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及音乐剧教育对国民艺术素质提高的优越性

2016-07-05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剧艺术学校

夏 菁

普及音乐剧教育对国民艺术素质提高的优越性

夏 菁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对需要艺术素质的意识也开始慢慢觉醒,艺术教育从提出到蓬勃发展,艺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高、不断变化着,对艺术素质人们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任何民族与地域,艺术及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和意义是特别重要的,而且不光对于个体而言是如此,对于群体也是同理。

国外的艺术教育

人类的技艺传承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可以说是和艺术的历史同样悠久、古老,即使是近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艺术教育也有了数百年的漫长历史。自16世纪中叶意大利佛罗伦萨创办欧洲第一所以培养艺术家,而非工匠为教育目标的“艺术学院”以来,西方的学校艺术教育已有了长达500年的历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理论上还是教育实践方面,都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西方艺术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近现代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者逐渐将讨论的重心从专业艺术教育转移到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上。由于美国在文化传统上与欧洲的渊源关系,使它的任何一种类型的艺术教育都离不开欧洲文化传统这个背景。这种影响直到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世界艺术中心由巴黎转移到纽约时才逐渐减弱。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开始逐渐产生国际影响。在1960年的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艺术教育受到了“学科结构运动”的严峻挑战,这个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应该取自学科,或换言之,只有属于学科的知识才适合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这就不仅要求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必须来自成熟的学科,而且还要提供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以便设计最佳的课程),否则它将面临着在普通学校中被淘汰的命运。艺术科目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受到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但压力即动力。教育者们加强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反思过去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在艺术制作活动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艺术史、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方面的知识,从而大大扩充了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de ArtEduca-tion,简称“DBAE”)思想及理论形成于80年代,在当代颇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它是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变革,它关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人文学科,并旨在培养一种健康的艺术理解力的观点,标志着它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第一次使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艺术教育之间产生了一种有机的联系,它预示了整个学校艺术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直到当代应“多元化”的要求,美国首当其冲的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概念。他们推出了“全面综合性艺术教育”,这要求学生对艺术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研究,认为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艺术创作、美学、艺术评论和艺术史,要向多元化发展。美国很早就提出了创造性艺术教育,强调要求思维的创新,因此他们的艺术教育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再看看欧洲的普及化艺术教育。在欧洲艺术教育不单是学校老师的事,它不再是副科,连课余时间都在进行的,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们在艺术创作时不再注重创作的结果,而更注重在过程中自己学到些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让他们注重整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和体会到艺术美,真正从心理上释放他们全部的想象和情感。

如果说欧美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再回头看看邻邦日本的艺术教育。其实大家都知道日本飞速发展的经济与它先进的教育相关,日本提倡个性化艺术教育,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要以个性的差异为基础,发展各具独特的个性,同样一堂课,每个学生虽然都上同一个内容,但各自的感触、体验不同,那创作的作品就会显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澳亚国家,对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欣赏美、去创造美、去感觉美。

中国艺术教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看了别人的教学那是否也该关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那就让我们自古至今宏观一下中国的艺术教育。

关于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与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及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并非今日的新发现、新话题,仅就中国的教育史上即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周代就已经开始实施“六艺之教”。“六艺”者,“礼乐射御(驭)书数”也,是培养士大夫的必修课,其中“乐”教即可谓明确的艺术教育了。孔子就是以“六艺之教”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讲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中国古代的诗教乐教传统,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度的重要基础,而且后来又演化为“琴、棋、诗(书)、画”“秀才四艺”,最终使艺术教育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的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丰富古代文人的内心生活,陶冶其性情,以至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直到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即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重要的方面加以强调。他说:“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感情。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艺术教育在陶冶、激活人的情怀意趣以及整个精神世界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1904年颁布执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为我国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学校章程,那么,我国正规的学校艺术教育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到了近代学校艺术教育的产生和近百年的变化、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影响,特别是在最近2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的打开,西方各个时期和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转入我国。介绍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吸取他人的成功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加快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缺乏一种系统和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西方近现代学校艺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各国艺术教育思想和各种艺术教育经验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定时期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教育背景和艺术观及其对艺术教育思想、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影响等史实了解甚少,所以在面对不同时期的各种艺术教育思想、理论和经验时,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有效的借鉴。于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甚至“牵强附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我国艺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力量相对薄弱,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或加剧了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混乱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到了现代,我国艺术教育界大约是在80年代末才开始接触DBAE理论。从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来看,这一理论已开始对我国产生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从中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启迪。教育科学与人才理论才真正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开放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判断等等,必须在范围、领域、深度、强度等方面不断打开和扩展。对此,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教育发展到当代已经被挤兑到副课甚至连最后的“阵地”也丢失了,被一系列考试科目所“占领”,这就是长期应试教育的弊端。长期受这样教育的影响,注重知识技能的积累使学生成了机械化艺术训练的“奴隶”。从中感受不到美,只是教师在唯心地说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已,使原本赋有艺术灵性的孩子们在机械化的艺术训练中渐渐被抹杀了天性,约束了他们想象的空间。都说中国的孩子乖巧,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美德,但很多人误解了这个意思,老师不管说什么都是对的,其实那是太顺从,缺乏自己个性的表现。中国孩子在小学时还有美术、音乐、舞蹈等少量艺术课,到初中后就所剩无几,再到高中唯一能动的只剩体育了,艺术在渐渐地被忘却。到了大学,学生自己的审美有了觉醒,便纷纷建立各种艺术社团,可这已是事过境迁,在从小的学习中对艺术的感触与想象,对美的向往,已早早地被扼杀了,对艺术,小学生没幼儿园的孩子感兴趣,初中生没小学生感兴趣,高中生没初中生感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就算在课堂中实在没时间,那课外总可以接触艺术吧,各种压倒性的作业蜂拥而来,好不容易减了负,家长们却如饥似渴地报艺术业余班,让刚松口气的孩子又紧张了起来,这样子填鸭式学艺术,让学生在紧张、叛逆下学艺术,只会扭曲艺术、扭曲美。然而到今天,满天都是素质教育的今天,对素质教育反应最快的还是只有艺术社团没有艺术主课的大学,一般大学社团我们可先略过,直接去看看中国最高等级的大学艺术社团——清华大学艺术社团。

