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德育经验的课程化探索

2016-06-20朱利霞

中国德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国旗讲话德育

整合后的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考虑到人、物、景、事、地点和时间的大课程。这种特色的价值,在于一批有生命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的生成。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界课程意识逐步觉醒,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运而生。这些新名词的诞生并不是文字游戏或概念游戏,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空间。从词源上讲,课程就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校长或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的洞察,对学校资源的把握,对学生发展的理解等转化而成,它体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就是这样一种创造。

一、国旗下讲话何以成为课程

国旗下讲话是学生学校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将讲话进行课程化变革,它必须具备课程的一系列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已从教学的下位概念演变为上位概念,大致包含了“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内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国旗下讲话成为国旗下课程具有如下条件:

1.系统性的教育内容

国旗下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目标,制定了课程标准,再确定了整体架构,最后形成10个主题50篇课文。10个主题涵盖梦想愿景、爱国爱家、文明教养、关爱感恩、阅读审美、健康安全、尊重宽容、诚信责任、学习创新、合作交往等内容。每个主题5篇课文,每篇课文包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讨论主题及案例、实践体验、阅读链接四个部分。

与此配套的还有国旗下课程的故事《国旗下课程那些事》,包括“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三册。整个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系统化。

2.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国旗下课程实践探索中,逐渐发展出校长讲话、主题班会、实践感悟、家长参与等多种教育形式,形成了独具滨海小学特色的“国旗下课程三部曲”。

序曲。周一早晨,全校师生入场、列队、升旗,然后是校长讲话。学生可以登上升旗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正曲。周一下午班队会课。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组织学生对早晨还没有消化的内容进行思考和沉淀。

尾曲。学生下午放学回家,向家长讲述早晨校长讲的故事,同家长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再把自己这一天的感悟记录在自己的国旗下感想本上。

“国旗下课程三部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教育链。

3.整体性的课程结构

经过八年的实践,国旗下课程逐步发展完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评价机制,形成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有序规划,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容,对学生产生整体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班华教授认为,国旗下课程是“人性化”的、“童性化”的课程,它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受到儿童喜欢的一种方式。

二、国旗下课程为何而生

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马克斯·韦伯认为它“包含着两种基本的要素,这就是价值和意义”。国旗下课程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其背后必然体现创造者主动选择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合理与否,能否体现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是活动能否成功的首要条件。

1.将成人立场转变为儿童视角

“珍视童年价值”是国旗下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把儿童当成儿童来教的教育观。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是鲜有儿童位置的,我们习惯把儿童当作小成人来看待,用成人的标准去规划、设计童年。这种观念至今盛行。从儿童出发,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中心,是国旗下课程的立足点。一是尊重儿童当下的生活。课程讲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讲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比如《没有奖赏也要做好孩子》《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我为大运会尽份力》等讲话,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影响学生。二是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天性。课程更注重学生活动而不是训话,更注重学生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让故事进入课程,让儿童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儿童积极参与其中,这在最大限度上符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天性。

2.将被动接受转变为实现自觉

“培育生命自觉”是国旗下课程的又一重要理念。它指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

一个在童年时期就拥有生命自觉意识的人,会拥有一个有价值的童年,继而拥有一个完整幸福的人生。国旗下课程如何践行这一理念?一是培育一个安全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学生能够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被否定、批评或嘲笑,这是培育生命自觉的前提。在国旗下课程中,校长的讲话保持一个“充实的空白”,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去演说。所以滨海小学的教师分享会会有“本学期我最遗憾的事”“影响我的重要他人”这些原本属于隐私范畴的主题。如果不是这个团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安全、信任基础,教师们是不会袒露这些隐私的。二是为学生生命自觉提供三个层面的指导。滨海小学把生命自觉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心理层面和思想层面,并以此来安排国旗下课程的话题。在技术层面,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策略、自我监督、心情调节等方面的指导;在心理层面,包括积极、乐观、自信、勇于担当、坦诚接受批评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思想层面,注重反思品质、批判意识、民主精神等的养成。

3.将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转变为学校特色、学校文化

国旗下讲话是中小学德育一种制度性的教育形式,也是我们德育传统。对很多学校而言,讲话内容与活动形式逐渐模式化,教育效果不明显。如何让这种德育传统形式焕发活力,成为一种能够让师生喜欢并享受的教育形式?

国旗下课程的特色体现在:一是拓展参与主体,校长、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二是拓展时空,从周一早晨扩展到周一下午,甚至一周;从升旗台扩展到教室,甚至扩展到家庭。三是整合参与元素,将国旗下活动与学校所有的活动都建立联系。整合后的国旗下课程成了一个考虑到人、物、景、事、地点和时间的大课程。这种特色的价值,在于一批有生命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人的生成。

三、德育课程创新实践何以可能

1.掌握适当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技术与方法

积极创生和开发适合学生、适合校情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意义深远。一门课程要有效实施,避免随意性,至少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讲求课程设计的依据和立足点,二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

2.树立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

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处境如何,实际上取决于教师所持有的儿童观念。只有把儿童理解为儿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发展儿童可能性的教育。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生活情境体验、创造活动让儿童的手、脑、心并用,在儿童主体成长生活与社会适应过程中培养儿童实质性能力,在充满关怀的教育氛围中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3.与国家课程、学校办学理念具有一致性

德育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载体。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必须注意其价值取向与国家课程保持一致,与学校办学理念吻合,从而体现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也是滨海小学德育课程创新实践的重要经验。滨海小学的国旗下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具体的教育形式,它较好地体现了滨海小学的学校精神和办学主旨。

【朱利霞,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教科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国旗讲话德育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讲话慢
国旗飘扬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