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2016-06-18尹海燕

考试周刊 2016年42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资源

尹海燕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企业、技工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技校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技工教育 工匠精神 教育资源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曾进行一次专题调研:我国自来水笔、圆珠笔、木杆铅笔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我国制笔产业却大而不强,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在制笔企业较为集中的江浙一带,调研组发现,我国制笔企业使用的笔头90%以上依赖进口,中性墨水80%依赖进口,国内自行研制的笔头、墨水,质量不过关,尽管价格低廉,却鲜有企业问津。

一支笔能有多少核心技术?但就是这小小一支笔,我们都依赖进口,笔头从瑞士进口,墨水从日本、韩国、德国进口,中国企业仅负责笔杆制造和笔的组装。

这样的一支签字笔,在中国的采购价为0.5至1元人民币,出口至国外却能卖到1美元以上,中国企业只能从中赚取2至5分钱的微薄利润。其中有家Premec公司引起了我的注意,该公司1961年创办于瑞士,50年来专门生产笔头,1995年开始生产制造当代使用最广泛的中性笔头,到2007年所有品种总产量达60亿颗。

像这种50年专业做笔头、只做笔头的公司,他的专业精神值得学习。这种锲而不舍、孜孜追求的专业精神,让我想起了匠人。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2015年5月,中央新闻台推出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的故事,他们不是追求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随着该片的热播及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被多次提及,红遍大江南北,并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指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丝丝柔滑干爽宜人;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也能喝到一口热水……即是说,在企业本身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上,追求更高境界,达到极致。

凡事都有另一面,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工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

二、职业教育是工匠的摇篮,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和能源、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已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各地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但总体上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仍待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和素养需要职业教育院校的精心培养,尤其是以严谨、专注、敬业等“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缺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档次。据企业用工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表示技能人才需求不能满足,95%的企业认为新员工的职业素养还待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完美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而一流的技工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我们会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坚守,才造就了这些国家名企辈出、品牌辈出。据报道,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宝贵的“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奔驰、宝马、奥迪、西门子等知名品牌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它们大部分“术业有专攻”,立足本行,心无旁骛,在某一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

在我国,企业“短命”的现象并不少见。虽然我们具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历史悠久、脍炙人口的“工匠”式传奇,如今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为在车间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就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这种职业态度还会对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级技工的主要阵地,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社会必须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技工教育。眼下,确有不少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这迫切需要尽快补上院校发展上的“短视”,走出偏重技能传授、文化教育,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推动作用。显然,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仅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而且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态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在众多日本企业中,“匠人精神”在企业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工匠们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这样宝贵的职业精神如何培养?自然需要职业院校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引导,并在具体实习操作中强化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努力外,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尊重劳动的氛围,在制度层面让工匠们受人敬重、体面工作,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无忧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工匠”,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三、职教教师应有“工匠精神”

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可谓适逢其时,意义重大。笔者联想到自己的职业——一名技工院校语文教师,不也是专业技术工作者吗?不也应该有“工匠精神”吗?

职教教师应该如何追求本职业的极致?如何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呢?

第一,职教教师必须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教师这份职业是高尚的、特殊的,我们有个响亮的名号:教书匠。这个职业绝不是朝三暮四、说变就变的。教师应永不忘初心,给自己营造“与世隔绝”的安静环境,要潜下心来研究课本教材,关注不断发生变化的学生群体,这种经年不变的习惯最终会成就一种精神,就是对每一个章节、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用心打造的态度,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工匠精神”。

如教授《应用文写作》中《条据》一章,条据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文体,有借条、收条、领条、欠条等。除了吃透教材,把条据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都认真细致讲解清楚之外,还通过查资料、举实例等教学手段,把条据的书写和法律法规条款结合起来一起学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意识到条据一定要严肃认真地书写和对待,因为任何一个疏忽,甚至只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为事后产生纠纷埋下伏笔。

教书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者,教书匠代表着对事业的执著、对未知的探索、对教书育人的坚持,也可以说这是这个行业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第二,职教教师必须重视细节。

细节见真章,细节定高下。细节一定源自专业,专心和专注,透过细节可以看到工匠的用心和细腻。我们学校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师曾经动情地说:“我热爱我的工作,再做三十年我也愿意!”其实,他把自己人生的全部几乎都献给了一门课程的教学而已。那本教材已经被他翻看得破损不堪,即便闭着眼睛也能对课本内容倒背如流,但每次上课,他还是会认真翻阅、备课。我看过他的教案,每个专业的名词,他都在旁边仔细认真地备注。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里面只要出现了另外一个名词,老师就会对出现的这个名词进行详细解读,以便学生更好更透彻地理解。能对工作如此深情、细致和专注,说起来就让人感动。教师这种代代相传的让人动容的执著正是培育一届届优秀学生的保证,也是创建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四、社会呼唤“工匠精神”,需要“工匠精神”

我们来说说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仅是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在全国不定期地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并予以雄厚资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艺的流失。

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两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两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对自己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匠人之耻。

我们要迈向制造业强国,经济转型升级,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需要进一步光大工匠精神。我国在航天等领域已拥有许多高精尖技术,但不少同胞却要到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我们的高铁技术已延伸到海外,却无法生产小小的圆珠笔笔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影响了人们工作和生活,弘扬工匠精神可谓正当其时。

光大工匠精神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德国、荷兰、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工匠精神是一个体系,是一种整体气质,弘扬工匠精神,需要个人、企业、社会、政府多方给力,并形成合力。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完善崇尚实业、崇尚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并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只有当埋头创造、讲究诚信和质量的人获得尊重和应有回报,只有当假冒伪劣者无利可图并受到严厉处罚,只要广大消费者都积极主动站出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工匠精神的春天就到了。

参考文献:

[1]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2]何月霞.职业素质教育.

[3]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4]吴晓波.浙商全球化.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技工院校班干部建设路径研究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嫁接”技工教育下的教学传承探究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浅谈在市场导向机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