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欧美音乐家在华活动史研究成果举要

2016-05-30鲁勇

艺术评鉴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音乐活动研究成果

鲁勇

摘要:民国时期欧美音乐家的在华活动不仅是中国音乐在近现代转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西方音乐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浓墨一笔。本文拟对目前有关“民国时期欧美音乐家在华音乐活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举要。

关键词:民国时期 欧美音乐家 音乐活动 研究成果

20世纪初,尤其是民国成立后,“西学东渐”浪潮日巨,大量欧美音乐家在华活动日益频繁。这些活动不仅在欧美各国在华租界范围,还辐射到全国各地的许多音乐社团和学校,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本题研究范畴而论,以廖辅叔、陶亚兵、李岩、孟维平等音乐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最为集中,论述过程也较为展开;其余如陈建华、孙继南等音乐学家的相关论著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并非专论,因而只能为本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线索。

一、著作举要

陶亚兵主编的《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辑录了有关20世纪中俄音乐交流的96篇论文,其中有13篇论述了有关苏俄音乐家在华活动的情况,4篇为专论,如《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和《阿甫夏洛穆夫的中国题材音乐戏剧创作在20世纪中俄音乐交流中的影响》详细论述了阿甫夏洛穆夫为中国音乐事业所作的贡献;另有2篇专论苏石林和伊娃·特贝尔。余者11篇为综论,如《俄侨音乐家与上海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20世纪上半叶犹太音乐家对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等。

本题较早的研究成果是1936年出版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音乐》,其中有记述外国音乐家在华活动的一些语段。《廖辅叔文集》中收录了《梅百器其人》《查哈罗夫其人》《关于齐尔品》等专论文章,其中史实多是廖辅叔先生的亲身见闻。张启雄编《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收录了英国学者罗伯特·毕可思发表的《苏伊士以东最可贵的文化瑰宝: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历史与政治,1881—1946》,其中不乏欧美音乐家在上海工部局乐队期间的活动情况。无独有偶,汤亚汀所著《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通过对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历史梳理,论述了上海租界音乐文化在制度机构、公共领域与文化表征方面的后殖民反思。陶亚兵所著的《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有1912—1919年间欧美音乐家在华活动的部分论述。

洛秦编著的《海上回音叙事》是以东方卫视2004年音乐专题片《海上回音》的剧本为基础,叙述了上海音乐史上的重要时空、事件和人物等史实,在该书序中简要介绍了梅百器、卫登堡、查哈罗夫、苏石林、弗兰克尔、法立国等几位欧美音乐家当时在上海地区的音乐活动。

孙继南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收录了中国近现代大量音乐教育历史情况,其中包括许多当时欧美音乐家在华的音乐教育活动史实。如:192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初设音乐系时,美国密西根大学钢琴教授芮德夫人曾利用假期来校教授钢琴,并举办音乐会,帮助学生提高钢琴弹奏技艺与音乐素养;再如,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曾有白俄罗斯萧绮好特(钢琴)、西维沙(大提琴)和波兰罗平茂(声乐)在此任教;如此等等。

陈建华、陈洁编著的《民国音乐史年谱》记述了民国时期的音乐史实,其中不乏当时欧美音乐家在华活动情况。如:1912年3月31日,钢琴家鲁道尔夫·路特与上海工部局乐队举行音乐会;1914年,京汉铁路局法国人何图召集原赫德乐队旧部,并添招新乐手,组成“北京外洋音乐会”;1915年,俄国音乐家米格维基·比亚斯洛在上海举行第三次音乐会,等等。

以上两本著作记述的与本题相关历史信息大多不够详实,需要更进一步地整理、扩充。

孟维平所著的《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中有两章节专述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欧美音乐家的活动情况,其中:在第二章第三节中记述了来自俄国、奥地利、美国等欧美数十位音乐家在京演出的情况,尤其对夏里亚平、克莱斯勒和海菲茨三位重要音乐家的演出活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第三章第二节中则详细记述了旅居北京的数十位外国音乐家及其活动情况。此外,在该书的其他章节中,亦多次提到外国音乐家对北京重要音乐社团和学校所作的贡献及其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尤其是对专业音乐教育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论文举要

李岩对于本题范畴的研究论文最多。以下举其四篇:

《海菲茨1931年冬季在中国》对1931年冬季海菲茨在中国的旅行演出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其主要依据为中国当时的音乐人对此次演出的观感;同时对中国何以接受海菲茨及一批国外小提琴家来华的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缘此以中国“小提琴情结”“双向互动”等话语,概括了海菲茨此次访华演出之前后所发生的文化现象。

《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以1923年5月28日克莱斯勒北京演出作为个案,对久已被人遗忘但当时却轰动一时的音乐历史事件予以钩沉,其中涉及此次演出发起人徐志摩,讲解人林徽因及此事之缘由、经过和一些看客在演出中的举止及对演出的反映。该文虽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切入,但从中能使我们看到当时国人对此事或是欢欣或是抱怨的文化心态。亦可再现一段历史,一段情缘及时代的情愫。”作者对历史史实材料搜取的全面性,逻辑的延展性,实令人佩叹。

《耒维思(John Hazedel Levis)沪、平演讲暨音乐会溅起的微澜余波》研究了英籍犹太音乐家在1932年12月在上海国立音专进行的一次名为《中国古代音乐之特点与所表现出来当时人民思想与生活》的演讲,并对此前耒氏在华的一系列音乐活动作了说明。可以说,这篇论文从有限的史料管窥了耒氏当时对中国音乐的青睐及其音乐见地,实属不易。

《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中记述了爱美乐社组织的首次音乐会,音乐会中表演者均为具有专业水准的外国音乐家,其中包括鲍德尔和欧罗伯夫人。

另外,钟卓文的论文《作曲家齐尔品与中国音乐的传播实践》研究了齐尔品来华前、在华时和离华后的音乐活动及其对中国音乐的推介与传播。通过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20 世纪30至40年代期间,欧洲人所接触的中国音乐很一大部分来自齐尔品夫妇”。

三、结语

可以说,民国时期音乐史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主体部分,而丰富和发展该时期音乐的,除了大批或留学归国、或本土生息的中国音乐志士之外,欧美音乐家在华的一系列音乐活动,其影响也是异常深远的。尽管上述研究成果还远不足以再现民国时期欧美音乐家的在华音乐活动全貌,但予以归纳梳理,却是描绘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参考文献:

[1]陶亚兵.中俄音乐交流史事回顾与当代反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音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3]廖崇向.廖辅叔文集·乐苑谈往[M].北京: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4]张启雄.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论文选集[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

[5]汤亚汀.帝国飞散变奏曲: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6]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7]洛秦.海上回音叙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8]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9]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10]孟维平.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李岩.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12]李岩.耒维思(John Hazedel Levis)沪、平演讲暨音乐会溅起的微澜余波[J].人民音乐,2001,(11).

[13]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J].音乐研究,2003,(03).

[14]钟卓文.作曲家齐尔品与中国音乐的传播实践[J].音乐传播,2013,(01).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音乐活动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浅谈游戏教学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在音乐活动中升华幼儿科学素养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创新音乐教育 同构艺术知识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