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

2016-06-29刘芳

考试周刊 2016年48期
关键词:农村幼儿问题分析

刘芳

摘 要: 在农村幼儿园推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与人格,但是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走进了一些误区,应当引起重视。广大幼儿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双性化教育的度,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并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双性化教育 问题分析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幼儿教育中培养双性化角色的孩子,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共同优点,男生不仅勇敢而且具有细腻的气质,女生不仅温柔而且具有冲劲,对于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广大农村幼儿,开展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更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教育模式实施中的一些注意点进行分析。

一、当前农村幼儿园双性化教育误区分析

对幼儿开展角色性别双性化教育,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探究和尝试。但是这一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理念,在部分幼儿园的运用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简单奉行“1+1=2”的理论。有些教师将培养幼儿双性化人格简单理解为把男生和女生的性格汇集到一个人身上,认识上出现偏差,导致具体培养中将男生当做女生教育,女生当做男生教育,这样的简单教育模式不仅没有吃透双性化人格教育的内涵,而且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是将双性化教育和无性化教育混淆。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双性化教育理解为不区分性别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具有男女共性优秀品质的孩子。实际上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导致幼儿对自身性别角色定位模糊,容易忽视幼儿的个性特点,导致双性化教育变成幼儿茫然的无性化教育。

三是抱有教育绝对成功的理念。双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一种创新,但是教育绝不是万能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实施双性化教育模式教育的过程中盲目乐观,只看到广阔的前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后果预测、估计不足,尤其对双性化教育中出现的反方向问题研究不够充分,出现兼具男女共同弱点的幼儿。

二、农村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注意点

在农村幼儿园实施角色性别双性化教育探索,一定要立足幼儿发展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借鉴其他幼儿园成功的经验,针对性做好双性化教育工作。

首先,教师在双性化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准确把握好“度”的问题。幼儿在性别角色形成方面是分阶段的,2~3岁期间能正确定位自己的生理性别,此后为巩固阶段,到了6岁左右就比较稳定了,不可能认错自己的性别。3岁以后的幼儿需要在性别的社会特征上下工夫,教师实施双性化教育正是这一阶段行之有效的教育介入。教师要在男生的发展中融入细腻温柔等典型特征,在女生的发展中融入勇敢顽强等典型特征。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双性化教育的基础是“单性化”,双性化是对单性化的补充与完善,切不可取而代之。教师首先要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性别角色,明确这一性别角色应当具有的主要特征,然后进行双性化的补充完善,即男生首先要勇敢顽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温柔细腻品性培养,女生首先要温柔细腻,然后进行果敢顽强等培养,一定要掌握好主次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界限与度,避免出现男孩“娘娘腔”和女孩“女汉子”这样的状况。只有准确把握好两性化教育的度,才能保证幼儿培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幼儿双性化角色性别教育中要提供充分的榜样示范。性别角色并不是天生的,是幼儿在教育引导下后天形成的,这一学习引导过程中,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研究证明,在女性教师一统天下的幼儿园,孩子们更容易形成温柔型性格,哪怕是小男生在冲劲闯劲方面也略显不足。延伸到家庭,跟随母亲或父亲生活的单亲家庭孩子,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容易形成和父母一样的性格,这一方面和孩子的生理性别并没有内在联系,由此说明幼儿在性别角色教育中受到榜样示范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为孩子们提供双性化的性格角色榜样对帮助他们成长意义重大。在幼儿园里,如果有男教师,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课程让男老师教学,给温柔之气中增添阳刚之美。如果没有男教师,那么女教师应当主动承担起双性人格的示范重任。如带领女孩子去花园拔草,遇到小虫子勇敢地捉起来,让这些小女生具有一些男子汉气概。在手工课程教学中,示范演示并要求小男生耐心坐下来,静下心研究捏什么造型,怎样捏得更细致和惟妙惟肖等,培养他们耐心细致观察和动手能力,具有细腻的心思和灵巧的手法。教师还可以在班级树立一些具有双性品性的学生作为榜样,给孩子们的成长发挥更好的引领作用,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这一方面的引领,为孩子们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另外,对幼儿开展双性化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有影响的因素很多,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之外,还有环境因素、教育背景等,更多的影响来自于后天影响。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增强针对性,对于一些性格偏柔弱的男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动手操作,主动尝试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培养他们的胆量和冲劲,将他们身上的温柔之气去掉一些,彰显阳刚之美。对于一些野蛮霸道的小女生,要强化温柔教育,对她们的言行举止进行引导,要求收敛自己,更文明礼貌,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可爱小女生,将她们身上的霸气转变为温柔细腻,等等。对不同幼儿,教师要针对性制定双性化教育培养目标,既体现生理性别角色应当具备的特质,又兼具异性优秀特征,做到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中实施双性化教育,是针对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的一项针对性尝试。已经取得的成果充分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运用,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J].江西教育,2015(30).

[2]邓亚玲.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0).

[3]王晓莉.学校教育与幼儿的性别角色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

猜你喜欢

农村幼儿问题分析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我国农村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数据通信网络维护分析及网络安全问题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江西省山区农村幼儿入学准备状况及问题分析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