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教学驱动创新人才培养

2016-06-20阮守华

中国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才科技活动

阮守华

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要为创新人才培育好“土壤”和“水分”,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急需从过去的“劳动力驱动”转变成“知识创新驱动”。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当前教育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越来越凸显出重要作用。

一、提高认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留下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托尼·瓦格纳教授认为,学校阻碍着创新。创新是团队运动,学校却鼓励个人竞争;没有试错就没有创新,学校却充满着厌恶风险、惧怕失败的文化;鼓励学生满怀激情和信念才能造就创新者,而学校学习却太注重外部动机,等等。一味地强调学习知识、遵守规则、害怕失败,以标准答案和考试评价为主导,已经演化成足以摧毁学生任何一丁点创新火花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因此,中学阶段通过各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践教学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商以及开展科技、艺术、社团、社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生活,理解所处的社会,感悟生命的价值,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并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一种教育形式。实践教学是课堂外的教育,是不同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创新人才所具备的一些特征,如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强烈的兴趣和爱好,锐意进取的精神,善疑好问和独立思考的品质,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等,都需要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的磨炼才能逐渐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十二中)在常规教育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依托参观、调研、制作、实验等形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活动,逐步形成学科内整合以及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拓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中教育培养模式要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北京十二中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通过深入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活动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突出作用。从2012年开始,每年6月中旬,学校利用正常上课的时间,组织全体高一年级500余人奔赴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区域文化积淀深厚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京外实践活动。学生在友好校周边探民风、巡历史、拜英烈、悟文化,在行走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行天下。出发前人手一本《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手册》,以课程化的形式,让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回校后各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总结交流与展示,并做结题报告。实践教学以实践育人为宗旨,利用我国各地丰富的优质资源开展活动,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学生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校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感受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科技教育是学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北京十二中以科技教育扩大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学校形成“四个一 + 八项 + 十五室”的科技教育活动模式。“四个一”科技常规教育活动即一个科技节、一个萃智科技创新中心、一个创客中心、一个金鹏科技团;“八项”科技活动指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翱翔计划、雏鹰建言行动等;“十五室”即“十五个研学室”,通过机器人工作室、超导工作室、磁特性工作室等开展研学活动。学校通过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雏鹰建言行动等项目,与北京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专家学者教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让学生走进他们的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另外,连续四年,学校与台湾实践大学、大叶大学举办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活动,在新能源和新材料方面开展研学活动。科技团队的教师指导学生将研学的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国内外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三、反思经验

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北京十二中在实践教学中有着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也有自己的思考。

(一)实践教学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念,表明人人都有创造力,但人与人的创造力水平是不同的。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要为创新人才培育好“土壤”和“水分”,创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释放学生创新活力。

(二)实践教学要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

实践教学既有综合实践,也有学科实践。《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规定,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以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学科实践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也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跨越学科的知识边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一个人在中学阶段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对真理的追求,不断参与各类实践教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创新的潜在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要贯穿学生整个教育过程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系统而又漫长的过程,是各个学段许多条件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学段教育要形成创新人才培养链,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阶段性、针对性和未来性,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好知识、能力和精神等方面的储备。在创新人才成长链上,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定位,如同植物成长的生长周期,如幼儿园是播种期,小学是萌芽期,中学是生长发育期,大学是开花期,工作岗位是结果收获期。对中小学而言,人才是一个未来时态,培育才是学校教育的进行时态。

(四)实践教学要与学校的常规教育相结合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顾明远先生也多次强调“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学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与其他常规教育活动相融合,要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学科书本知识相结合,与科技、艺术、文学、时事等主题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大课堂各类资源单位相结合,与学工、学农、学军、学商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相结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只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的新常态不断推向深入。杜威的“从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就是“从实践中学”,实践活动正是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身体与内心的体验,去感受、感知并感悟能力的形成过程和自身成长历程,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人才科技活动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活动随手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科技在线
毛遂自荐
科技在线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