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藏族文化艺术瑰宝

2016-05-30肖婧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唐卡绘制艺术

摘 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它是藏族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是指用彩锻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关键词:唐卡;绘制;文化;艺术

有一群人,他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雪域高原上,那里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他们勤劳朴实、善良勇敢、率性直爽……他们就是拥有自己语言和文化的藏民族,是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都说藏族人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可见他们是多才多艺的。千百年来,藏族人们的文化艺术就一直流传至今,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它既是植根于藏族社会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具有高原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它产生于青藏高原,既是这块土地上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各民族人民精神创造的成果。藏族文化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天文、历算、藏医药等各种具体文化形式,也包括伦理道德、心理、审美等较深层次的文化意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时无刻地随着丰富多彩的藏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了藏族文化的勃勃生机,显示出它兼收并蓄的文化融合能力,使它和藏族社会一起走到了人类社会的今天。唐卡,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锻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是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由于唐卡制作复杂,成本昂贵,方法考究,切技艺长期以来均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维系力量十分微弱,极易中断。近年来,很多民间画师以价格低廉的现代合成颜料替代传统颜料,对传统的唐卡造成巨大冲击。现在传统天然颜料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风格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是危机的信号,应该加以重视和保护。[1]在藏传佛教任何一座寺院、佛堂、僧舍,乃至许多信徒的家中,都悬有唐卡,因为这是皈依佛门的标志、顶礼膜拜的对象。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的品种和地质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叫做绘制唐卡。此外还有织物唐卡,它包括珍珠唐卡、彩绘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的十余种。

繪制唐卡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因为人们把绘制唐卡看作是一种宗教皈依和膜拜,一幅唐卡的绘制过程被认为是一次积善积德和崇拜佛法的行为,而不是艺术家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因为画师必须遵守固定的程式,艺人动笔前往往专心修行数日,有的还要进行宗教仪式、念诵经文,藏族画师也很少在唐卡上留名。

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一幅作品往往需要长达数年之久,主要有画布制作、打线素描、上色、染色、彩笔勾描、描金、铺金等许多复杂工序和步骤。[2]

作画时,首先用细线将画市绷在木制画架上,然后将胶水均匀地涂在画市两面,晾干后再涂一层石膏粉,并用贝壳、鹅卵石等反复打磨,直到画布表面光滑平整,完全看不见布的纹理。接下来用碳条勾出佛像的轮廓,再用铅笔勾勒线条。绘画采用纯天然矿物颜料,绘成的唐卡色泽艳丽,经久不褪。着色后的唐卡要用彩笔进行勾描,然后将画像用金汁描绘出来。藏族画师对金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所用金粉都是纯金。庙会完成后的装裱工序也很讲究,会在画的四周镶以各色锦缎,上下两端贯以木轴。许多唐卡还在四周加红、黄色边,再覆上与唐卡大小相同的丝绸。唐卡的内容,除了数量众多的宗教画外,还包括藏医、藏药、历史事件、人物传记、西藏风土、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3]唐卡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当其缓缓展开后,能遮住整整一面山坡。大型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长达618米,有近400位顶尖工艺美术师耗时四年才绘制出来。从公元7世纪发展至今,唐卡已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绘画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艺术。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墙上的壁画,成为藏民族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当藏民在辽阔而荒凉的高地上逐水草而居时,只要把裹成一卷的唐卡系挂在帐篷里祈祷、礼拜,就能有一种精神寄托。[4]

唐卡的种类一起所使用的材质来区分,大致可以分为笔绘唐卡、刺绣唐卡、贴花唐卡、缂丝唐卡、织锦唐卡、版印唐卡等。笔绘唐卡多数绘在画布上,少数是在绢框和纸面上绘制的,这种唐卡,是先将白布绷在木框上,涂上一层胶质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后勾勒作画。作画时用碳笔打稿,再平涂、渲染上色,使用的色料非常考究,采用石黄、石青、石绿、朱砂等的矿物颜料;然后勾勒、铺金压线、开眼、整理、装称开光;刺绣唐卡是运用锁绣、网绣等手法,以各色丝线绣成,分为高绣和平绣,高绣是用各种颜色绸缎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状,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间凸起,然后用丝线绣制,颇有立体感,大都由深色背景衬托,通常流行于青海塔尔寺一带。平绣就如一般汉地的刺绣,成平面图像,山水、人物、花卉、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贴花唐卡俗称堆布绣,方法是先画好纸稿,在描绘到各色绸缎上,然后剪下,继而拼凑缝接在一张大的底布之上,在各寺院中晒大佛所用的巨大唐卡,基本上都是用此方法做的。缂丝唐卡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织成的,而且颜色正反两面相同,但图案左右相反。人们视之如雕镂之像,风貌典雅。织锦唐卡乃是使用织布机器,以绸缎为底子,用各色丝线为纬,利用经、纬线来回穿梭织成作品。版印唐卡是一种印刷着色唐卡,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版,用墨或朱砂为颜料印于薄绢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用以满足僧侣对唐卡的大量需求。

虽然,在今天我们已很难确定唐卡的起源,但纵观唐卡发生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唐卡的兴起与繁荣是随着佛教在藏区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藏族人民自古就居住生活在雪域高原,物质的匮乏、缺失虽然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艰难困苦,但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为他们克服缺失,求得满足,争取幸福的动力,正因为如此,唐卡成为藏传佛教膜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它们。依附于宗教的其他功能对藏区的社会发展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对唐卡功能的认识与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在新时期充分发挥其作用,打造文化品牌,创建文化产业,最终促进藏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志明,张笑恒.不可不知的2008个中华文化常识[M],2007.07:22.

[2]谭松.工艺之旅[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7:99.

[3]赵春生,张灵草.雪域觅珍[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

[4]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J]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肖婧(1991— ),女,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唐卡绘制艺术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超萌小鹿课程表
放学后
纸的艺术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