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及其原因*

2016-06-03张晓萍蒋培红

甘肃科技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生

张晓萍,蒋培红,张 聪

(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中德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及其原因*

张晓萍,蒋培红,张聪

(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中德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对于德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影响其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英语水平需要满足社会实际工作要求。本论述以浙江科技学院德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德语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展开调研和分析,并从个人自主、教师教学和学校培养模式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德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状况;

DOI 10.3969/j.issn.1672-6375.2016.05.007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市场迫切需要更多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德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也是影响其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德语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一些大中城市的企业与单位从事翻译、外事、秘书、国际贸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会不可避免的运用到英语。但据不少德语专业学生反映,其进入大学后的英语水平不如入学前,难以满足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针对德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进行了数据收集和问卷调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提高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1 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研究的主体对象为浙江科技学院2010级至2012级德语专业学生。为从侧面体现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另从与每届德语专业高考英语平均分相近的三个专业中抽取与德语班级人数最为接近的班级作为对比对象。2010级选取了服装设计与工程102班(29人),国际经济与贸易103班(32人),汉语言文学102班(32人)。2011级选取了汉语言文学112班(29人),市场营销112班(28人),财务管理112班(32人)。2012级选取了汉语言文学122班(40人),经济学(金融方向)122班(30人),服装设计与工程122班(30人)。

1.2方法与过程

首先对德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和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的数据进行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德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通过率进行统计与对比,考察德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差距;第二部分将德语专业学生的高考、英语四六级平均分成绩进行统计与对比,调查德语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距变化情况。其中英语高考成绩采用大学入学时的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由全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委员会统一组织阅卷评分,并采用德语专业学生的第一次考试成绩,排除0分卷(排除缺考,错填信息等0分情况)[1]。调查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学校的系统存档,可保证其准确性和真实性。

其次,对德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德语专业学生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认识以及对英语课程设置的看法,并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德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薄弱项目。问卷回收率达到100%。

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1现状分析

对德语专业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德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差值对比表

通过表1对德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差值的对比,可以看出大部分数值为正值;2012级德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达到了100%,与经济学(金融方向)122班持平,高于汉语言文学122班和服装设计与工程122班。另外,通过分析大学英语六级成绩可得出,2011级德语专业学生的六级通过率占据第二位,与第一位财务管理112班仅存在较小的差距,远高于三、四位的汉语言文学112班和市场营销112班。2012级德语专业学生的六级通过率更是稳居第一。这都表明,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优势。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后期阶段,仍不弱于人。

表2 德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相关考试平均分差值对比表

表2是对德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的英语四六级平均分差值的对比。从中可看出,除服装设计与工程102班、汉语言文学112班和汉语言文学122班以外,德语专业学生与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平均分差值自高考英语至六级英语逐渐缩小。这正说明,两者英语水平差距减小。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原有的优势正在减弱,其水平有明显下降趋势。

2.2原因分析

表1显示德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有较大优势,再结合表2的“高考英语”一列,可看出,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起点高、优势明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2.2.1生源因素

根据浙江科技学院针对德语专业新生的招生办法,只有高考英语成绩大于等于110分的学生才可报考浙江科技学院的德语专业。这一限制条件使得历届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均能保持较大优势。

2.2.2正迁移

德语和英语都是字母文字,且同属于印欧语系,其语法、语音、语汇、语义等都存在相似性,所以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德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更贴近大学英语的学习,这便是语言的正迁移作用[2]。由于正迁移作用在学习的初期阶段表现较为明显,德语专业学生可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前期保持优势。

2.2.3性别因素

在德语班级中,女性数量远多于男性,而女性在语言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与优势,也能以较为积极的态度去使用各种学习策略以加强他们的学习效果[3]。所以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的后期,德语专业学生仍保有后劲。

虽然德语专业学生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时,英语水平具有优势。但是,这并不表明其本身英语水平也在上升。表2显示德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在大学阶段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负迁移。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正如对表1的分析,德语学习对大学英语的前期学习有正迁移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些负面影响,这便是负迁移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式抑制作用,其表现在学习的后期尤为明显[4]。而德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例如:由于英德两种语言的相似性,使其发音容易混淆,随着德语专业学生对德语的进一步学习,其发音习惯更偏向德语。故在学习英语时,多会使用德语发音。由此,也易对英语的拼写造成干扰。