在清华,艺术教育被誉为培养科学带头人的“加速器”,清华的艺术教育很好地证明了李政道先生说的:“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清华学生艺术团共有10个队,即军乐队、民乐队、交响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国际标准舞队、话剧队、京剧队、美术队,共有学生650多名。这样庞大的规模,清华有学校团委专门领导,专门的艺术中心负责艺术教育和指导,再由双方配合组织各队业务教学、节目排练、大小演出及各项活动。不能否认,如此大的规模与如此高的水平确实是中国素质教育的先锋榜样,可我们是否也应该再回头看看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否允许这样。清华是很棒,可那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每年国家都有着很大资金的投入,这才能允许它去做各项活动。

我国每年都颁布一些关于艺术教育的政策纲领来要求和加强国民艺术素质的提高,例如:在1989年11月6日国家教委颁布了[89]教社科字003号文件,文件发布了1989~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规划;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4年全面推进《200~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对艺术素质是越来越重视,可在几次大的政策中却忽略了中国教育经费的问题。我们来看几组有关的数据:

各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可分为6个档次。美国高出日本近一倍,遥遥领先。日本高出德国、法国近一倍。意大利、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典、荷兰、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在150~700亿美元之间,居第三档。墨西哥、韩国、比利时、奥地利、丹麦等国在100~150亿美元之间居第四档。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100亿美元左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50亿美元以下。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比利时、丹麦、奥地利等国相当,与巴西、韩国等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相比,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更能反映一国教育资金投入的整体水平。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以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瑞典、加拿大、丹麦、芬兰、新西兰在7%以上。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也在4%以上。1992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5.1%,发达国家平均为5.3%,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在所列国家中是最低的,只比全世界八个极穷国家的比例略高一点。据2001~2002年国家教育局统计,我国就小学每班人数在40~60人以上的要占到全国的80%,对这样的学校资金运用都比较紧张,教育经费本身就少,还有大量用不到正点上,还怎么去做别的艺术教育投资。学校对课程的设置根本理念是用最少量的课程去培养学生最全面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在现今中国经济还不算发达富裕的情况下不更应是如此吗?)所以针对中国国情来看,我国的艺术教育方式过分单一,而且十分浪费人力与资金,当今是需要一种节省人力、物力、金钱等资源的综合艺术门类,来推动发展中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用音乐剧进行艺术教育的优越性

艺术教育的一体化既是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更是未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想目标。学校的多门类专业艺术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发展趋势。明确各级各类艺术教育的性质、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把它们化为一体是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因为无论是在西方近500年的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和研究中,还是在我国近百年的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和研究中,由于不同的艺术专业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教育目标,艺术教育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换言之,过去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教育定义都不足于用以说明或解释当代艺术教育。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艺术教育史》中得到证实。所以,在历史的基础上,对当代艺术教育,特别是学校艺术教育做整体的把握,要用新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可是无论是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主课与副课都不曾看到音乐剧的影子,而在大学的社团中也没有音乐剧社团的存在。原因只有一个,中国人对从外国引进的这一新门类的艺术不认可,人们对音乐剧不了解,那现在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音乐剧。

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在那些进步思想活跃的国家里,音乐成为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利工具,慢慢的进步艺术家受文艺复兴思想启发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表现方法——最富于戏剧力量的表现方法的结果。歌剧在艺术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绪贯注给观众,使他们变得丰富而高贵。而这种华丽的意大利式歌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兴趣和情感,于是一种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两端当中地带”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的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之后英国喜歌剧、法国歌剧和维也纳轻歌剧也进行了一些类型尝试,可谓早期音乐剧的雏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于音乐剧《黑魔鬼》的冲击才使纽约真正被音乐剧的魅力所折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认为第一部美国的音乐剧。经过19世纪中叶之后半个多世纪多方位的探索期,音乐剧逐步求得了音乐、舞蹈、戏剧的结合,到20世纪中期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戏剧演出形式。概括地说,它是从简单的独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剧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发情感而又给人娱乐的”戏剧表演的作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音乐剧乃是“综合性”充分发挥的戏剧形式。

