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批”18位博士和他们开拓的江湖

2016-06-03唐瑾

看历史 2016年5期
关键词:博导使命感理工科

唐瑾

漫步在大学校园,碰到一位年龄稍长者,他可能是一位教师,如果问及他的学历,多半是博士。如今很多高校,在录用老师的时候,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是博士。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些附加条件:是不是海归?本科是不是985院校?

这多少说明,“博士”这一头衔,已经相当普遍,吸引力也因此下降了。但是,在中国,曾经几十年都没有培养一个博士。上世纪50年代,识字率极低,国家最初的教育,还是以扫盲为主,在此基础上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实用人才,已经稍显奢侈。而到了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育陷入瘫痪,“做学问”成为有风险的事,那些曾是“博士”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学历藏起。

因此,直到1983年5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培养的首批博士才得以诞生。在此之前,我国自1981年1月1日正式实行学位制度,这是影响深远的制度变革。学位制度,是恢复高考后的一个逻辑必然,给那些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升的空间,也为国家培养顶尖的人才。第一批博士只有18个人,还没有如今一个重点大学的一个博士点一年毕业的人数多,但这18个人因此而进入史册,他们不仅仅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佼佼者,后来也大都成为博导,进一步培养博士生。

有意思的是,第一批18位博士,全都是理工科博士,第一批文科博士,要到第二年才能出现,这既是当时的师资力量的局限决定的,也和当时国家更看重理工科有关。我在北京读书时,有一位王富仁老师,他是第一批文科博士之一。到2002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已有18年,他自己早已成为了博导,甚至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也成了博导。但是,这位王老师仍然在认真做研究,在他身上,有“第一批博士”所特有的使命感,对他们来说,博士不仅仅是一个学位而已,还有报效国家的使命感。

相比于今天,80年代的博士无疑是最可敬的,在那个时代,读到博士,就一定会教书、任教,继续培养人才。一直到90年代初,都还有“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样的说法,显示出科研人员的清苦。那是一个知识至上的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但是经济利益还没有惠及到知识分子自身。

进入21世纪,博士变得值钱起来。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让一些高校有实力追逐更出色的人才,一些名教授跳槽到外校,新单位往往会给予很优厚的物质奖励。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让很多博士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产权,可以直接获得丰厚回报,甚至可以在上市公司转化为股份。

在博士满天飞的时代,我们怀念,也必须感谢最初的那18位好汉,那些开拓者。

猜你喜欢

博导使命感理工科
中小学教师感知使命感对践行使命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福”字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
美国青年华人热议十九大:激发强烈使命感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工作使命感:一个正在复苏的研究课题*
工匠精神之责任感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