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

2016-06-08王萌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生干部培养途径高校

王萌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特殊性,阐述了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针对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要保证学生干部质量,完善科学选拔体系;道术结合,优化全面培养体系;定期考核考评,强化约束监督机制;进行多渠道沟通,构建通畅的交流机制。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培养途径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特殊性

1、思维感性活跃,缺乏正确的思想主导

首先,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多具有一定的艺术天赋,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表现欲强。加之专业特征使其接触更多的文艺作品,性格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更易将艺术作品带入生活。有时思想片面、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其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接收新鲜事物快,时尚敏锐度高,热衷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先锋文化,但对国家时政关注度不够,甚至是排斥。个体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滋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使得学生干部队伍缺乏过硬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

2、重专业轻文化,学习与工作协调不当

一方面,艺术类学生干部高考录取采取文化课和专业课比例量化排名,他们文化课分数普遍较低。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对其他的文化公共课学习兴趣不足,结果使其文化课如英语、政治等公共课成绩不高。导致“重技轻文”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知识结构失衡。另外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时常不能协调学习与工作关系问题。或者热衷于学生活动,往往只成为“校园活动家”,忽略了专业学习;或者十分重视专业学习,只要身份,不负责任,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3、自我意识突出,团队协作性不高

由于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发展,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注重自我表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结果导致集体观念淡薄,集体活动参与度低,凝聚力不强。一些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善于听取意见,与他人沟通不畅,导致学生干部队伍涣散,严重影响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4、个性敏感脆弱,耐挫折能力较差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个人意识强烈,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和学习压力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特别是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内心较为敏感,容易产生悲观甚至极端情绪。一些学生干部面对现实和理想的落差,有时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加之自尊心强不愿与人倾诉。个体的心理承受力弱且无宣泄途径,导致一系列消极悲观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加强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1、实现全面育人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在贯彻教育方针中,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增强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担任学生干部,作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生动课堂。如集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的养成。因此打造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2、受教育者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自身的成长成才必须经过自我教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关键。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针对艺术类教育“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发挥学生干部组织和协调能力开展一系列活动,要以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的文化素养、较高的能力素质、健康的身心条件赢得大家信任,奠定工作基础。利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艺术专业学生干部素质的全面提升。

3、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依托

首先,学生干部是思想引领的先进代表。学生干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管理人才。他们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表率,及时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做好传达者和实施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其次,他们是学生工作的左膀右臂。艺术类专业学生容易出现集体观念淡薄、纪律性差、自由散漫等现象,这种群体特征决定了在日常管理中遇到诸多困难。而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积极分子,以他们为抓手,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使得学生工作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也充分实现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针。优秀的学生干部能将更多“小团体”学生团结成“大家庭”,形成艺术生独特的团队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学生工作,成为共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

三、当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欠缺公平竞争,选拔制度亟待改进

干部选拔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大部分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并不完善。多数艺术专业在干部的选拔培养中还停留在“任命制”或“选举制”。任命多以辅导员任命或投票选拔为主,主观性较强,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和保障性。选举方式则对竞选的学生不能结合学生干部岗位设置与应有能力的匹配度考核,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考察。单纯的“任命制”的主观片面性与“选举制”的“集体无意识”现象无法规避。从前期宣传到竞选和后续试用等环节多流于形式。这样就将部分有潜力的学生拒之门外,没能将更好的学生干部吸引到学生队伍中来。

2、重使用轻教育,培养体系不够科学

学生干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其中部分辅导员在使用学生干部时,只经过竞选确定人选,便安排学生干部处理各项事务性工作甚至私人琐事,对学生后续的业务指导和工作方法培训不到位。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文化基础薄弱,往往会造成工作业务不精、工作盲目的现象。同时,部分高校现有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内容不切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没有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无法入门而又频出差错,最终产生消极情绪,造成人员流失。

3、主观定性考核,奖惩机制有待健全

艺术专业的学生自主性强,反感规则约束。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表现考核标准仍然以主观定性考核为标准,一般以辅导员老师个人好恶为主要依据。缺乏专门针对艺术类学生干部的奖惩模式,形成了艺术类学生干部缺乏制度监督和约束的局面。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学生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造成部分学生在任职后不久便辞职,流动性强,难以组建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干部队伍。

4、“放任式”管理,沟通引导机制未能理顺

大部分辅导员在任命班干部后,基本采取“放任式”管理模式,大多数工作由班干部全权负责,造成不少学生干部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干部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在工作中不积极承担上情下情的传达和落实,辅导员对学生干部中出现的问题沟通不畅,指导不够及时,没有倾听普通学生心声,只听取学生干部的一面之词,造成老师与普通学生的距离感。

四、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

1、保证学生干部质量,完善科学选拔体系

2015年11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稿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做好学生骨干的遴选、培养和激励工作”。艺术类学生干部的选拔一定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将选拔标准更加细化,建立健全选拔体系。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多才多艺,实践能力强的优势,不应以单方面的学习成绩为选拔标准,而是要全方面考察其综合素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从思想品格、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奉献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达到选拔工作的精英化与群众性相结合。建立公开招募、公开要求、严格过程、综合测评、公示、试用后正式任命等基本程序,在选拔的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道术结合,优化全面培养体系

在选拔之后,要优化后续培养教育体系。针对艺术生政治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差、学习实践分配不当等问题,开展政治理论、管理技巧和生涯规划等方面教育。一方面,利用传统形式教育。组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党团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传统教育方式,在直接灌输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朋辈教育”,组织新老学生干部经验交流,让学生干部能够快速熟悉环境,掌握工作方法及技巧。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创新教育模式。以专业为依托创新性地开展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例如播音专业开展的“主持人大赛”、“礼仪文化节”等、编导专业“微电影大赛”、“社会采访调研”等、表演专业开展“公益文艺表演”等活动。构建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全面促进学生干部成长成才。

3、定期考核考评,强化约束监督机制

要树立学生干部持久良好的工作作风,则需要定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绩效予以考评。这既是学生干部工作的要求和规范,也是对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的尺度。纵向评价方面,可以利用每次活动总结、每周工作例会、年度工作汇报的形式,以“时间轴”为约束方式,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日常跟踪考察。横向测评方面,通过个人总结、老师评价、民主测评多方面考评,帮助学生干部梳理工作得失,扬长避短。对消极怠工、滥竽充数的学生干部要及时整顿;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干部,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工作热情,以保证队伍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4、重视多渠道沟通,构建通畅的交流机制

艺术专业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不服管理现象频发,这给学生干部在管理中带来很大困难。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会因此而挫伤工作积极性。对此应当利用当面谈心和网络新媒体等多渠道,在师生之间建立沟通机制。老师关心和指点学生干部成长,学生干部遇到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要做到密切联系同学,要做同学之“友”,不做同学之“官”;学生干部之间加强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守望相助。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建立多渠道立体沟通模式。最终能够真正实现学生干部为同学服务,为老师分忧,助自己成长的“三赢”结果。

五、结语

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干部自身专业和思维的特殊性,在教育管理中需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新形势下艺术专业学生干部特点和现状,应当时刻以问题为导向,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更新和完善教育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建设一支德才兼备、敢于创新、综合实力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真正将学生干部打造成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的生动课堂,最终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7049/201511/t20151116_219213.html.

[2] 庞忠云,徐公社.教育教学改革论文集[M].群众出版社,2007.83.

[3] 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02).

[4] 杜萍萍.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2).

【作者简介】

王 萌(1989.1-)女,陕西兴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干部培养途径高校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