著特征便是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分离。白荷是一个善于感受生活的散文家,她的散文语言给人一种亲切的气息,有着生活化的因素。但是,她的散文语言却是不同于原生态生活语言的“诗化”语言。在白荷的作品《浮萍印象》中,这首作品基本用的是日常的生活语言。但是散文的语言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在把生活语言加工提炼的边程中,节奏和韵律便会相应的形成。读篇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词汇就是来自日常口语。但是,细品来又会发现其中的深层韵味。日常语言是单层次的消息性语言,而散文语言则是多层次的生成性语言。“小舟缓缓向前行,不久就把浮萍抛在后面。浮萍随着流水,忽而向东,忽而向西,没有依附,没有执着,不知道自己要向哪儿去,一片茫茫,正如它浮泛出的绿和紫,现在显得一片模糊了。”从这些节选的段落中,我们读后发现作者语言是流畅的诗化语言。文中出现了很多我们日常的生活语言,如"小舟"、"浮萍"、"流水"……但是,认真品味这些诗句,我们会发现这些散文的语言并不是简单地向我们传泣消息,而是有着深层的意蕴。作者通过这些向我们传达的正如她文章末尾写到的那样:“回头看看,我们周围不少人,不也是一脸茫然?既吸收不到传统文化的滋养,无法依附在母族的文化根基内,又蜕变不成白蝶,无依无助无根无柢,不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宿,有国不安于国,有家不安于家,不中不西,落得个四不像,又与浮萍何异?”

白荷的散文语言有着丰富多样的视觉节奏形式。在某一层面上说,散文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是伴有意义的声音。这种伴有意义的声音又与节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散文語言的意义常常通过节奏来实现。散文语言的外形和内神常常通过节奏来建构,散文语言艺术美的呈现及其意义的生成,离不开节奏的变化和律动。白荷的散文语言除了往重日常语言的运用,也注重语言节奏的运思。她的散文语言外节奏与内节奏之间相互协调,韵律随着情感轨迹的变化而自然流动着,表现出和谐融通的特点。她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而刻意去雕琢,而是让外节奏随着内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追求外节奏和内节奏的和谐融通。

优美的外形是白荷的散文语言追求丰富多样的视觉节奏形式,即追求语形节奏形式的多元化。所谓语形,主要是指语言的视觉形态,包括书写符号的视觉形象。白荷的散文语言的追求也注重内在节奏的追求,注重追求内在的意义节奏和情绪节奏。作者不仅注重营造诗歌语言外在的形式节奏之美,也追求內在的意义节奏。追求内在节奏的思想,有人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她认为散文的形式应当“顺应着内容的需要而存在”。内在节奏也是她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并且,认为“作品的内在节奏,不仅要表现在句式和韵律上,还要流动于整篇诗章之中,犹如音乐的旋律”。她的作品《相思意》一文便是一首内在节奏流动于整篇文章的“音乐的旋律”:“走在浓浓密密的相思树下,太阳的光屑轻轻地筛了下来,悄悄地在路面上阴阳有致的图案画。蝉在枝桠间知了知了地唱着。”

作家白荷对语形节奏、语音节奏、意义节奏和情绪节奏的追求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相互统一的。她的散文语言,常常做到了将视觉节奏、听觉节奏和意义节奏三者完美地结合,追求整体性的节奏,这也渗透出作者对散文创作所采取的一种综合态度。她的散文作品的语言不仅做到了散文的创作,不仅要兼备核心内容思想之美,还要兼造型和音乐之美,还应该做到用具备旋律的文字和诗性的思考方法来表达一种智性的经验感受和对生命的沉思。

白荷是一位有着“双重智慧”的散文家,她既受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熏陶,又汲取了西方诗学的养分。作家创作的一系列散文的语言具有感性与知性交融的特点,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白荷是一位追求诗化生活的作家,她的散文常常蕴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感性体验。在作家看来,散文的首要因素是内容。她主张书写真诚的声音“在一片纷乱里驻听那些真诚的声音,探寻那些誠默而矜持的、可责的努力。强调散文内容上的真实性,她认为散文的内容应该真实,那其中的人性是最经得起考验的,是对现实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是发自内也的"真诚的声音”。作者和很多作品都蕴涵着对于人生的感性体验,体现了散文语言的体验性特征。她通过一系列作品抒发自己内也的感受和体验,真诚的声音。她笔下的散文语言是智性化的语言,巧妙地将各种知性与感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白荷的创作常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在她的笔下常常出现日常化的事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都可能成为她创造的材料,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大到宇宙、小到微尘,都可能成为她笔下的书写对象,作家的创作视野十分开阔,但是作家又不局圓于日常生活,其散文语言常常在平常的生活化事物中暗示了深刻哲理和意蕴。白荷将这些日常化的感受凝定为智性化的沉思,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同时,白荷散文语言的智性化特征是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技巧来表现的,主要有远譬喻、陌生化、象征和玄思等表现策略。远譬喻是白荷语言智性化追求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远譬喻其实是一种与“近取譬”相对的一种比喻构造法则。传统的“近取譬”都是采用相近、相类似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具有陌生感与亲切感并存、内节奏与外节奏和谐酷通和感性与知性相交融的特点。白荷一生创作了《独上高楼》、《风雨故人来》和《白荷散文选》等散文集,为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其散文也存在不足之处,有的散文存在感性持点过重、情感过于直露的现象,有的散文又存在智性挤压感性、语言过于陌生化的表现。

整体而言,作家白荷的散文创作为现代散文的发展与成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她的散文语言既体现了新鲜的诗话语言,又具有形式和节奏的律动,又具有感性和知性的交融,还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陶冶下和西方现代文学熏染下的“双重智慧”,她的散文语言具有“现代的与古典的互涉”的特点。白荷的散文正是由此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欧清池,吕振瑞,风雁沙.《新华文学大系.散文集》世华文学研创会,2015年11月.

[2]白荷.浮萍印象《新加坡文艺》第6期,新加坡,2003年7月.

[3]白荷.相思意《新加坡文艺》第43期,1990年3月,收入白荷散文集《风雨故人来》,新加坡:胜有书局、新加坡文艺研究会,1989年.

作者简介:

张婧(1992—),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现代文学史学。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智性感性散文
仁性是否透彻与智性是否必需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智性恋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