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影视语言的曲指性

2016-05-30叶雯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特雷莎影视语言

叶雯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特殊工具,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符号,电影语言作为艺术语言也不例外,同样有着自身的独特语言符号系统,以其声音和画面组合构成电影语言。在表达过程中,电影语言符号不直接,甚至不确定,表现者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来实现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以受众从中得到大量的、不确定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影视语言的曲指性特征的表现。

1曲指性的认知

影视语言属于艺术语言的范畴,与科学语言相比,影视语言的语符与语意之间的关系是不直接,不明晰的,会使得不同的观众获取到不同的信息,所指示的语意内容是不可穷尽的。而科学语言的语符和语意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受众通过科学语言的符号能够直观的获取确定的信息。

艺术语言相对科学语言来说,表现者在表达主题思想及传递信息过程中,往往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表达,使表达资赋一番周折。科学语言的表达是不需要表现者考虑如何表现的,只需要将所要传递的内容直接的表现出来,人们就可以直接从中获取同样的信息。

在影视语言中,它是由声音、画面组合而成,具有不同于科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它是大量且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影视语言通过直观的画面呈现内容,但由于观影者的经历不同、感悟不同、接受方式不同,在理解电影的主题上,看法就会有所不同,情感体验也会不同。因此,影视语言的表意是不明确的,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是形象却又是混淆不清的,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语言所呈现的就是不同的解读,这也就即是影视语言的曲指性特征。

2影视作品中曲指性特征的表现

作为艺术语言来说,都有曲指性特征。文学语言通过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人物、表达思想,诗歌通过赋比兴的手法展现它的情怀,而影视语言是通过镜头的分别拍摄,并配以声音,最后在银幕上声画同时展现,完美融合,这种全新的方式,崭新的语言,就是电影电视的语言。影视作品中,通过声画表现中会出现曲指性的特征,例如《北京55日》中的八国联军的最后取得胜利,在紫禁城里吹响着胜利口号,画面中各国官兵在整理队伍来回游走在紫禁城里,表现出创作者的不同意图,而观影者理解到的信息却又有所不同,画面声音传递的信息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胜利号角,而是高于画面所传递的意义。

声音、画面不仅表情达意,其次,在电影创作中会加入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使得电影中所要反映的都是意识形态之下的“想象”。因此,电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艺术,依靠声音、画面、剪辑共同支撑。电影《北京55日》讲诉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故事,拍摄地点是西班牙,当时有许多华人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在《北京55日》中曲指性特征的表现,首先是影片的开场,八国联军的国旗纷纷在紫禁城里升起,各国的国歌同时响起,当英国军队在北京城门外升起米字旗时,影片是在传递各个国家已经开始霸占中国这一信息,观影者的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有所不同。通过声音、画面及剪辑运动等因素将这个信息的呈现与观众的感受是不可对等的,对这个场景及场景中的某些镜头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影视语言比文字语言的表现更加客观。

在故事发展至9′02″时,两个中国人在街头的小摊上吃着东西,谈论着为什么街上那么吵闹。这个场景交代了故事的开端,但人物角色的塑造却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想法,正是因为影视语言生动形象的声画结合特点,观影者会产生质疑,人物的形象塑造不合乎真实的情况,他们虽然留着小辫子,其中有一个头上戴着帽子,但从他们的衣着呈现其实并不是中国当时的情况,但这里所代表的肯定不仅仅指人物的形象上,从他们的对话中也指示出电影的主题思想,是八国联军要霸占中国。从升国旗、奏国歌到两个人物对话,创作者加入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观影者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使得意识形态之下的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有了不同的解读。

