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构建路径

2016-06-03陈丽梅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构建青少年

陈丽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构建路径

陈丽梅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硬件保障不足、组织建设薄弱、资金投入短缺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以青少年体育需求为目标导向,主要依托政府、学校、家庭、社区整合体育资源,打造青少年体育服务环境。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青少年;构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清末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其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大幅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尤其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固然众多,除了遗传、锻炼、生活习惯等主观因素外,国家、社会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司”,用以指导、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并制定了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工作目标就是初步建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研究建设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国家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和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可见一斑。2015年作为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成果勘验之年,回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必将对“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有所启示。

1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1.1概念及构成要素

公共服务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政府使用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满足全社会公众或某一类社会群体共同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社会生产过程,具有公众性、公益性和公用性特点[1]。”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则可以理解为: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为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所提供的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体育设施、体育指导、政策保障等系列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范畴,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公益性、公用性和均等化原则。从其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组织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质健康测试服务等方面。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化主体,根据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体育公共服务,以及为实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所形成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2]。”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主要由硬件保障体系、竞赛活动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体质监测评价体系等子系统构成。满足青少年体育需求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基本结构。各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确保整个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使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得到切实的保障。

1.2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2015年是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青少年体育在发展中以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为重点,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青少年体育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宣传渠道拓展、难点问题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初步建成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区域、政策等各种原因,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在总量上仍然供给不足,专门针对青少年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是落后,国家体育总局一直通过“雪炭工程”、“景观工程”等对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少年体育保障设施加大投入。然而,由于地域、经济等现实问题,致使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财政投入、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并不均衡。青少年公共体育场地硬件保障方面、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方面、体育专项经费投入方面,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体育行政部门加大投入、强化制度保障。

1.2.1硬件保障不足。截至2014年统计数据,全国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m2,建筑面积2.59亿m2,场地面积19.92亿m2。以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61亿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与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加84.45万个,用地面积增加17.32亿m2,建筑面积增加1.84亿m2,场地面积增加6.62亿m2;人均场地面积增加0.43m2, 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5.87个[3]。这些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都对青少年优惠或免费开放,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喜人成绩。

当然,在看到全国体育公共服务硬件保障利好形势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存在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尚未成型,青少年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供应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查发现,“2014年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的比例为55.4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为52.19%;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的比例为69.53%,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为68.00%[4]。”

从场地设施的分布单位看,在全国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管理的场地面积占53.01%,其他军队、社区、公园等所占比例相对偏低。学校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完善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阵地。学校、社区、家庭是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要环境,除学校之外,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环境也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频率与质量,因此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环境是“十三五”规划需要重点建设方面。

1.2.2组织建设薄弱。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发展创新、深化体制改革、营造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以此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是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

为了确保青少年体育良好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于2010年5月成立了用于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发展、指导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专门性组织——青少年体育司,“十二五”规划期间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2015年,除全国阳光体育大会外,体育传统校联赛、俱乐部比赛、科学健身校园行、户外营地夏令营等赛事活动,全部交给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实施。

截至2015年底,命名和资助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0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 033所,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64个。我国在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期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相比仍存在差距。例如美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的发展就比较完善,除了基本常态的学校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之外,健全的社区体育组织则是一大亮点。这些基于社区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团体组织类型不尽相同,有公共的非营利性的,也有社会资金支持的俱乐部、传统的教会组织等组织形式。

社区体育组织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组织建设方面的一个短板,这一点是值得我们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组织借鉴的。当前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存在社会组织支持来源单一、社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诸如社区非营利性的体育组织发展更是滞后。

1.3经费投入短缺

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于青少年体育经费的投入使用也有相关的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在分配学校教育经费时,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从而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并且要求国家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支持。尽管从立法的层面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使用进行了明文规定,但是青少年体育经费的资源占比十分有限,从国家财政性的体育投入来看,学校体育还是难以获得合理的体育事业专项投入。官方统计资料中往往只能看到“从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解决”等模糊规定,而没有硬性规定占比多少。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突破2万亿,占GDP的4%,但这也低于7%的世界平均水平,体育专项财政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青少年体育服务质量。

针对这样的问题,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提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和服务购买的方式,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的体育专项资金投入,但与美国相比较,企业赞助、社会资金支持保证了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而我国除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外,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度明显不够。

因此,建立专项资助项目,进入社会资金,制定合理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案,重点资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设立“阳光体育运动”器材支持项目是确保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的环境条件。在这方面,国家体育总局依靠中央财政提供的体育彩票公益金,铺设健身路径、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成功先例尤其值得借鉴。

