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ACI痰热腑实证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6-06-15

重庆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急性脑梗死

顾 平

(无锡市滨湖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 214121)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ACI痰热腑实证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顾平

(无锡市滨湖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 21412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痰热腑实证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8例患者分为两组(n=44)。对照组采用常规卒中单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包括采取星蒌承气汤中药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法和推拿疗法;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运动功能(FMMS)和肢体肌力;检测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70.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M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上、下肢肌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中低、低切和血浆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对照组为3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能有效提高ACI痰热腑实证患者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改善CSS和ADL评分,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关键词]卒中单元;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ACI发生后短时间内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此对于ACI患者,超早期抢救治疗尤为重要[1]。然而,ACI 患者即使病情得到控制,常遗留有严重后遗症,如肢体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ACI的疗法较多,但提高其疗效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卒中单元(stroke unit)模式已被临床证实疗效确切[2],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是以西医卒中单元模式为基础,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法则,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与西医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从而促进患者神经缺损功能康复[3]。本研究针对ACI痰热腑实证神经功能缺损的病证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随机、对照治疗研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1月本院脑病科及康复医学住院的ACI痰热腑实证患者88例,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4]拟定,(1)起病急;(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痰热腑实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标准拟定,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为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痰热腑实证诊断标准;(3)年龄55~70岁;(4)首次发病者;(5)就诊距发病3 d以内者;(6)签署知情协议。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精神病;(2)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3)依从性差或未按规定用药影响疗效判断;(4)死亡。采取随机并按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7~65岁,平均(63.90±8.60)岁;病程1~2 d,平均(1.10±0.25)d;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7例,脑叶8例,丘脑7例,脑干2例。治疗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59~66岁;平均(64.20±8.30)岁;病程1~3 d,平均(1.90±0.29)d;梗死部位为基底节区28例,脑叶9例,丘脑6例,脑干1例。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卒中单元模式治疗,治疗2周。(1)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6]给予ACI常规治疗:包括稳定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同时进行营养神经、改善脑局部血液循环治疗,必要时给予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调控血脂、血糖等对症治疗。(2)床旁康复治疗:采取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肌牵张技术,早期肢体关节被动活动,躯干控制训练和感觉刺激,偏瘫近端大肌群和非受累侧肢体的肌力练习,诱发患侧肌群收缩,被动呼吸与排痰训练,面肌与吞咽训练;经过上述训练病情见好者进入下一步康复治疗,如行直立床,转移训练,坐站位平衡训练,抗阻肌力训练等。(3)物理治疗: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激光和空气压力泵等技术诱导肌肉产生收缩运动,促进患侧肢体血液循环。(4)心理康复:及时发现问题,早期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信心,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治疗氛围。

1.2.2治疗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针灸和推拿联合治疗,治疗2周。(1)依据辨证论治原则采取星蒌承气汤治疗,方药组成:胆南星10 g、全瓜萎15 g、大黄10 g、芒硝10 g;每天1剂,分2次煎煮。(2)针灸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7],选穴为:内关、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阳陵泉、血海、髀关、环跳、风市。先刺内关,再刺三阴交,直刺极泉、委中、尺泽,斜刺血海,直刺髀关,直刺环跳、风市;每天1次,每周休息1 d。(3)采取推拿疗法: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治则,参照《推拿学》[8]中方法进行。手法以滚法、按揉、弹拨、点按为主,首先放松上肢肌肉,对阳明经采用弹拨和点按手法,约10遍;被动轻柔运动上肢各关节5遍;反复进行上述推拿疗法,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休息1 d。

1.2.3观察指标(1)肢体肌力评分:根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9]进行评分,上、下肢肌力按7级计分为,正常Ⅴ级0分;Ⅳ级1分;Ⅲ级(握空拳和能伸开或抬腿45°以上,踝或趾可动)2分;Ⅲ级(能屈指和不能伸或抬腿45°以上,踝或趾不能动)3分;Ⅱ级4分;Ⅰ级5分;0级6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分1次,分数越高,提示肌力越差。(2)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参照傅格-梅尔(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10]进行评分,上肢计分为0~66分,下肢计分为0~34分,得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3)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参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9]进行评分,分值0~45分,得分越高,提示神经受损害越重。(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Barthel指数(BI)[8]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恢复越好。(5)残障评价[11]:根据BI得分评定,患者BI得分小于75分为残疾,患者BI得分大于或等于75分为基本独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残疾率。(6)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于晨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约3 mL,在血液流变检测仪(型号SA-6000,中国赛科希德公司)测定高切、中切、低切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以上指标均于治疗前、后评定或检测1次。(7)记录和监测两组并发症情况。