在大概了解了什么是音乐剧后,人们大概就会想到,那音乐剧的优越性在哪里?音乐剧的优越性,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和多元性等。1.综合性: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2.现代性:它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有乡村音乐的音乐剧。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性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不光有芭蕾舞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汇。3.多元性:指的是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如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4.灵活性:即不拘一格,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从布景到音乐、剧情与演员的伸缩性都可大可小,可巨大投资也可很小投入。总之,音乐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时尚化、多元化、综合化、灵活化。

用音乐剧普及艺术的原因

用音乐剧来普及艺术教育无非就是两点原因:1.音乐剧适应力强,适合各种人群;2.在中国目前经济情况下比较合适,能有效节约资本但又有高效回报。那都什么人适合音乐剧呢?首先是一批舞台剧的爱好者,他们不仅喜欢话剧或剧场里的舞蹈等各种演出。其次是歌剧爱好者,他们可能喜欢古典歌剧,也可能喜欢轻歌剧。再次是喜欢看电影的人,他们喜欢电影,当然也喜欢故事、情节、表演,同时也可能喜欢电影中的音乐。最后也是最多的就是对演奏、舞蹈、作曲、编剧、导演、表演等有兴趣的人,他们热衷于创作或表演,而音乐剧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舞台上要跳、唱、表演三者结合的,但又非常灵活、非常广泛,舞蹈、唱歌、表演三者有时可以突出某一个、偏重某一个,风格不断变化。总之,各种爱好者在音乐剧中都可能找到用武之地,只要他参加音乐剧就可为他们提供一展才华的良好机会。这些都从音乐剧本身来说。而从学生来说,有各种丰富爱好的学生们可以通过一部音乐剧团结在一起,去锻炼自身与协作能力,而且学生在排练音乐剧时必须要细看剧本,这样学生看一个剧本的同时又体会了这个剧的历史,每一部剧都有每一部剧的历史与文化,当学生每排一部剧时,就会多了解一份历史与文化。在排练时人物的设定与环境的设定是要学生自己通过想象才能表达的,这样又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另外,学生在从头排练到最后上台表演,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时间去用心体会艺术与美学。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用音乐剧普及艺术教育较为符合中国国情,原本的艺术教育,一个单科老师只能教授一种专业,而学生也只能很单一的进行模仿训练,那一所学校又需要配备多少个单一专业教师才能满足众多艺术门类的教授,而音乐剧只需要一个音乐剧教师就可教授多门艺术门类,这样一所学校最少可以减少一个艺术类教师,那全国学校平均分配后就不单单是节省一点资源而已了。

结 论

已经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艺术教育的提高。那么,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艺术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国家提出艺术教育的战略决策,并三令五申要求尽快大面积实施。但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们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有的是因为对艺术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认识,对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甚了解;有的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则是出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动机和狭隘的“政绩”观念,硬性向学校分配升学指标,搞大奖大罚,加剧“片面”倾向。从学生家长方面说,也较普遍地面临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中国国情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不少学生家长仍然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则缺乏应有的重视。

2.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不少对实施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在思想认识上不适应的问题。所谓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表现为:一是认为艺术教育是长远的事、今后的事,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抓升学率才是当务之急。

3.最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经费相对不足,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会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当务之急是艺术教育的实施需要经济的预先投入。有关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适应艺术教育的师资培训,相配套的硬件建设等等,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的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多,但仍然相对不足。教育经费的相对不足将会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国家的教育投资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育系统内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金,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把钱用在刀“刃”上。其次,教育系统要精简机构,裁减富余人员,减少开支。避免资金紧缺,人力过剩,一个学校不能担负很多个一专一能的艺术老师费用。以上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艺术教育的普及,特别最后一方面解决不好,艺术教育就不可能很好地实施。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用音乐剧在普及艺术教育时占有很强大的优势。这还只是单从艺术教育上来说,再把眼光放大放远,从大的社会环境看人民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文化走向大众化、艺术走向大众化后,音乐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果它也同时得到普及后,将会有空前大的观众群与市场,那将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必定能将中国的国民经济提高一块,最后就用日本四季剧团的领导人浅利庆太先生曾经的断言来做结束语吧:“在五至十年之内中国将成为音乐剧大国。”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世界教育报告1991年、1993年、1995年度.

[2]世界银行编写.世界发展报告.1994年、1995年、1996年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1995年、1996.

[3]周小川,肖梦.音乐剧之旅.新世界出版社,1998.

[4]慕羽.百老汇音乐剧.海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音乐剧艺术学校
纸的艺术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学校推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