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徒制:中国武学的传承与传播

2016-06-27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11期
关键词:门派师徒教化



师徒制:中国武学的传承与传播

武术能传承发展,与师徒制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就是靠着这些宗师以及他们的徒弟、徒孙一代代的延续着,这也是中国武学传承的一个典型特点。那么,中国武术为何一定要师徒制呢?

师徒制的功能:传承、教化、凝聚

武术师徒制的传承功能。传承功能是武术师徒制的基本功能,它是武术技能得以传播和推广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任何一门武术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甚至是多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师徒传承使武术的技能结构不断完善,武术的理论框架也逐渐系统,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同时受国际文化的影响,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必将以其自身的价值而普及世界。无论是不同流派风格的形成还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武术师徒制的传承功不可没。

武术师徒制的教化功能。文化一旦产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反过来会影响人、塑造人,执着地发挥着其教化作用。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师徒制,也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实际上,教化功能贯穿了师徒制传承的整个过程。在学习武术之前,师父就要教育徒弟“未习武先习德”;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师父要强调学习武术一定要持之以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当武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师父还要再三强调,学习武术的过程实际就是怎样做人的过程,所以在与人交流中不要太看重一时的胜负成败,要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的修养,将武术的学习当作一种修养身心之道。所以说,师徒之间的长期相处,不自觉的就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实施了教化功能,以期使徒弟按照社会的理想和价值标准,成功的社会化,使徒弟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而将武术进行更好的再传承。

武术师徒制的凝聚功能。中国武术可谓拳种丰富,门派林立。从地域上来讲可分为南北两大派,从练习的模式上来讲又有内外家的区分。不同的拳种和门派,在师徒制武术传承过程中都会产生相应的凝聚现象。

武术师徒制的这种凝聚力可以说是一种武术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的凝聚范围大、程度深,稳固而持久。所以由于师徒制武术传承的特殊性,从而产生师徒如父子,师兄弟如手足的这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不仅体现在对本门派武术理念的认同和维护上,同时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师徒制的特点:注重人格、技能与创新

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整体观。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有了人,就有了历史,也就产生了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把人作为核心来探讨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从而强调“天人合一”,重视以人格教育为核心。

武术师徒制同样也贯穿了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整体观。而所谓的整体观,就是说师父传授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徒弟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掌握武术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人格的道德标准可谓是师父择徒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即使再聪明,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格,师父也不会将技艺传授于他。

以技能掌握为过渡点的系统观。技能掌握是武术师徒传承的过渡点。所谓过渡点就是说武术技能只是师父传授徒弟的一种方法。

而这种方法又不同于市场上的武术培训,它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系统的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师父对徒弟的考察阶段,考察的重点是徒弟的人品。可以说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品,师父才愿意将武术技能传授予他。其次是徒弟本身的条件。即是否具备习武的素质。

第二阶段主要是师父对徒弟的培养阶段,培养的重点是武术的技能。即师父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全面传授给徒弟。徒弟通过自己的学习,全面继承师父的技能,为下一步的再传承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师父对徒弟的点悟阶段,点悟的重点是人格的升华。徒弟在师父的引导下,通过自省、自反、慎独、求索,从技能的练习,而上升到对自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即将这种技能磨练当一种完善自我,升华人格的方法。

考察——培养——点悟构成了武术师徒制传承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而完善的过程,对师父的“传”和徒弟的“承”都是一个很好的保证。而在这个过程中,技能掌握无疑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没有武术技能的掌握,武术师徒制就失去了其实质意义。

以传承创新为目的的发展观。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术师徒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武术技能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中孕育着创新,一门技能如果没有创新只能是继承,而只有创新才是实质的发展,才是技能生存的灵魂。武术从最初的原始格斗,到今天的门派林立,可以说是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前进的。

师徒制的当代阐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生命,放出新的光彩。”在当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运用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进行一番淘汰和改造,真正筛选出能为今天和未来服务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武术师徒制在当代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它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必须与时俱进。因为任何传统文化都只能说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但是传统本身所蕴含着的未来的精神和普适性的价值却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掌握了这一辨证原则,传统文化在现实中仍然可以发挥作用。

武术师徒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在于保证技能传承的可靠性,对人格道德的历练以及技能的创新和发展等。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武术师徒制的发展除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点之外,必须要面对的就是自身的不足。

而武术师徒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传承者之间的因循守旧、一味保守、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师父对徒弟创造力的束缚和对尊严的漠视,受狭隘门派观念的影响,自高自傲且藐视他人。这就是武术师徒制惰性一面的具体体现,这种狭隘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即妨碍自己的发展,也阻止了别人的进步。

所以,作为中国武术师徒传承者本身思想要解放,行为要务实,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打破“作坊式”武术师徒传承的藩篱,要放眼望世界,树立“大武术传承观念”,吸收世界各门派优秀成果和经验,来丰富自己。只有这样中国传统的武术师徒制传承模式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在21世纪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空间里,开辟一片天地。

猜你喜欢

门派师徒教化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唐僧师徒再就业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