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五大理念创生学校德育范式

2016-06-20李建华

中国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滨海国旗校长

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站在“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高度,把看似平常的活动做得不平常,成为珍视童年价值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如何把教育的宏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真、善、美的具体言行,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责任。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李唯校长从升旗仪式着手,做实了学校德育活动的小文章。

升旗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定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虽然中小学都会依法举行升旗仪式,但是长期以来,升旗活动逐渐程式化,一般是学生在每周一上午集会、升旗,相关人讲话。“集中的学生,不集中的思想”(李唯校长语),国旗下讲话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粗略测算,升旗仪式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时间,升旗时间至少为200个小时,300多节课。如果这么多的时间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作用,那就太可惜了。

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站在“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高度,把看似平常的活动做得不平常,成为珍视童年价值的重要载体,成为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有效途径。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使学校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给学校教育活动拓展了新的视域,这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创生的学校德育的新范式。

创新驱动,让德育充满活力

2015年12月,我有幸观摩了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如果不是在现场,我真不敢相信还有这样的升旗仪式:从鼓号响起到学生入场,从校长讲话到台下互动……形式新颖,内容鲜活,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鲜活的故事。当我看到升旗台下一个个举起的小手,我震撼了!这是基于真实生活的真实德育,没有彩排的痕迹,这简直就是孩子们喜欢的“千人课堂”——孩子们也的确称之为“国旗下课堂”。

国旗下课程的最大创新就是让升旗仪式从碎片化向常态化、体系化、课程化转变。学校制定了课程标准,进一步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等具体内容,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做了详细的阐述。课程化的最大优势是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一条路,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强调的那样:“课程”的“程”可以指“路程”,即每一种课程无非是建造一条路,让更多的后来者驻足其上,沿此路的方向前行。滨海小学将通常的升国旗、奏国歌,你讲我听机械化程序变成了课程资源,从完成走向生成,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课程是载体,是转化教育理念、学校精神的载体,也是培育有生命自觉的教师和学生的载体,更是体现儿童立场的载体。”

协调共进,让德育走向对话

长期以来,工业化思维下的学校德育多是一元化的独白,具体表现为硬邦邦的、冷冰冰的、命令式的、单向的、粗糙的、不平等的、怀疑的、讲道理式的。学校理想的德育应该是多维度的对话,具体应表现为柔软的、湿润的、协商式的、双向的、细腻的、平等的、信任的、讲故事式的。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从独白走向对话,体现了平等,突出了互动,强化了融入,突破了单一主体,生成了生长的共同体,学生、家长、教师乃至社区都在收获着国旗下课程带来的成长。正如班华教授所言,国旗下课程是学生、老师和家长“都学习的课程”“都参与的课程”和“共同成长的课程”,“学生实现了童年价值,享受学习,享受童年;教师实现教育生命价值,享受教学,享受教育;家长实现作为父母的价值,享受亲情”。

国旗下课程聚焦“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办学愿景,遵循了个体生命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地熏陶和浸染,始终充满了爱与温情,以人的精神成长为追求,唤醒人的核心价值信仰。从独白走向对话,从一元走向多维,既有时间上的跨度,也有空间上的跨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甚至是一个整体,一个立体的多维空间。这既实现了生命个体在特定阶段的协调发展,又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形成了生命内外生长的和谐的教育生态。

绿色探索,让德育回归本源

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德育,一味地追求“在路上”,而忘记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常常带有成人的痕迹。学校德育要以生活为源,以生命为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儿童立场,人在中央”。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里出发》一文中提出:“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德育就是想出点子,找出法子,做出样子,播下种子,为了孩子。

国旗下课程回归了德育本源,突出了儿童立场。从国旗下到班会里,再到家庭中,都是以儿童为主体,从儿童出发,触及孩子的心灵,叙说着孩子的叙说,喜欢着孩子的喜欢,活动着孩子的活动,感动着孩子的感动,在国旗下种一颗童年的种子。“富有童真、童趣且审美化的诗性教育课程”“以童性化方式实施童性化教育”(班华教授语),滋润了生命,滋养了童年,让孩子“期待着每一个周一”,成为他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最亲切的声音”和“童年的味道”。

开放实践,让德育找到支点

国旗下课程从实践层面而言,其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它已不仅仅是升旗仪式的事、校内的事、校长的事和德育的事,从周一早晨到下午班会再到晚上回家,时间的跨度在拉长,从校长到学生、教师和家长,课程主体不断转换,从升旗台到班会课堂、家庭和社区,空间半径不断扩大,从学习到品德和生活,课程资源不断更新,从讲话到讨论、总结和对话,课程形式不断丰富。这充分体现了育人的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人人都是课程的实践者,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奔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放性让国旗下课程有了源头活水,奔流向前。

滨海小学的校训是“成长、尊重、诚信和责任”,李唯校长认为,国旗下课程唤醒师生的成长自觉、尊重自觉、诚信自觉、责任自觉,学生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上更加具有主动性,家长也站位其中。李唯校长本身的坚持就是一种力量,7年230次的国旗下讲话,估计在国内校长中也是唯一的,没有一种教育的情怀与追求,是无法做到的。国旗下课程和李唯校长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画等号的,没有李唯校长,也就没有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或许也就没有今天滨海小学的模样;没有国旗下课程,也就没有李唯校长办学思想的清晰素描。李唯校长是从国旗下课程出发的,国旗下课程对其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享辐射,让德育放大效应

国旗下课程让滨海小学走出深圳,走向全国。一些媒体先后报道其成果,班华教授称之为“全新的办学理念,独创的国旗下课程”,李政涛教授盛赞滨海小学的课程文化是“有魂有根”。《在国旗下种一颗童年的种子》《国旗下课程》《国旗下微课程》《国旗下微课程教案设计》四本厚厚的专著,体现着滨海小学对国旗下课程的探索。

世界是平的,学校的办学围墙因为一门课程被推倒,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学校都共享到了滨海小学国旗下课程的成果。香港、广州、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学校到滨海小学观摩学习,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的多所学校已经申请成为滨海小学国旗下课程的实验学校,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河北省沧州市、山东省胶州市等五十多所学校。这样的辐射和影响还在不断地扩大。

【李建华,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滨海国旗校长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广东省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LettheSparkoftheCultureCollisionsShine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探讨海洋文化符号在南方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