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016-07-05王磊

大东方 2016年5期

王磊

摘 要: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中,也给文学艺术带来了一股春风,加深了读者和学者们对作品、作者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解析作者和作品之间、以及作品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三重人格;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主要以无意识、梦、幻想、欲望等人类精神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动机、人格和精神活动,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无意识理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和“利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梦的解析。在本文,我们可以将三重人格学说和俄狄浦斯情结联系起来。

一、三重人格学说和“利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它们分别是指: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混沌状态,是无意识的、非人格化的本能部分。这种本能的需求没有组织,没有时间概念,遵循自然法则,遵照“快乐原则”。其冲动和被压抑了的需求在精神世界会长期存在,只有通过精神分析使其成为意识,才会认出它们是属于过去的,但没有机会再释放出来。本我没有价值、善恶和道德观念,只单纯寻求本能的发泄,不计后果。自我是由本我发展出来的,它依赖于本我。自我接受外界的刺激,进行筛选和消除工作,將不利因素排除在外,以保护本我免受刺激。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理性的,有思考、审慎选择和避险的能力。由此可见,自我伺候了三个主子:外部世界、本我的=利比多和超我的严厉性。自我要再现外在世界的要求,成为本我的忠实奴仆,与本我和睦相处,将“利比多”吸引到自己身上,每一个动作又受到超我的严厉的监视。超我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它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道德控制的那部分,是文化作用的产物。超我是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过程中形成的,这个消解过程包括内化(internalization)和内投(introjection),简单说来就是抛弃对父亲的畏惧,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相信自己将来会同父亲一样拥有一家之主的权威和一个妻子,这样道德和超我就出现了。在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母亲长期卧病,她强烈的占有欲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保罗毒死了自己的母亲,并开始认同、理解自己的父亲。其实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超我起初是依照人们在儿童阶段在其精神生活中执行赏罚的人物形象而建造起来的,尤其是父母。它是一个人的良心和自我理想,反应了一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通俗来说,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就是“我该不该要”。超我是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集合体。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超我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人的一生就是从本我到自我,朝着超我努力的道路。

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同本我、自我、超我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精神人格。后者是以前者为支撑的,尤其是以无意识系统为支撑;后者则是精神世界在人格上的外在体现,两者互相映照。

“利比多”(Libido)是以性欲和性冲动为主的能量,存在于本我中。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以性欲为中心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腔期(0-1岁半);肛门期(1岁半-2岁);崇拜男性生殖器期(3-6岁);生殖期。在第一个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唇活动紧密相关,这一时期的人格特征为:过度依赖、爱幻想、贪食,习惯吮指、咬指甲盖等。在第二个阶段,性欲的释放是通过大小便的排泄获得的,这一阶段的人格特征为:固执、吝啬、啰嗦、过度整洁等。在第三个阶段,性的快感与男性生殖器官联系起来,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男性产生恋母情结,女性产生恋父情结。这时两种情结的产生都还是无意识的。6-12岁是一个潜伏期,这期间,他们会忘记幼年时对性的兴趣和经验,喜欢同性。这就是为什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男女生会各自看不起,有矛盾。这一时期的人格特征为:鲁莽、冲动、胆小怕是却装作勇敢。在第四个阶段,性欲被转移到了异性身上。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是最理想的:豁达、自信、机智、勇敢等。

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将“性欲”、“无意识”提升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人类的活动都是以性欲为中心的,这是纯粹生理方面的分析。不可否认,“性欲”为精神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性的作用,他过分重视人的生物性本能,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和外在因素。

二、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就是恋母情结,它来源于“利比多”理论和人格发展学说;与之相对应的是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恋父情结。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国王,曾有神灵预言他会弑父娶母。他在不知情的混乱情况下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国家灾祸不断,他得知自己以应验,悔恨之下刺瞎自己的双眼,他的母亲也因羞愧上吊自杀。在文艺作品的分析中,恋母情结较为常见。这一情节在人格发展的第三格阶段——崇拜男性生殖器期形成。在这个阶段(3-6岁),男孩常常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把父亲当作情敌。他希望父亲死去却又害怕父亲“阉割”的权利,渐渐地,男孩抛弃了对母亲的幻想,开始认同自己的父亲,坚信自己将来也会拥有同父亲一样的权利,正如前文提到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一样。俄狄浦斯情结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赏析中,例如《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要杀掉自己的叔叔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他做了自己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弑父娶母。将俄狄浦斯情结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中可以更加深刻地分析作者或者主人公的内在心理状态,但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包括了情结的形成和消解过程,所以如果只是单纯地解析为恋母情结或者为了恋母情结而牵强附会,则是片面的。

参考文献:

[1]D.H.Lawrence,Women in Love,Penguin Press,1993.

[2]John Storey, 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Sunderland:University of Sunderland

[3]刘福堂等著:《精神分析纲要》[M],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

[4]孙名之译,西格蒙·弗洛伊德著:《释梦》[M],商务出版社,1996.

[5]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