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是全能的吗?

2016-06-20刘要悟

中国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全能身心职能

刘要悟

天价学区房、高价学校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公众或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追逐和对“好的学校”的热切向往。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众多并且是交织在一起的:公众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现实需要导致的“读书入仕”的求学目的,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导致的“望子成龙”心理,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国人“重教重学”的风气,“建国君命,教学为先”“教育强国”的战略导致的焦虑……不过,从现实来讲,更重要的原因源于公众对学校教育职能的误解:教育全能。在一些人看来,将孩子送入“好的学校”就能使孩子获得好的发展,就能在愈演愈烈的教育竞争乃至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想法或者认识也使得许多家长产生了错觉,将孩子的成长完全寄望于学校,以为孩子进入“好的学校”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在学校,即使是“好的学校”中,许多学生适应不良、情绪失调、心理不健康、社会化进程缓慢、自私冷漠、同情心缺失或自卑……

这就不能不涉及到教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或常识:学校教育的职能是什么?正确认识并定位学校教育的职能,应当理性考虑学校教育“可做什么”——可为,学校教育“能做什么”——能为,学校教育“应做什么”——应为,学校教育能做的事情中哪些是其“能做的更好的”——优为。此时,我们不能不再一次强调一个“老掉牙”的话题或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理: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能决定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青少年儿童乃至人的身心发展是家庭、社会、学校多种教育因素或者教育力量协同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意味着,学校教育的职能是有限的,学校教育有其“能为”,我们更期望它“优为”——将其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我们应老调重弹,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应有自知之明,坚持学校教育重要但职能有限的观念;应理性审视,哪些事物家庭和社会做得会比学校更好;应依能划责,大力倡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介入;应协同联动,构建大教育下的家庭—学校—社会互补的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全能身心职能
Prepare for Your Exams with a Healthy BodyandMind以健康的身心应对考试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身心告急,回家充电
家庭全能“员工”
全能眼线笔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给身心降个温
“全能”爸爸
破碎的“豪门”梦让我身心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