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源动力机理研究

2016-06-13叶雯贺世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四位一体

叶雯,贺世红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四位一体”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源动力机理研究

叶雯,贺世红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公民社会的发展,民间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步入企业生命周期成熟期的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受传统制度限制、自身企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信息化运用不到位的问题,阻碍了组织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通过构建政府合作平台机制、社会企业化机制、国际合作机制、新技术搭载平台“四位一体”的源动力发展机制,使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间社会组织;源动力;机制构建

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正处于企业成长周期的成熟阶段,其发展动力多依赖于公众爱心募捐,但目前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遇到了志愿失灵问题。志愿失灵是指公众缺乏志愿性后,社会组织无法有效获得慈善资源,导致其行为偏离公益道德目标或运行目的,出现组织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或自身发展停滞,进而造成组织在参与社会协同治理等方面产生功能缺陷、陷入效率困境。处于成熟期的民间社会组织存在什么发展瓶颈?如何使组织持续发展?如何构建组织发展的源动力机制?这些正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源动力的相关概念厘定

我国民间社会组织经过几十年发展,逐步进入企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阻碍其继续发展的“瓶颈”随之出现。赵晓峰、刘涛以鄂东南的某个农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就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并以政府角色转换机制为解决办法[1]。而对于组织持续发展的研究,缪力从坚持公益本质、依法治理、打造项目品牌、透明化运作及运用媒体力量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基金会[2];徐思颖、宋亚楠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转型的角度研究社会组织持续发展问题[3];罗立政从主管单位责任制度、人才队伍机制、指导机制、支持鼓励机制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路径[4]。学界对于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研究路径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作用机制。

基于学界研究,对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源动力的概念厘定如下:组织通过自身源动力机制能智能地吸收外界资源,组建自己的机体,扩展自己的能力,逐渐成长为能独立运行并随外界坏境而自我调节的有机体。能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功能布局,使自己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同时也能获得持续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源动力持续发展图如图1所示,由于民间社会组织受外部环境刺激以及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导致源动力结构自我分化与重组,从而促使功能的自我创新,随着适应新环境变化的需要,周而复始,向前发展。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形态和规模都是其源动力在当时当地为了解决自身发展、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

图1 民间社会组织源动力持续生长图

二、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缺乏对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必要资源支持

政府投入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影响着民间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缺乏财政资源投入。2015年国家财政资助社会组织或社会服务活动,地方社会组织资金不超过50万,全国性项目不超过100万,对于较为困难的社会组织展开社会服务项目每个项目的资金不超过25万元①。这些资助远不能满足民间社会组织开展项目活动的需要。其二,缺乏人力资源投入。2015年国家财政资助规定对于培训机构开展社会组织人员培训的每个项目资金一般在35万元之内,平均每人每天的生活补助费用不可超过350元,全年共培养培训8 000名左右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和从业人员②。相对于全国56.1万个社会服务组织而言③,每年8 000人次的专业人才培训是远无法满足人力资源需要的。其三,政府缺乏法律支持。我国政府关于支持与规范社会组织承接和购买政府服务仅出台了相关决议和指导办法,并未形成相应法律法规。

(二)民间社会组织自身企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民间社会组织顺应市场化改革需要,自身进行了企业化改革。但改革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其一,缺乏内部竞争激励机制。我国对民间社会组织实施分级管理,且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很难登记设立相同或相似的民间社会组织。这使得组织活动空间不能超越其所属的行政管理区域,造成同类民间社会组织间缺乏地域上的可竞争性。缺乏竞争激励的民间社会组织就会出现项目运作效率低、服务产品未满足社会需求、缺乏必要监管、缺乏对社会事件的回应机制等问题,最终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滋生腐败问题。其二,企业化过程中难以均衡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民间社会组织其本质特征是非营利性的,但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要求组织在企业化过程中必须平衡组织自身、社会需要、政府目标三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是无法恰到好处地做到利益均衡的。

(三)民间社会组织无法满足国内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公众需求亦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复杂的社会环境给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面带来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社会各领域比例分布不匀。2013年我国的民间社会组织共54.7万个,其中农业及农村发展类所占比重最高,共占约20.35%;依次排在前三位的还有社会服务类(14.45%)、工商服务类(10.74%),而排在最后的三类是生态环境类(2.30%),宗教类(1.66%),法律类占比例最低,仅有1.13%④。这样的领域分配无法满足全国范围内公众的需求。其二,国际合作交流少,无法满足全球化要求。2013年国际及其涉外民间社会组织共481个,占全国总数的0.17%;境外基金会为8个,仅占0.23%⑤。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发展,世界各国的民间社会组织间也呈现无国界、无地区界限的发展形势。而我国数量较少的民间涉外社会组织无法满足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其自身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民间社会组织对内涉及领域分布不均衡以及对外国际合作不充分,都阻碍了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四)民间社会组织信息化经营与管理程度低

截止到2015年5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68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⑥。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民间社会组织经营与管理的方式,传统的募捐和项目宣传方式已不再适用。

民间社会组织对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较低,进行信息化经营与管理的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其一,由于政府财政及自身公益性集资的经费不足,使得民间社会组织新技术建设资金不足、投入规模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间社会组织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其二,在转变传统慈善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存在对新技术构建组织信息框架设计不合理、基础系统应用不合理、专业人才培训不到位、系统维护缺失导致互联网安全存在隐患、网络募捐的监管与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其持续发展。其三,对于信息化的经营与管理并未贯穿到民间社会组织成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使得处于成熟期的组织无法快速适应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信息化滞后于组织发展的不利情况。

三、“四位一体”的民间社会组织持续发展体制构建

构建“四位一体”持续发展源动力机制以解决民间社会组织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为四个机制的构建(如图2所示)。