从影视语言的角度上看,人物之间的对话,表情、色彩、正反打镜头的运用,形象化的呈现了西方国家鄙视中国,并且对义和团的暴虐行为感到不满,来找慈禧批评中国就是错误的行为,慈禧作为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的形象出现,不惧西方的威胁、恐吓,痛斥英美国家无耻,并宣布要驱逐各国驻华公使。整个对话过程中,紫禁城的环境是比较黯淡的,环境的色彩成了影片中的创作戏剧的因素之一,不仅开启了影视语言的叙事作用,也是传情达意的方式,观影者可以从对话中获取信息,但由于慈禧的形象特点,自然会引发观影者别的看法。正是因为影视语言这种特殊的叙事作用产生了对影片的不同看法,引发观众不同方面的思考,特殊的表达效果也即是影视语言中曲指性特征表现之一。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基本的构成元素就是摄影机的运动,也就是每个镜头或者是同一个镜头的内部拍摄方位和距离或快或慢的变化。在此,格里菲斯利用了镜头的关系,通过运动、画面的构成形成激动人心的电影。在影片《北京55日》的结尾,关于影片中的小女孩——特雷莎,是特雷莎被美国官兵带走的场景。创作者利用镜头中动作的关系,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因此,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会引发观影者的思考。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胜利,各国列强在紫禁城里响起胜利的号声。美国官兵骑上马,准备出发。盯着特雷莎迟疑了一会,告诉她:“来,握住我的手”。特雷莎像获得了生的希望一样,这时背景音乐响起,俯拍镜头将小女孩的形象压得特别的小,反之,这时美国官兵的形象在镜头中特别的高大。对这个镜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西方电影中,女性在极度渴望被救赎的时刻,往往都会出现一个骑士,他会给她们带来生的希望,因此,这个骑士的角色会被放大。而在观影者看来,认为美国官兵是英雄角色,是帮助好朋友接受特雷莎的,所以镜头中形象显得高大,但对特雷莎的俯拍其实是创作者的主观创作,特雷莎是有一半的中国血统,在画面表达的背后,有很多不可穷尽的信息,能引起观影者的不同观后感。电影中对中国元素的想象是西方电影中的一种意识形态。

3曲指性的审美效果

电影作为视觉交流的媒介,运用特殊的影视语言来表情达意,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表意目的以及审美效果。影视语言的曲指性,丰富了主題所要传递的情感元素,通过直接的视觉交流刺激观影者的思想,构建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由于影视语言的曲指性作用,影视作品在叙事形式上、故事类型上及故事的结构上都有所不同。因此,使得影视作品中故事类型多样化、叙事形式多样化及故事主题多元化,此外,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效果也有一定的作用。

3.1影视作品中审美的多元化

影视作品提供给观影者的就是视觉上的盛宴,通过剪辑、构图、灯光等元素进行画面的构造,使观影者在其中享受这个过程,由于影视语言自身的曲指性特征,主题的呈现也是有多重含义的,观影者根据自己的感知去理解电影,即使是同样的构图,同样的音效,观影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审美效果得以不同结果,创作者的本意逐渐被淡化,影视作品的审美效果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完成了影视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意方式及叙事作用。

曲指性在其影视作品中的实现方式,首先从色彩上实现这种审美的多元化。曲指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不明晰的,运用到画面的色彩上,成为了戏剧元素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不仅有了影视语言本身的叙事功能,还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北京55日》中,影片的片頭是关于中国风的画面,是一幅幅的油画构成的,画面主要以红色为主,构成暗喻,直观的展现出中国风的特点,其实创作者通过“红”色暗示这部电影的基调——并不是八国联军的打闹枪杀,而是在与中国达成和平共处的场面。色彩在其中使得曲指性特征凝聚于影视的审美效果,拓展曲指性的审美多元化。

3.2主题风格的多样性

电影中的曲指性贯穿着整部电影,电影的类型不再单一化,不再局限于一定的类型模式,曲指性特征表现最集中的是意识流电影,所谓意识流:“也就是指所强调的是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示人物的主观感受、印象和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内容,常常表现出跳跃无序的自由联想特征。”意识形态在电影《北京55日》中,从影片的片花是中国风的画面开始,到影片中紫禁城的拍摄,以及一些中国元素的加入,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拍摄得很和谐,几乎都没有看到八国联军的打砸抢杀的暴虐行为。影视艺术更适宜和善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不同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话语。《北京55日》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信仰,运用影视艺术的手法进行一些意识形态之下的美化,由此可见,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是落后的、封建的同时也是无知的,曲指性在影片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曲指性是影视语言中的一种特征,为影视艺术的叙事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曲指性衍生出其他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感,造就影视作品的不可言喻性。

参考文献:

[1]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淦.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3]潘天强.西方电影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特雷莎影视语言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影视风起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影视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