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传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担当

2016-07-02袁冀民

曲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鼓电台曲艺

文|袁冀民



主流媒体传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担当

文|袁冀民

在当下声、屏中,报纸上,传统曲艺、戏剧等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为地、无奈地渐渐退出人们的耳际与视野、市场和舞台,关注、呼吁当今主流媒体传扬民族文化艺术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迫在眉睫。从当前广播电视对曲艺节目播出上就能看到一些主流媒体在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宣传、普及、弘扬上的偏颇和不作为。

仅就目前华北一带的境况来看,除相声、评书在广播电视上还有少量播出外,其他曲种则难觅其声、难见踪影。而流行在华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就有西河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京韵大鼓等等不下三四十种。除天津电台还播放少量的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河南坠子等鼓曲节目外,曾经深受广大城乡听众、观众喜欢的鼓曲、板诵、小曲类节目,近几年在中央电(视)台、北京、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市级电台、电视台已基本销声匿迹了。近二十年来,年轻听众、孩童们已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到教人学善、启迪心智、寓教于乐的曲艺说唱了,喜欢、热爱也就自然无从谈起。更加上近几年来曲艺团体纷纷解散,演员转行,演出市场逐年萎缩,尽管有些小剧场、相声团体一直在努力为之,但毕竟是以相声为主,而鼓曲唱曲类则后继乏人、门庭冷落。这是曲艺艺术的悲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流失与无奈。

然而,近一百年来,广播与曲艺互惠互利,可以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电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迅速兴起后,也曾为曲艺、戏曲等传统民间艺术的弘扬和传播作出过难能可贵的贡献。

以广播对曲艺发展的推动为例,曲艺理论家倪锺之在他的《中国曲艺史》“广播电台对曲艺的推广”这一章节中写到:现代作家、文学史家阿英在《女弹词小史》中记述,“女弹词在民国初年衰落下去以后,无线电事业的兴起,才逐渐汇合到上海,形成一种新的力量”,表明弹词艺术通过电台广播克服了低潮,造成新的声势。各地广播电台为曲艺发展提供了新的演出阵地,也造就出一批著名演员,这时的曲艺成为各地电台的主要节目。而又据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报纸《天声》创刊号及4月15日的第三期统计,天津、北京两地的“特殊广播电台”每天播出的节目都是18项,从上午9点到凌晨1点,“天津特殊广播电台”播放的曲艺节目主要有:佟浩如的评书,王佩臣的铁片大鼓,小蘑菇、赵佩茹的相声,石慧儒的单弦,侯宝林、郭启儒的对口相声,马宝山的奉天大鼓,焦秀兰的西河大鼓,花小宝的梅花大鼓,常澍田的单弦,戴少甫、郭启儒的相声,直到最后陈士和的评书等12项,占整个播出时间的67%;从上午8:40到凌晨1点,“北京特殊广播电台”播出的曲艺节目有关顺鹏的评书、郭荣起的相声、王艳芬的西河大鼓、曹宝禄的单弦、连阔如的评书《隋唐》以及张寿臣的单口相声等14项,占整个播出时间的78%,几乎全天播出的都是曲艺节目。说到其作用,则是:使曲艺在广大群众中造成了强大声势,而且带动了剧场、茶社等各曲艺场地的演出。著名相声演员郭荣起在他的《我的学艺生活》中,也讲到他通过电台广播,既扩大了社会影响,又使茶社的营业也兴旺起来——“刘宝瑞从济南回到北京,也进了启明茶社……我们应了北京特殊广播电台的零点节目,一连四个月,节目每天不重。打动了社会各个阶层,造成很大影响,有许多的社会名流也追到茶社听相声。”通过电台广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间接地提高了茶社的效益。广播为艺人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曲艺说唱也提高了广播的收听率,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是广播与曲艺相互借力又互利共赢的“蜜月期”。综上所述,在民国后期乃至建国前,除了小梨园、小剧场对当时传统艺术,如曲艺、戏曲、民歌等的传承、发展外,广播无疑是传播、普及的巨大推手之一。