图2 “四位一体”的社会中介组织持续发展源动力机制作用图

(一)政府合作平台机制为民间社会组织破除发展的制度障碍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民间组织纳入整体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会议提出我国的治理体系建设正在迈向国家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途,这既为民间社会组织开放了公共治理空间,也为组织突破了发展的制度障碍,提供了有机发展的制度保障。

政府既要下决心把权力“下放”,民间组织又要有能力“接住”。在政府层面主要是:第一,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原则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的调整,政府更多以培养民间社会组织自治能力为目标,权力下放,政府以监督者角色参与社会微观事务的管理;第二,厘清政府权力边界,明确各级政府的具体职能及其履行职能的具体方式;第三,通过地方政府从财政和政策多角度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社会的自我调节。让民间社会组织在社会领域发挥自律管理和自主决定的优先作用。

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其最大的作用在于把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为组织发展破除了制度障碍。

(二)社会企业化机制破除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传统运营模式

利用社会企业化机制破除传统运营模式阻碍。社会企业化是指民间社会组织运营模式向企业转变,突破单纯依靠公众募捐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限制。原因在于:第一,可持续发展要求。由于外部资源减少,迫使民间社会组织必须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企业化,民间社会组织既可以为自身发展提供基本的资金,又可以有再发展的盈余资金。第二,稳定性要求。在资金盈余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低、回报率较高的项目,从而持续获得较为稳定的收益。第三,收益性要求。企业以本身市场机制的竞争优势投入政府购买或服务外包项目以便争取更多的政府补助。第四,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时,民间社会组织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大化地追求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均衡。

对社会企业化机制构建的建议如下:第一,社会企业应当遵循市场规则。首先,将以市场收入为主代替社会捐助。民间社会组织要转变以社会捐助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模式。其次,社会企业开拓市场要摒弃传统慈善模式下以志愿原则为源泉的方式,要依靠商品或服务本身的实力开拓市场。第二,要注重商业伦理和理念倡导。社会企业不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是谋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第三,选择适合的领域投放资金。社会企业应当投资风险较低、保本却有一定回报的领域或行业。第四,民间社会组织企业化过程中理应合理地进行商业化,在市场、商业、社会公益间进行协调并处理好利益分割,以便于自身更好地发展。

社会企业是市场与社会两大部门相互融合的结果,它破除了传统运营模式的局限性,是民间社会组织的企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国际合作机制破除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阻碍

搭建国际合作机制,扶持我国民间社会组织与国外社会组织的对接。

首先,加大我国民间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一是在外交领域方面同国外社会组织合作。在对外事务中以和谐世界为主旨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二是在各国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合作。与国外社会组织在国际文化、环保、医疗等多领域加强深入交流和合作,形成互动互补的格局。三是在全球化合作治理领域,在应对国际间突发事件时,起到与本国政府密切联系与互动的作用。以非官方的形式参与国际求援与合作,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

其次,向国外先进的民间组织学习管理方法和运营手段。例如英国民间组织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政府与企业所发挥不了的作用。其民间组织秉持慈善、志愿的发展原则,以满足社会服务为目标作用在英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共同推进着公共福利的发展。再如美国民间社会组织,通过为社会无偿提供培训、咨询、扶贫等社会服务,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新技术搭载机制破除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技术阻碍

构建新技术搭载平台,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作为源动力贯穿到民间社会组织从出生到成长的全过程中。

第一,民间社会组织的出生阶段。新技术搭载平台为民间社会组织提供政府宏观决策和微观操作层面的大量信息,提供国际经济宏观发展和地区经济微观发展的详细情况。为民间社会组织在领域选择和资金投入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

第二,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阶段。新技术搭载机制为民间社会组织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民间社会组织活动更加人性化、多样化、互动化。人性化在于民间组织现在是通过受益人与捐赠人间以平等的关系来加入慈善事业。多样化在于每个公众可以借助专项公益APP、微博微信、论坛、公益频道等新方式参与到组织活动中来。互动化在于民间组织开展的公益筹资活动把兴趣和公益结合起来,让参与者在实际行动中充分互动、获得快乐。

第三,民间社会组织的循环发展阶段。新技术搭载平台为民间社会组织架构了透明高效的运行机制。民间社会组织应加强自律,建立相关制度主动进行信息披露,接受公众监督。新技术搭载平台使得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监督民间社会组织的行为,有利于公众监督,提高自身公信力。

新技术搭载平台以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运营手段为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民间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文章分析了成熟期民间社会组织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可以构建“四位一体”源动力机制:通过建立与政府合作平台,解决民间社会组织发展制度障碍;社会企业化机制破除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传统运营模式;构建国际合作机制,破除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阻碍;构建新技术搭载平台,破除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技术阻碍。这样才能促进民间社会组织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zl/201411/20141100721767.shtml,2014-11-03。

③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社会组织数量达56.1万个,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zhengcefagui/6785.html,2014-07-30。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2015-07-03。

⑤《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8页。

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68亿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3/c_1116022351.htm,2015-07-23。

[参考文献]

[1]赵晓峰,刘涛.农村社会组织生命周期分析与政府角色转换机制探究:以鄂东南一个村庄社区发展理事会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5):87-93.

[2]缪力.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金会[J].中国社会组织,2014(22):53-54.

[3]徐思颖,宋亚楠.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的社会创业:以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9):353.

[4]罗立政.进一步完善“四个机制”提高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民政,2010(6):45.

责任编辑:庄亚华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2.021

收稿日期:2015-12-01

作者简介:叶雯(1991—),女,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2-0098-05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四位一体
我国志愿者权益现状及法律保护机制构建问题研究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措施及思考
“ECPI”四位一体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浅析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举措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