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弄堂蒙太奇

2016-06-10沈嘉禄

公共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厢房石库门弄堂

沈嘉禄

编者按:

本文的插图为著名画家贺友直先生在2008年绘制的《弄堂里的老上海人》,贺老用他擅长的白描手法描绘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石库门房子里的生活场景。他笔下的上海弄堂生活,鲜活地呈现了一个逝去的时代,以及一代人的文化生活记忆。谨以此文纪念2016年仙逝的贺友直先生。

上海的弄堂,在外省人眼里似乎一样的别有洞天,一样的紧凑,一样的拥挤,一样的破败。从窗口伸出来的竹竿,挑起的衣衫是一样的花俏;乌漆大门旁边刚刚洗刷完毕等待阴干的朱漆马桶,是一样的湿臭;正在轰然冒烟的煤炉,也一样呛得人家泪流哗哗。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匆匆过客的张望能洞中肯綮,只能提醒他:人间烟火,各有千秋!

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世上也没有两条相同的弄堂。

从大处说,上海的弄堂是有等级之分的。草根性最强、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是老式石库门里弄。蚁聚蜂屯,来路不清,各色人等擦肩而过、彼此打量,各种方言相互交流、抑扬顿挫。很长一段时间里,弄堂里的生态也是鲜活而杂芜的,老虎灶、馄饨店、印刷所、白铁间、竹木坊、裁缝铺、剃头店、街道工厂,民办学堂、私人诊所、里弄食堂…一都隐藏在弄堂的角角落落,人头攒动,动静不小。呵呵,弄堂口还有一只皮鞋摊,看弄堂的老头住在过街楼下面一问不足两平方的木板房里,他对每户人家刷辣丝清。

再从小处着眼,也就是具体到同一条弄堂里的石库门房子,也有精粗优劣之分。比如在外人看得到的前排几幢房子,门框会做得精致些,楼上楼下厢房朝外一边的窗户也会装上百叶窗,有点花园洋房的腔调。我们家所在的弄堂在造的时候因地制宜,好像有几个老板合股,那么只能是烂泥萝卜吃一段揩一段。有前后客堂,有单边或两边厢房的,而旁边一条弄堂里只有前后客堂,没有厢房。当然,都是用马桶和煤炉的。

每天清晨,主妇们将煤炉拎到弄堂里升火,火星四溅,烟雾腾腾。还有,“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多少市声由此起。”金嗓子周璇在20世纪40年代的电影里就是这么唱的,她为上海的弄堂生活抒情,是上海市民的代言人。上海人民一直怀念她!

这种格局的弄堂,一般都叫作“里”,比如益诚里、树德里、久耕里、永安里,居住者大多是工人、店员、教师、小业主……还有舞女、向导茶、包打听、白蚂蚁、算命先生等等,大老板、大知识分子、大艺术家不会在这里与草根阶层混在一起。弄堂里还留下了几口井,那是租界未通自来水之前的“遗物”。井圈加盖上锁,每周四大扫除那天才由居委干部郑重其事地开启,供居民取水冲洗弄堂。沿街面的房子稍许精致点,门面略显高敞,过去都用来开店,时过境迁,门柱上依稀还有些模糊的字迹让我们知道它的前身是酱坊或棺材店。

比“里”稍许高档一点的弄堂叫作“坊”,在我们这条崇德路上就有锦绣坊、华宝坊等。条件更好的是淮海坊、霞飞坊、尚贤坊、万宜坊等,有煤卫、有小花园,公共区域比较宽敞,小汽车开进开出。如果新式里弄或公寓式里弄冠以“村”或“邨”,比如愚谷村和陕南邨,在各方面就更胜一筹了。还有某某别业或某某别墅等,一般比较偏远,所谓“在野为庐,在邑为里”(语出《汉书》),这就是依据了。上海的村与邨,对应了古代的庐,这有点矫情,但也算文脉的延续吧。比如复兴西路上的玫瑰别墅,孙科在此将“小三”蓝妮立为二房,在此消磨了一段缠绵悱侧的时光。上海国书馆对面的逸村,只有8幢房子,却有大隐于市之功,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时就住在这里。不过,所谓的偏远,也是相对老城厢而言吧,今天都是市中心黄金地段了。

