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卒中、左心室肥厚及对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

2016-06-15包晓红李长龙邹剑杰王翠蓉

重庆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脑卒中老年人高血压

包晓红,李长龙,邹剑杰,王翠蓉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卒中、左心室肥厚及对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

包晓红,李长龙,邹剑杰,王翠蓉

(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患者发生脑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分为晨峰组(MBPS≥35 mm Hg)71例和非晨峰组(MBPS<35 mm Hg)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2年随访脑卒中发生率、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结果。结果晨峰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29.58%,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11.61%(P<0.05);晨峰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检测值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晨峰组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率为50.70%,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27.68%(P<0.05)。晨峰组患者的IMT(1.02±0.21)mm,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0.83±0.16)mm(P<0.05),晨峰组患者的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性斑块形成率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MBPS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IMT厚度、卒中发生率、左心室肥厚率均高于非晨峰患者,可将其作为临床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指标。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晨峰;脑卒中;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老年人

高血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增高现象,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病率不断提高。随着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的应用,临床发现,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也与血压昼夜变化幅度相关[1]。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是清晨醒后交感神经活性、心率迅速增加,血压上升的现象。相关文献指出,MBPS与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具有密切联系,血压骤然上升,超出正常波动范围,会导致血管腔内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加重病情[2]。作者对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检测其MBPS值,并分析其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卒中发生率、左心室肥厚率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纳入患者的年龄范围大于或等于60岁;(2)高血压的诊断参考2010年WHO制定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压诊断标准[3];(3)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24 h ABPM、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及2年随访观察;(4)入选的高血压患者均接受规范的抗高血压综合治疗;(5)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急症、并发急慢性感染的患者;(2)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3)合并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4)合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内分泌性疾病的患者。根据24 h ABPM结果将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83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分为晨峰组(MBPS≥35 mm Hg)和非晨峰组(MBPS<35 mm Hg),晨峰组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非晨峰组112例,其中男58例,女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年龄、BMI、血压及心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FBG、TC、TG、LDL-C及HDL-C水平比较

1.2方法

1.2.1颈动脉超声检查选用飞利浦IE33 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B超检测,探头为7~12 Hz。测量工作由2名以上专业医师进行,检测范围包括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前、后壁,于颈总动脉远端,舒张末期,分叉前2.50 cm处,1.50 cm长度内测量IMT。取3次测量平均值为最好结果。

表3 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比较±s)

1.2.2动态24 h血压监测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其型号为深圳博英BI9800对患者行24 h ABPM,每日清晨8:00到下午7:00,每30分钟测量1次血压,下午7:00到第二日清晨8:00,每60分钟测量1次血压。患者先在安静舒适的病房内静坐30 min,稳定情绪,测量左上臂,检测期间停止服用任何降压药物或影响血压的药物。

1.2.3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取仰卧位或侧位,所用到的仪器为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8 MHz。取患者的四腔心切面、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左心室长轴切面、三血管切面、主动脉弓以及动脉导管弓等大动脉短轴的多个切面进行测量,并计算出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并对患者的心脏位置、房室与大动脉的连接关系、瓣膜情况以及心脏内部结构进行观察。

1.2.4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MBPS的判断标准:起床2 h内的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收缩压的最低值如果大于或等于35 mm Hg则为MBPS。卒中的诊断标准:对本次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进行2年的随访观察,方式主要通过电话随访和患者定期到本院门诊进行随诊检查,对患者在2年内的疾病情况进行全面掌握;诊断依据主要依据全国1996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标准[4],结合CT、MRI及临床检查确诊。左心室肥厚的观察指标: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判定,检查指标主要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LVM)=0.8×1.04[(LVDd+IVS+ LVPWd)3-(LVDd)3]+0.6 g,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体表面积(男:LVMI≥125 g/m2,女:LVMI≥110 g/m2可诊断为左心室肥厚)。根据颈动脉IMT超声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IMT测量值差异,IMT≤1.00 mm为正常;1.001.20 mm诊断为斑块形成;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为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性斑块。