1.2.4疗效评定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9]。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1%,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减少18%~<46%;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小于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大于18%(包括死亡)。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为70.4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n=44]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两组患者FMMS和上、下肢肌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FMM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FM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两组患者BI和C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I评分明显升高,CSS评分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FMMS和上、下肌力评分

a: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表3 两组患者BI和CSS评分比较,分)

a: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2.4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中低、低切和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中低、低切和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a: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2.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6/44),对照组为36.36%(16/4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7),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44]

a:P<0.01,与对照组比较。

3讨论

ACI发病急,病情复杂,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常由脑局部血液循环突然中断,导致缺血区脑组织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引起系列病症。结合以往的临床治疗显示,采用单一方法治疗ACI取效甚微[12]。卒中单元模式疗法2000年传入中国,具有多学科、多层面和多靶点治疗特点,是目前临床治疗ACI常用有效方法[13]。近年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ACI疗效显著,同时中医辨证论治法则能够针对个体化治疗,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14]。此外,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也表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是当前治疗ACI的最有效的方法[15]。因此,本研究在西医卒中单元模式基础上,加入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相对于西医卒中单元,使ACI患者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治疗中获得更好治疗效果。因此,本组研究采取床旁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疗法,取得积极效果。

ACI在中医学为“中风”范畴,认为ACI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其病因多端,总以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为诱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因此,“病在上,取之下”,上病下治,从恣食肥甘,偏嗜醇烟,脾胃受损,调理脾胃入手进行治疗。星蒌承气汤为王永炎院士依《内经》理论所创,方中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功效;胆南星苦微辛凉,功能清热化痰、熄风定惊;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咸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诸药共用,承顺失降胃气,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清化热痰浊毒,防止痰热化风,风痰上扰,窍闭神昏诸证。其泻下作用虽然猛烈,但由于方证相应,善其应用,标本相得,邪气乃伏。该方适用于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对于改善患者意识状态、缓解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现代研究发现,星蒌承气汤化痰通腑能改善患者新陈代谢,排除毒素,稳定血压,增加胃肠蠕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缓解机体应激状态,降低颅内压,缓解ACI脑水肿,促进脑局部血液循环等[16]。

针刺是临床治疗ACI的重要方法,临床研究已证实其治疗ACI的疗效显著;本研究参照《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17]标准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此外,推拿治疗ACI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能够加强患者关节稳定性,被动活动患侧肩、肘、腕、指关节焕发“肌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促使手部肿胀减轻,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8]。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ACI痰热腑实证患者有确切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提高BI 评分和减少CSS评分。

有研究发现,ACI患者高血脂可活化血小板,引起血栓素A2与PGI2比例失衡,抑制纤溶,增加血液黏度,导致血栓形成[19];因此,ACI患者多伴随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如血浆黏稠度、红细胞比容及全血黏度等。以往研究报道,星蒌承气汤治疗ACI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溶解、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状况,促进脑缺血区的微循环等作用[20]。故在本疗法方案中通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达到治疗ACI可能是星蒌承气汤之功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能有效提高ACI痰热腑证患者上、下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改善CSS和ADL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可能是发挥上述作用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Birschel P,Ellul JD.Progressing strok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ly agreed definition[J].Cerebrovasc Dis,2004,17(2/3):242-252.

[2]Gilligan AK,Thrift AG,Sturm JW,et al.Stroke units,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aspirin and neuro-protection:Which stroke intervention could provide the greatest community benefit[J].Cerebrovasc Dis,2005,20(4):239-244.

[3]张云云,刘婷婷,甄晓敏,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历史性对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4):399-402.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6]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30.

[7]王永炎,谢雁鸣.实用中风病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20.

[8]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258.

[9]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10]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6-337.

[11]Duncan PW,Jorgensen HS,Wade DT.Outcome measures in acute stroke trials.Asystematic review and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practive[J].Stroke,2000,31(6):14-19.

[12]王晓梅.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64-65.

[13]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2-203

[14]朱金刚,谢丹丹,程茂良.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156例[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2,17(5):559-561.

[15]南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已成共识 首届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构建与实施高峰论坛在津举行[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24(1):12-13.

[16]许顺权.浅谈中风急性期脑水肿的中医治疗方法[J].中医杂志,2003,44(8):627-628.

[1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18]周立峰,陈健尔,李海舟,等.康复训练结合经络点穴和推拿对社区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9):660-661.

[19]袁加文,王枫,孙晓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1-42.

[20]苏毅强,刘泰,甘照儒.加味星蒌承气汤对痰热腑实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3-5.

作者简介:顾平(1971-),副主任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诊治研究。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04.034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4-0530-03

(收稿日期:2015-07-08修回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急性脑梗死
脑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康复训练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意义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不同温度的造影剂粘度对CAG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临床观察
降纤酶联合α—硫辛酸和单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研究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