比“里”更简陋的弄堂,一股叫作“弄”,狭窄的弄堂曲曲弯弯无穷无尽,低矮的屋檐真叫人走过不得不低头,甚至有竹篱笆矮墙将一个凌乱的小院子圈起来,门旁蹿出花枝乱颤的蔷薇。在那里,几十户人家合用一个给水站,电线在空中横七竖八,骂街一类的表演也许是每天的节目。这里基本上都是体力劳动者的大本营,他们性格直率,文化修养差点,但也自有规矩和秘语,对外人也很警觉,一贯的不信任。

不同的弄堂、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居民阶层也造成了不同的判断方式、文化层次、语言系统与生活习惯,娶进门的媳妇也不一样。就像鲁迅所言:“贾府上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这种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居住者和他们的下一代,这样就形成了阶层、阶级之间的差异与隔阂。

今天,上海市中心留存的石库门房子已经不多了,所剩大约是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人们时时忆起并怀念的弄堂生活,又大都集中在最最底层的那些鲜活场景。这是上海人的厚道,也是上海人对自己出身的坦荡。

那么,今天我也借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带领各位看官重返石库门的现场,感受一下那个年代上海人的生活场景吧。

进入弄堂之前,我们习惯打量一下弄堂的名称,名称就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上。过去营造商在造房子时都会在弄堂口砌一个门楼,它只有两层楼那么高,却是亮点所在。门楼与过街楼常常混为一体,用红砖砌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楼顶、门柱和花饰,窗子也很宽大,窗棂花俏,玻璃也许是彩色的。过街楼窗下有一块像匾额的位置,就刻了弄堂名,浮淺雕或阴刻,一般请名家所书,颜体、欧体或魏体写得都很谦虚、朴实,温雅,一点也没有现代书家的张狂与浮躁。有一个叫唐驼的人经常为弄堂题名,上海的地方志应该为他记一笔。他是个驼背。

顶部正中被花枝缠绕的椭圆形的微微突起的位置砌有几个立体数字:1922。

弄堂口的那个过街楼,在我看来顶顶有趣的房子,它赛过一个把守关隘的桥头堡,扑在窗口,有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的开阔视野。我有一个同学就住在过街楼,我去玩过,当大人们一个个从我脚底下走过时,我真想狠狠地跺几下脚,赏他几缕灰尘。

以前弄堂是有铁门的,大跃进年代拆了。不知从何时起,过街楼下面用木板搭间小屋,供清扫弄堂的老头、拾破烂的老太居住,他们没有子女,孤苦伶仃,后来也有公用电话亭和烟杂店。现在老头老太不见了,多了一些水果摊、服装摊,人进入出的时候得小心点,别碰倒了摊头引起争吵。过街楼下有这类生意,整条弄堂就热闹多了。讨价还价,吆喝,吵架,打情骂俏,构成了弄堂生活的情调,

好吧,跟我走进弄堂。天气不错,你会看到好几户人家将洗衣机搬到门口,接上电源和水管,轰鸣声中,洗衣机发疯似颤抖起来。洗衣服的黄家阿姨和刘家爷叔并不觉得这个方法笨拙而麻烦,因为比之过去已经好很多了。黄家阿姨当年嫁到六合里的辰光,衣服、床单都是泡在一只洗脚盆里,若是小件头的衣服,便在搓衣板上擦擦擦,大件头的床单,就要在水斗上面搁一块木板,在床单上涂上固本肥皂,拿一只尼龙丝板刷,刷刷刷,腰也快断了。更气人的是,到时候婆婆拿起晒干的衣服对着阳光一照:喏,这里还没洗干净啊!

再往里走,12号里的刘家请来两个木匠,要做一套家具,“阿四头要结婚了,家具买不着,只好自己做,你讲捷克式好吗?”“好的,现在最最流行的。”“颜色呢?”“咸菜色蛮好的。”“好是好,就不晓得油漆师傅调得出这种颜色吗?对了,买泡力水你有路道吗?”