2结果

2.1两组患者随访2年的卒中发生率比较晨峰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29.58%(21/71),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11.61%(1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6,P=0.002)。

2.2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比较晨峰组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率为50.70%(36/71),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27.68%(31/11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7,P=0.002);晨峰组患者的LAD、IVS、LVDd、LVPWd、LVMI检测值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晨峰组患者的IMT为(1.02±0.21)mm,高于非晨峰组患者的(0.83±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0,P=0.000),晨峰组患者的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性斑块形成率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遗传、饮食不合理、及超重等因素所致血压调节功能失调现象[5]。发病初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或仅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后出现血压升高,休息后血压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血压持续升高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心血管及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6]。随着动态血压检测仪的应用,临床发现,血压在清晨的波动幅度较大,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其血压的变化最为显著[7],在较短时间内到达最高值,此现象被称为MBPS。清晨时段的血压升高幅度与正态分布相接近,且收缩压高于舒张压,老年患者的血压波动幅度较大,且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具有密切联系,且独立于24 h平均血压,已成为潜在的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8]。

MBPS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BPS升高会增加血管壁剪切力与机械应力,严重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血液黏滞度,减少一氧化氮释放,形成易损斑块,加剧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诱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损害,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血管发生破裂,出现严重的脑卒中或致死性心血管事件[9]。清晨时患者血浆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加,长时间处于高血压水平会造成全身所有小动脉血管壁增厚与管腔狭窄,促使血管收缩与痉挛,触发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心脑血管事件,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本研究中晨峰组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晨峰组患者,佐证了上述结果。本研究发现,晨峰组患者的LAD、IVS、LVDd、LVPWd、LVMI检测值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晨峰组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表明MBPS程度越高,心脏重构危险性越高,其原因为,患者MBPS的加剧刺激神经体液因子大量分泌,促进心肌组织蛋白质合成、心肌细胞肥大、心肌胶原纤维增生,最终导致心肌肥厚。MBPS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血压变异幅度较大,加重了靶器官损害,颈动脉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诱发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内膜结构功能受损,导致血小板黏附并聚集于血管壁,形成血栓、粥样硬化斑块[11]。本研究还发现,晨峰组患者IMT数值与粥样硬化斑块的扁平斑、硬斑、软斑、溃疡性斑块形成率均高于非晨峰组患者(P<0.05)。这说明,颈动脉硬化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密切联系,且MBPS患者极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相一致[12]。临床治疗工作中在关注患者24 h血压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血压晨峰特征,通过药物对其进行干预,减少高血压靶器官的损伤,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MBPS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率、IMT厚度、卒中发生率、左心室肥厚率均高于非晨峰患者,可将其作为临床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指标,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晓圳,李国强,刘世明,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同型半胱氨酸及心率震荡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21):3288-3289.

[2]冯海明,江隆福,王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与 hsCRP 的关系[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12(1):39-41.

[3]刘瑛.利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异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0):1063-1064.

[4]周萍,魏群.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 (a) 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8):35-37.

[5]Den Ruijter HM,Peters SA,Anderson TJ,et al.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measurement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a meta-analysis[J].JAMA,2012,308(8):796-803.

[6]Lorenz MW,Polak JF,Kavousi M,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progression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PROG-IMT collaborative project):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J].Lancet,2012,379(9831):2053-2062.

[7]杨凡,王瑞英,李涛涛,等.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10(2):93-96.

[8]李琛,李璐,陈雪松,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 C 反应蛋白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5-1565.

[9]宝辉,刘杰,李卫,等.基质金属蛋白酶 9 及其抑制剂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3):290-293.

[10]葛迎辉,栾献亭,石高举,等.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4-25.

[11]李洁,齐向前,林祥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 C 反应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4(5):436-437.

[12]蒋永林,蒋荷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 Salusin-α、UⅡ 与颈动脉 IMT 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4):284-286.

作者简介:包晓红(1966-),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诊治研究。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04.035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4-0533-03

(收稿日期:2015-07-21修回日期:2015-10-12)

猜你喜欢

脑卒中老年人高血压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全国高血压日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