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媒体编辑该如何维护新闻真实

2016-07-05金兰

大东方 2016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媒体

金兰

摘 要:互联网时代,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把关人,责任重大,怎样做才能将最真实、客观的新闻推送到读者面前,大体应做到以下四点:修炼一双火眼金睛,练就一个最强大脑,要有勤快的双手,抢新闻要有原则。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编辑;新媒体

2016年6月23日高考揭榜日,一条虚假新闻刷爆各大网站。当天上午,腾讯新闻早早公布了宁夏高考录取分数线,网易、搜狐、新浪三大门户网站转载,中青网、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网站纷纷中枪。而后不久,细心的网友发现,2016年的录取分数线竟与2011年的一模一样,当地宣传部门也很快出面纠正。这起乌龙事件,再次引发网友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不少网友直指“小编”不核实信息、欠缺责任感。

那么,互联网时代,编辑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把关人,怎样做才能将最真实、客观的新闻推送到读者面前,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修炼一双火眼金睛

电脑“程序”中有一款游戏叫“扫雷”,玩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踩雷”,从而前功尽弃。编辑一篇稿件,就如同扫雷,你得把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多字少字、错字错词以及错误的时间、数字、人名、地名、称谓、标点符号等差错一个个找出来,予以改正。目光所及之處,一不留神就会遗漏,哪怕只是漏过一个错字,都会留下败笔。2015年11月14日,《南方都市报》FB05版《佛山读本》误将“众创”写成“重创”、“致辞”写成“辞职”,为此,该报刊发布致歉声明。再比如,将国家主席习近平错写为“习近年”,将美国总统“奥巴马”错写为“奥马巴”,引发政治性差错。各家媒体诸如此类的差错还有很多。

互联网时代,无数双眼睛盯着一篇报道,编辑以一双眼睛敌无数双,怎能不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二、锻造一个最强大脑

错词错字等“表面”差错可以依赖眼睛,政治性、导向性等“深层次”差错必须得调动脑力,仔细分析研判。最常见的莫过于经不住推敲的破绽新闻和顾此失彼的片面新闻。

2016年5月5日,《银川日报》和《银川晚报》分别刊发了关于“宁夏永宁县60所校内食堂(灶)将全改为清真餐饮”的报道。报道刊发次日,银川日报社通过微薄发布“重要更正”向社会致歉,称“此说法与事实不符,实际情况是‘将实现县内所有学校都设立清真食堂(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了尊重回族等穆斯林群众的饮食习惯而将学校食堂全改为清真餐饮,不免伤害到其他民族群众的感情,也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报道虽说是受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误导,但采编环节如果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一重大纰漏。

2016年6月,我编辑过一篇题为《吴忠街头有支女子“交警队”》的稿件,其中提到一位女交警每天站岗90分钟,仅一句“过马路的行人请走斑马线,做文明人,走安全路”就要重复说1万次。90分钟,指挥交通,还要将这句话说1万次,怎么可能做到?后来与作者沟通后,实为“队员们每天将这句话重复说近千次”。

另外,引用缺乏科学性的社会调查结论、引用陈旧过时的资料、引用本身埋有“地雷”的官方文件等等,都需要编辑调动分析研判能力,以免引发无可挽回的后果。

三、要有勤快的双手

毕竟人类的大脑敌不过计算机,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地名、称谓以及法律法规名称等是否正确,有时靠眼睛看不出来,靠脑力也判断不了,这时除了可以跟记者沟通外,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核实还是比较靠谱的。

2016年5月,我在编辑一篇有关“知青岁月”的稿件时,文中提到“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76年”。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也无法确定这个时间是否正确,怎么办?用百度查询一下吧!结果,这个时间是错误的, 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77年。

再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错写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把“陕西省吴起县”错写为“吴旗县”、甚至把“宁夏银川市”错写为“甘肃银川市”等。类似差错的出现充分暴露出部分新闻采编人员的无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若不想把无知彻底暴露在广大读者面积,编辑稿件时花费几十秒或者一两分钟查询核实未免不是良策。

四、抢新闻要有原则

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宁夏高考录取分数线乌龙事件”,这是一起典型的因抢新闻引发的失实报道。

新闻讲求实效性,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新鲜就是新闻的命根”,通常来讲,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也就越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传播效应滚雪球似的发展,往往会数十倍地放大推送时间上几分钟的差异对最终阅读、点击量的影响,所以新媒体“小编”们对追热点事件、突发事件乐此不疲。但是,忙中往往出错,以致失实新闻、虚假新闻充斥网络,让新闻失去了“生命”,再强的时效也成枉然。当然,人为造假吸引眼球的情况也很多。

一般来讲,当无法掌握新闻事件的“全面真实”时,可依据“动态真实”开展报道,不断关注事件的发展动态,力求客观、准确、平衡、公正。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尽量展现采访过程和手段,增加新闻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可信性,让读者跟随稿件的思路自己判断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另外,各家媒体编辑在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时,一定要重视核实,避免出现“他人错我亦错”的媒体集体沦陷事件。

对新闻真实、准确性的追求应该是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不论你供职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发展。

根据2015年9月微信公众平台“传媒圈”发布的一篇文章,优秀新闻编辑应该具备8项能力: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利用搜索引擎识别新闻点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与记者沟通的能力;选题的策划能力;政治敏感能力;起码的文字水平和新闻体例掌握能力;视觉熟知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编辑就是产品经理,只不过其产品不是手机、不是APP,而是一篇文章、一个标题。”当然,要做到将新闻产品修饰得毫无瑕疵,让读者满意并欣然接受,不仅要细心,还要有耐心,不仅要有学识,还得有见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这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愿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媒记”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6月23日.

[2]“传媒圈”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9月2日.

(作者单位:新消息报)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新媒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