有风吹来,吹散刨花一地。“小妹,快点拿扫帚去扫拢来啊,生煤炉最引火了。”

再走几步,磨剪刀师傅坐在长凳一头,右脚一踩,砂轮飞转起来,火星四溅,赏心悦目。总有几个小屁孩在围观,又怕自己被溅到。“你看看,你看看,鋼火都给你磨掉了!”戚家好婆从后门出来叫嚷。磨刀师傅回了一句:“不碍事的,你这把王大隆的货色,钢火好着呢。”

到我家了,两扇大门油漆斑斑驳驳,房管所已经好多年没来大修了。门板上钉着好几只信箱,最大一只是我家的,老爸订了《半月谈》和《新民晚报》,我订了《上海文学》和《收获》。打开信箱,除了报纸,还有一个牛皮纸封,又是《萌芽》的退稿!这个时候韩寒在哪里?还在穿开裆裤拖鼻涕呢!

天井里叽叽呱呱像打翻了田鸡篓,小学生七八个,搁起一块洗衣板在开小组,默生词、做算术题、背英文单词:Longlive、great、people、world…“前客堂宁波阿娘的小孙囡敏敏做小组长像模像样:“谢建伟侬做啥!又在偷看是吗?”

天井四角方方,是石库门房子的公共空间,进入居室前的过渡,这里透气,响亮。过去石库门房子只住一户人家时,可以在此置一口浅缸,养金鱼、种荷花。后来住房紧张,房管所也会在此搭只顶棚,算正儿八经的住房,按月收房租。住户平时一般不将大门关死,为了通风只装一扇腰门,路人不能-览无遗,多少保留了一点隐私。但是,这幢楼里所有的居民就要从后面的灶披间进出了。

天井后面就是客堂,这里是一幢房子里最正气的一间。朝南,落地大门四扇,打开后相当威风。有的地方还是马赛克铺地,色砖镶拼,六角、八角、回字纹。后来在朝外落地窗的位置砌了墙头,装了门窗,据说为了安全。

天井一侧是厢房。并不是每幢石库门房子都有厢房的。比如说兴业路上中共一大会址,四幢石库门房子联排,看上去不错,但没有厢房,只有前后客堂。

厢房在天井南边,称东厢房,厢房在西边就是西厢房了,《西厢记》谁都知道,原来石库门也承袭了吉制啊!

厢房一长溜,与客堂以直角相对,前半截是前厢房,对着天井有宽大的窗子,光线不错。过去二房东会对承租人说:这里是整幢房子风水最好的,租金当然要高一点。后厢房的窗子朝北,光线就暗了,如果是水泥地板,一到冬天就冷得够呛。如果在前后厢房中间再隔出一间——这也是常有的格局——因为没有地方可开窗子,那简直是暗无天日了。

从客堂旁边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甬道深入,慢慢走啊,就看到了直上二楼的楼梯。且慢,楼梯旁边就是后厢房的门。很暗是吗?眼睛还不能立即适应这里的光线,摸到开关,电灯亮了,墙上有一排小火表。哦,墙角上方还悬挂着一个佛龛,杨家的祖宗牌位就供在这里。

往后看一眼,这里有天光从晒台柔柔地洒下。水槽安装在此,地皮终日水淋淋的,自来水笼头装了好几只,一家一只,有的时候还会套一个马口铁罐头,侧面开口处插一条铁条,上锁!大家在这里洗菜淘米,淘气的小屁孩在这里撒尿。然后进入灶披间。

灶披间直通后门,八九个平方米的样子,四面墙壁墨擦乌黑,油渍像是要淌下来,天花板上拉着横七竖八的电线,上面织满蛛网,靠墙摆了四五只煤球炉,炉子上方还挂着摇摇欲坠的柜子,里面除了油盐酱醋还有深居简出的蟑螂,在巴掌宽的空隙里还要塞进一张小桌子,切菜剁肉包馄饨。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近,就会产生不安,发展到后来就会构成威胁,擦枪走火不可避免。油锅升腾之时,为争夺地盘而引发的战争不宣而起。你今天占我一寸,我明天夺回半尺,你掼我的钢精锅,我踢你的煤球炉,最后大打出手,儿子女婿一起上阵。关键时刻娘舅挺身而出。娘舅者,居委会阿姨也。中国最低层的芝麻绿豆官对辖区内的人员知根知底,善于做群众工作,一语点中对方死穴。来了,她们咋咋呼呼地来了,拿了竹尺和粉笔来丈量地皮,划分边界,计算精确到厘米。还有什么意见吗?没有,那就这样办吧。于是,风停雨歇,云开日出。如果娘舅主持公道的话,一般能换来三五年的和平,双方也会舔干伤口相互拥抱。

