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国检察文献资源综述

2016-05-30韩啸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2016年1期

韩啸

内容摘要: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是梳理中国检察制度沿革、厘清检察理论发展脉络、总结检察实践经验的宝贵资源。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是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的重要特色馆藏,种类齐全、专业特点鲜明、纸质化与数字化并重。

关键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 清末民国 检察文献

据《中华法学大辞典》记载,“检察”是“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这种活动作为国家司法机关的一项专门权力,标志着检察职能与审判职能的分离。[1]文献则是“记录并承载语言文字等符号的物质材料或载体。”[2]即凡是记录并承载语音文字等符号的一切载体都是文献,不仅限于图书、报刊、档案等纸质文献,还包括音像、缩微、电子数据、多媒体等非纸质文献。故“检察文献”即为记录并承载国家司法机关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的物质材料或载体。

我国“检察文献”一词,较早现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组织征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的通知》(1991年7月31日,[1991]高检办发第85号)[3],后频见于各类规范性文件、报刊与论著。

“清末民国”是一个历史学断代的概念。“清末”的起始年代尚无达成通说。有观点认为“清末”是指清朝灭亡前的最后十年,亦有观点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是“清末”的上限,清朝覆灭是“清末”的下限。“民国”是指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学术界通说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清末民国”的概念采鸦片战争为始似更合理。故“清末民国检察文献”,即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记录并承载国家司法机关审查被检举的犯罪事实的物质材料或载体。

一、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概况

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是中国检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检察理论与实务经验。因此,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在馆藏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将清末民国检察文献作为收集与整理的重点。目前,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收藏的清末民国检察文献在内容上涵盖了检察理论及实务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检察基本理论、中外检察制度史、比较检察制度、检察职能、检察管理、检察技术、检察文化等,以及清末民国时期司法档案汇编;既包括出版于清末民国时期的检察图书、档案、判例集、法律文书等文献,也包括以清末民国时期检察理论和实务为研究对象的文献。

二、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的种类及数量

(一)检察类图书

检察文献中心目前收藏清末民国检察图书共65种,323册。其中包括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15种,18册,如1911年蒋士宜所著《检察制度》、1911年王士森编著《法院编制法释义》;还包括以清末民国时期检察理论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的图书共50种,305册,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司法史料汇编》。

(二)检察类电子期刊

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目前致力于建设检察类电子期刊数字化资源平台。该平台以1949年前的期刊为对象,收藏种类多、内容涵盖广、珍本孤本收集较全,目前已收藏数字化期刊7000多种,14万多期。

(三)检察类电子报纸

中心正在打造包括《申报》在内的电子报纸数字化资源库。《申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停刊于1949年,历时78年,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刊登内容包含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除此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如“经济专刊”。《申报》前后共出版27000多期,文献中心拟全部收录。除《申报》外,中心亦将收录更多其他民国检察类电子报纸供读者利用。

(四)检察类自建数据库

截至2015年11月,中国检察文献中心根据《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共整理清末民国时期检察相关文献5290篇,并完成其索引编制工作。索引项包括主题类别、题名、作者、关键词、摘要、期刊名称、刊期、文献形式等。文献中心未来将组建颇具特色的“清末民国法政期刊检察文献集成”数据库,为读者提供服务。

三、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的特征

(一)种类齐全

中心广泛全面收集了清末民国时期各种类型的检察文献,目前馆藏覆盖了图书、期刊、报纸等多种纸质及电子化资源,囊括了法律文本、政府公报、检察业务指导、判例、档案史料、学术论文等文献信息,品种丰富,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二)专业鲜明

馆藏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涵盖了检察理论与实务的各个领域,既包括清末民国时期检察组织、要案纪实、检察职能、检察业务细则、司法改革、中外制度比较,亦包括时人的检察思想论著、翻译评论、档案史料等内容,打造了突出的专业品牌优势。

(三)公私合力

目前馆藏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的来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图书馆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利用中心专项经费,收购老旧图书报刊,采购相关纸质及数字化文献资源,复制珍稀文献,筛选出清末民国时期的检察类文献统一归类。二是接受私人捐赠,开辟专区陈列以刘复之、张思卿为代表的老一代检察工作者无私馈赠的个人藏书。

(四)数字集成

中心拥有高度信息化的数字集成平台。中心目前(拟)购买的数据库有:“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大成《申报》”数据库、“大成民国图书全文”数据库等。同时,“清末民国法政期刊检察文献集成”数字化平台也正在建设中。

四、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清末民国检察文献对于明晰检察制度起源以及证成检察制度的正当性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将继续扩大馆藏清末民国检察文献规模,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并为热心于检察事业的各界人士提供文献查询与利用服务。

(一)扩大馆藏规模

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将积极向专家学者征集意见,通过兄弟图书馆复制、电子资源纸质化、购买二手文献、接受各界人士捐赠等途径,进一步充实馆藏资源,力争将清末民国检察文献收集完整。

(二)完善网络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全面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中国检察文献中心目前已有电子资源数据库10个,其中外购数据库5个,试用数据库5个。同时,中心整理、编制有关清末民国时期检察文献信息索引项近6000条,自建“清末民国法政期刊检察文献集成”数据库,为日后民国检察文献的研究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度科研开发

中国检察文献中心可从以下方向进行清末民国检察文献的深度研究与开发:

按照清末民国时期检察制度变迁的纵向坐标,对民国检察制度的设置、运行及其理论研究进行分阶段考察。如在建的“清末民国法政期刊检察文献集成”数据库,即可对清末西法东渐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等时段进行区分,以索引的形式分析、抽离出科研所需条目,极大地便利针对某一时段的检察制度考察。

按照清末民国时期检察制度变迁的横向坐标,划分专题研究该时期检察理论与实务,并联系当下司法改革热点问题,发掘清末民国检察制度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例如,通过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司法官责任的相关问题,梳理其时的法律规定与惯常做法,解读法令条文背后的法理精义,无疑对我国当下司改热点司法责任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提供优质服务

检察文献中心将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准则,努力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检察文献中心将为用户提供文献查询、获取,信息咨询、课题可行性评估等个性化服务。

注释:

[1]许崇德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2]薛伟宏、杨迎泽:《中国检察文献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

[3]同[2],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