曹宝禄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十分重视广播文艺节目。而其中曲艺节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中央电台的“老广播谈曲艺”、“鼓韵新声”;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南腔北调”;河北电台的“说说唱唱”、“周日曲坛”、“每日相声”;天津电台的“广播曲艺厅”等曲艺类节目都占有一席之地。各地的报纸副刊上也经常能看到风趣幽默、教人学善、讽喻落后、针砭时弊的曲艺小段儿等。但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在广告创收、经济利益、收听率、发行率、排行榜等等的排挤、驱使下,这些深受广大城乡群众喜闻乐听的曲艺节目被纷纷砍下,默然无声了。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十分重视广播文艺节目,而其中曲艺节目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郭荣起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审美趋向的多元化、多样性,面对手机、微信、网络等新媒体的竞争压力,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电台、电视台还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样以播出曲艺节目为主。但从保留、传承、繁荣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曲艺及其他民族艺术、民俗民风、诗词歌赋等又绝不该沦落到销声匿迹、自我颓废直至消亡的境地。

十几年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沧州木板大鼓已在河北省的省、市电台哑音无声了,更何谈给老年听众以欣赏回味、对青少年听众的熏陶培养呢?有人说过,“这都什么年代了,那些老的掉了牙的段子有谁还听呢?”但我们去网上找到“西河大鼓吧”、“曲艺吧”等相关网站,却不难发现,又有难以数计的曲艺发烧友在喜爱、痴迷着曲艺艺术。而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导向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报纸,却不能给传统的民族文化、说唱艺术以一席之地,这是正常呢?还是理当如此呢?

有专家著文道,“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来把握导向,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党性原则,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反映社会众生相,表达真正的社会心声,执政为民,承担起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社会责任。”是的,这话说得极对,但请问:反映社会众生相,表达真正的社会心声,难道不正是曲艺说唱的优长所在吗?2011年夏,在《光明日报》和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传媒论坛上,人们共识: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一定要成为正确舆论的引导者,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人民群众的代言者,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还强调: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新形势新挑战、新起点新机遇,如何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于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意义无疑是特别重大的。真是说者有心,听者亦有意:试问,把传承了千年百代的民族说唱艺术、戏曲艺术等都已打入冷宫的主流媒体们,又如何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呢?失去了以传统为根基的“繁荣”,无疑是无根之花草、无源之河流,最终昙花一现。在大众传媒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媒体又该怎样承担起民族文艺复兴这一社会责任,进而扛起这杆大旗呢?众多媒体从过去的注重“艺术性、群众性、欣赏性”,变成了今天强调的“娱乐性”和“快餐文化”,怎能不使民族艺术离听众的耳朵、观众的眼睛越来越生、越来越远呢?长久处之,我们的下一代或下几代,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守护的热情如何呢?无疑是消退锐减,直到最后的木然、陌生、冷落直至拒绝,到那时也就无可挽救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尖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也更加艰巨。难道,我们曲艺艺术中的“鼓曲”类节目,真的要在“00后”“10后”乃至“20后”身上消亡灭迹?难道,几十年后的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曲艺说唱的录音、录像?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而美国前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在他的《不战而胜》一书中,写的则更加让人后怕—“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是不是话题说大了,但愿非同者否之;认同者思之。曲艺说唱,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在它上面,有反映上下五千年的中华血脉传承、历史掌故、民俗民风的评书、鼓书;有反映英烈先驱、仁人志士舍家为国的唱段;有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相声滑稽;有赞颂秀美山河、提倡健康生活情趣、乐观向上的书帽、小段儿等等,而更主要的是,它会通过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来寓教于乐、悦脑醒心。

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最广泛人群,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的同时,更应该做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传承者。尽管当今已经进入了一个拼收听率、收视率和影响力的白热化竞争时代,尽管收听、收视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媒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尽管泛娱乐化已有渐渐取代媒体的社会责任之趋势,但我们还是真心呼吁:当今的媒体应该给曲艺等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以一席之地。不要怕没有年轻的听众和观众,从美学角度上讲:重复就是美。孩子们一定会在多次接触后喜爱上曲艺戏曲等民间文化艺术,“熏”、“化”的道理就在于此。更何况,曲艺说唱中有着文字美、语言美、人物美、品格美、声韵美、腔调美等诸多美的因素。而我们的曲艺、戏剧、诗词歌赋、民风民俗等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和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瑰宝和靓丽的名片之一。

说小了,为了喜欢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的听众、观众和读者;说大了,是为了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这绝对是当今主流媒体一个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应该说,中国曲艺家协会最近筹备成立的传媒艺术委员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鼓励、调动大众传媒来为曲艺艺术服务正在当时,也必将起到繁荣、丰富、推动艺术发展的社会功效。

(作者:河北省曲协副主席、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朱红莉)

猜你喜欢

大鼓电台曲艺
亲戚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模块化短波电台的设计与实现
大鼓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荔枝FM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