上海人的灶披间还是一个信息源,多少小道消息从这里散播。12号亭子间里的阿跷打了他后爸的一记耳光,他的后爸送进医院就一脚去了。14号前客堂的阿玲在厂门口捡到一个弃婴,嘴巴有豁口,送到医院人家不收,只好抱转来自己抚养。23号前厢房的好婆在弄堂口捡到一只军用背包,里面有一叠钞票,拿到银行一验,是假的……还有国际新闻:尼克松总统访问上海,在国际饭店吃了一盆绿豆芽塞肉丝。海尔塞拉西皇帝来到上海,那条大狼狗价值十万元…“

当然,温馨的一幕时时也在灶披金上演,李家阿嫂包荠菜肉馄饨,送大家一碗。张家姆妈摊了韭菜饼,大家尝尝。张老伯伯孤老头一个,躺在床上两天没吃东西了,大家也会熬了粥喂他吃。刘家的饭焦了!快点相帮端端开。上海人,都是一根藤上结的瓜,藤烂掉,瓜也瘪掉。也当然,不妨碍大家暗里将对方的家底打量,过年吃点什么?或者女儿回娘家烧哪几只菜?

退出灶披间,重新回到楼梯下,就是前客堂的后半截,也叫后客堂,只有三四个平方。这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被阳光遗忘的角落。住在这里,租金应该最便宜吧。这个……我不清楚,不过我妈告诉我,这里住的那位肖老太,可是二房东噢。二房东?住这里?想不通是吗?二房东把最敞亮、最正气、朝南的房子租给客户,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她宁可天天蜷缩在阴暗潮湿的后客堂,数钱!

资本的力量啊,让人脑洞大开!

走到底楼与二楼之间,请注意楼梯旁有一扇小小移门,拉开,这是一间夹层。天哪,夹层只有一米多高,身子也站不直,能住人?能住的,这里住着一户三口,户主姓陈,两夫妻加一个小女孩,早出晚归,见了邻居客客气气的。关了门,别有洞天。贺友直画石库门风情,就有一幅画专门描写夹层的,一个男人挑了一担煤球颤颤巍巍地走上楼梯,女人在家里炒菜,作孽啊!

老宁波对上海石库门生活顶顶熟悉,只有他画得出来。

二楼到了,二楼前客堂与楼下的前客堂对应,一样大小,更加敞亮、八面来风。一侧也有前厢房、后厢房,有的还是通厢房,从南到北一溜,赛过打保龄球,那就比较海威了。这样的人家,三代同堂,也许有整堂的红木家具,揩拭得光可鉴人,乖乖,还有落地座钟、电风扇,看来当家男人在旧上海有点实力的。后厢房的住户,若是子女多,日子就过得紧绷了。

仔細考察,当年的营造商惯于做表面文章,在前厢房,前客堂的处理上比较舍得用料,这是上海人的面子,造到后厢房,后客堂、亭子间,墙头就砌得七高八低,地板铺得七翘八裂,窗子本来朝北,也不讲究了,能通风透气就行啦。不过在上点档次的弄堂里,会出现两厢两天井的石库门房子,那么亭子间也成了双亭子间,这样的房子在建造时不敢造次,一般都砌双两砖厚的墙。

亭子间,在上海的话语中是有点暧昧的,亭子间就在灶披间的上方,狭小、低矮,朝北开窗。居住在亭子间里的女人被邻居呼作“亭子间嫂嫂”,30年代的穷作家租住于此,被称作“亭子间作家”,萧军萧红飘在上海的日子,想必也在亭子间里相濡以沫。亭子间是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在物理意义上有点离岛的属性,也最容易爆出爱情的火花。

亭子间头上,就是空间面积相当的晒台。阳光灿烂,风雨兼程,是整幢房子居民晾晒衣物的场所。小时候我在上面用破脸盆、破砂锅种鸡冠花、凤仙花,还放过风筝。风清云淡的时候干脆从晒台翻到屋顶上,看风筝越飞越高,我的青春小鸟也越飞越高了。后来在晒台上学拉小提琴,杀鸡杀狗的声音吵得刚刚做出夜班的小刘爷叔睡不好,他上楼来作揖相求:“小六子,侬能不能稍许拉得轻一点啊?”