(2)自主学习能力。著名外语教学专家M.韦斯特说:“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想要学好英语,不仅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强大的自我约束及自我认知能力。由于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对德语与德国文化有强烈兴趣,未来规划多为赴德留学或进入有德国背景的行业与岗位[5]。所以对于英语,他们并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仅仅只是片面地想要达到应试的目的,顺利通过四六级和其他各类考试,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

与此同时,德语专业学生明显缺乏对英语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英语时,态度敷衍,较为被动。例如:浙江科技学院自2008年便已引进了英语自主学习系统。这是一种自主的网络学习系统,主要针对全校学生的听力与口语练习。但德语专业学生并未善用此系统,答题前从网上搜取练习答案,答题时再直接粘贴,既浪费时间精力,又未取得实际成效。

(3)教学模式。比彻姆说:“课程是书面文件,可包含许多成分,但它基本上是学生注册入学于某所学校期间受教育的计划。”从中可看出,课程设置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计划,而计划的合理性是达到目的的基础。反观德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相关课程设置,虽客观保障了足够的课时,但就“质”而言仍有不足。英语课程设置不注重实际,未与德语专业相结合,难以实际利用。当然,除却合理性外,计划的执行度是能否达到目的的关键。首先,计划的执行者——学生,仍以应试方法应付各类考试,忽视实际运用问题,导致学而无用,如此恶性循环,使之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从而放弃英语学习。另外,计划的监督者——教师,在其教授非专业课的学生时,课业要求降低,上课模式过于随意轻松,考试设置也偏简单。种种细节会影射给学生,使之留下英语并不重要的印象,使得德语专业学生大多忽视英语学习。由此看来,由于学习计划的合理性和执行度均不如人意,导致德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不升反降。

3 对策方法

3.1个人层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浙江科技学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德语专业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网络学习系统方面,建议软件开发者突破技术层面的限制,建立一个丰富庞大的题库,随机抽取题目;完善评分系统,形成良好的人机关系,提高学生使用自主学习系统的积极性;灵活安排英语的学习时间、地点,不要只局限于语言实验室。其次,优秀学生应发挥榜样作用。各二级学院在开学初组织开展对应专业的优秀学生学习座谈会,让他们介绍自己日常学习或实践规划。让相关专业新生从入学时就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合理的规划,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2教师层面:语言教学

英语和德语之间的正负迁移作用,如果处理得好,两者互相借鉴,相辅相成,那么教与学都会事半功倍[6]。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英、德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相似性进行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我们对句法、文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切忌因为英、德之间的负迁移作用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消极的心态,要正视和利用差异,使学生集中精力记住德语与英语不同的地方,突击薄弱环节,强化训练。这个时候,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德语外籍教师的价值,采用英德双语的教学模式,这也有利于学生两种语言的切换使用和理解。

此外,目前英语老师在教授德语专业《大学英语》的课程时,侧重在词汇,句法的理解上。笔者认为,对于德语专业学生而言,已不应局限于词句这种浅层面的东西上,更应该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思想,通过一些辩论、研讨、报告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英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也许这才是能

在日后职场生活中发挥价值的地方。

3.3学校层面

构建具有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的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层面应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学科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标志的具有浙江科技学院特色的德语人才培养模式[7]。恰逢本校结构重组,德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合并为一个学院,我们应逐渐改变德语专业培养同质单一的研究型、学术型德语人才的传统培养模式,根据德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走向与学习需求,制定出多个专业方向和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如:英德互译等。

同时,学校也可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安排德语专业学生在假期开展职业培训或职业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对口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自己的差距。也在工作中更好地认清德语与英语的关系,使得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入行上岗能力和转岗升级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春颖,杜春慧.双语教学效果和学生英语水平关系探讨[J].教师观点,2013(5):128-129.

[2]王玉华.运用学习迁移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55-56.

[3]周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04(12):111-112,71.

[4]李继烈,刘冰,陈芙.浅析英语对德语学习的正负迁移作用[J].科教文化,2011(15):149-150.

[5][7]王丹若.学习动机与毕业去向对德语本科课程学习的影响——以上海理工大学德语专业本科生为例[J].高教探索,2013(11):86-89.

[6]徐虹.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76-77.

通信作者:蒋培红(1966-),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语语言学,教学法与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张晓萍(1993-),女,汉族,浙江嘉兴人,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5R415006。

收稿日期:2016- 4- 5

中图分类号:H33;H3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