2“十三五”期间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考

2.1青少年体育需求

需求是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直接驱动力,也是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导向。青少年的体育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保障体育运动开展的场馆设施、体育器材等硬件需求外,还有体育赛事、健身指导、训练方法、体质监测等一系列的体育服务需求,进一步而言,又需要一些必要的保障性体育政策法规、体育舆论氛围等条件。同时,青少年群体的体育需求也是复杂多变的,容易受到外在体育环境和内在自身条件的影响而变化。因此,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从青少年自身体质健康条件出发,通过营造便利的外在体育运动环境,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满足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

2.2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本质是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务,通过提供体育服务为绩效目标构建起来的供给系统。其目标就是构建一个能够满足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中有明确的目标: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及各种非营利性场地设施为硬件保障,以学校、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服务机构为组织形式,以体育教师、家长、体育社会指导员为技术指导,以健身、竞赛、体质监测、健康咨询为服务内容的服务均等、受益面广、体系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依据这一目标,青少年体育“十三五”期间则是持续提升和深层建设的关键阶段。

2.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层面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服务环境、服务对象三大结构要素。组织机构是以国家政府为主导的学校、社区和为青少年提供体育资源服务的各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团体等。服务对象则是青少年特殊群体。服务环境包括软硬两种形式。完善的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等组织机构向服务对象提供硬性服务和软性服务(图1)。根据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场域,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依托政府保障、学校平台、社会组织、家庭社区四个层面。

2.3.1政府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在整个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责任重大,要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加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首先是对资源的合理匹配。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差,经济不独立,尚属于弱势群体和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政府部门充分行使公权力,对公共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分类,确保公共体育资源的均等化。其次,在法律政策的宏观层面,指导监督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角色定位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监督者,但宗旨都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在建设保障格局时,应当由政府牵头,包括教育、体育、卫生、人保、财政等部门联动,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度[5]。”

图1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组织结构图

2.3.2学校平台。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总结中,提到教育部门与青少司通力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场馆逐步对公众开放,并将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作为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作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立足学校层面的服务体系建设,则更应该注重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组织、运动训练指导等各个方面,努力实现体育公共场馆的免费或优惠开放,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外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除了硬件设施的良好保障,也离不开体育教师、体育指导等软实力的提升。同时,对于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的舆论宣传也非常重要,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程度,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参与氛围。

2.3.3家庭社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功能逐步健全,社会体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人群来看,多数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基本没有融入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因此,社区层面应重点通过发展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促进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方便的场(馆)地设施支持。

此外,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构建体育服务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参与的硬件保障和软件服务,家庭成员对于青少年的支持则是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家长必须强化孩子对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责任意识,并建立“家庭——学校”体育沟通渠道,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亲子运动会”、户外郊游等衔接学校与家庭两大青少年重要活动场域。

2.3.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最初是指一定社会网络通过物质或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总和。当前对社会支持的使用都已超越了原有的解释,将其扩张为一种为弱势群体提供精神或物质资源,帮助摆脱生存发展困境的社会行为的总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可以视为一种社会支持,一种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育参与的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青少年提供社会支持的过程。

社会支持的理论首先基于弱势群体需要的假设,也就是从需求出发提供资源援助。而青少年尚属于弱势群体,对于健身、健康、参与运动的需求则是社会支持的焦点。社会支持按照提供支持的主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由政府和正式组织(非政府组织)主导的正式支持。第二,以社区为主导的“准正式支持”。第三,由个人网络提供的社会支持。第四,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士和组织提供的专业技术性支持。这四类支持互有交叉,但在更多层面相互补充。例如政府、学校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各种无偿的公共的体育资源、体育设施、健身指导等,既有正式支持的成分也有专业技术性的支持,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等基于血缘或地缘关系组成的虚拟社会组织则属于个人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体育参与的社会支持网,就是将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社会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3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面对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硬件保障不足、组织建设薄弱、经费投入短缺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以青少年体育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团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依托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整合体育资源,打造良好体育服务环境,满足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映川,万鹏飞.创新公共服务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2]童建红,等.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完善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2.

[3]张莉.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3).

[4]林宇.公共体育服务视域下公共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56.

[5]平杰.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84.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Physical Exercises for Youth

CHEN Li-mei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a,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ading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youth to do physical exercise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several lacks in the system, such as support of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capital in public service system, especially about the investment fu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youth training public system should be object-oriented,and need the co-work of government,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Key words:public service of physical exercise; youth; establishment

中图分类号:G812.45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丽梅(1979-),女,浙江温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533490)

文章编号:1004-3624(2016)03-0028-04

猜你喜欢

构建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