后来,肖家的儿子、女儿从黑龙江、安徽回城了,眼睛一眨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江南造船厂当工程师的肖家伯伯跟房管所所长熟稔,请一班徒弟来帮忙,工字钢、三角铁、松木阁栅等等像老鼠搬家似地搬进来,在天花板上加了一个三层阁,叉开了一只老虎天窗,一间像像样样的婚房就这样“生”出来了。邻居意见纷纷,但人家房管所里有人,居委会也对知青有所照顾,你能拿他怎么样?肖家姆妈带着新媳妇出面拜访左邻右舍,爷叔阿姨一叫,喜糖一散,大家复归一团和气。

其实呢,我爬过屋顶,站在屋顶望北京,心里就明白多了,弄堂里的老虎天窗本来就不少,到了知青纷纷回城后,更像雨后春笋一只只冒出来,挡也挡不住。人家要结婚生子,单位里房子紧张,头发花白的老职工还在排队,轮到你不知猴年马月呢。

搭阁楼是上海人的一大发明,上海滩阁楼之多,简直可以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海弄堂的老虎天窗也是各有千秋,蔚成大观。当年赵丹在电影《聂耳》里爬出老虎天窗拉小提琴的一幕,真把一班中学生迷死了。我小时候也幻想我们家终于搭成了一只老虎天窗,这是我的小小世界。然而现实是骨感的,直到逃出这条憋屈的弄堂,我一直在没有天窗的阁楼里打转,那里直不起身子,但可以放一张小桌子,我在阁楼上读书,高考复习时每天奋斗到半夜三更,然后将身子放倒在被褥上,继续做我的美梦了。

弄堂生活是热哄哄的,灰扑扑的,潮叽叽的,湿答答的,闲语碎语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弄堂里的人一个个老了,日子过得飞快。等到肖家伯伯最后一个女儿嫁出去时,六合里已经面目全非。主要是违章搭建越来越猖獗,再加上房管部门职能改变,靠居委里的阿姨妈妈根本管不过来。你在天井里搭一间厨房,我在晒台上搭一只鸽棚,你在层顶加建一只阁楼,我在后门抢占一块地皮卖葱油饼。走进弄堂,简直像进入迷宫。而沿街门面房子早就破墙开店了,小文具、小零食、外贸服装、礼品回收、香烟老酒、五金电器、烫头发、拔牙齿、按摩足浴、福利彩票……五花八门样样有,风景这边独好。肖家伯伯掌上明珠出阁那天,花团锦簇的加长版林肯只能停在弄堂口,新郎倌带着一行男傧相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但你不能叫新娘子自己走出去啊!情急之下,新娘子的舅舅抱起身披婚纱的新娘,从化粪池、垃圾桶、皮鞋摊、油氽排骨年糕的油锅、洗衣裳的大脚盆旁边一路杀出重围,左邻右舍的群众纷纷迎上来拍手叫好,说几句吉利话,讨一份喜糖。哇!新娘子的一只高跟皮鞋落脱了,落在了一堆烂菜叶上。

爆竹声声,鲜花朵朵,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祝弄堂里的每个人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贺友直、张乐平都画过石库门房子,后来金宇澄在《繁花》里也画过,都想画清爽,都有局限,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真正要了解石库门房子的复杂结构,只有自己走进去,边摸边看。

本大叔在此提醒一声:小心从很陡的楼梯上滚下来!

猜你喜欢

厢房石库门弄堂
“弄堂”一词的由来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绝 句
下午愈加忧郁(二首)
弄堂里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寿星(外一首)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