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教学理念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6-05-30许辉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许辉

摘 要: 文化产业发展日益迅猛,它在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占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的关键是人才。从“产业”、“人才”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各有侧重点和地方特色。然而,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问题是我们教学的短板。科学而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凸显其重要性。高校、企业和政府要共同构建有效可持续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确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本位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建构合格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4-0019-04

一、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有着无限的空间,有的国家称之为“文化产业”,有的国家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是,它以产品标准将文化资源进行生产、再加工、储存、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系列活动。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实体经济的衰退,文化创意产业一枝独秀,是新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是未来的主流产业之一。在各级政府的产业指导报告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非常重要的战略高度,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也都在积极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台了很多利好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可以让中外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稳定社会,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会相应提高,变有烟工厂为无烟工厂,获得双赢效益,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社会更加欣欣向荣。党的十八大有关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更大,各级政府协助文化类企业渡过难关,传统产业相应转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类的企业,使我国成为文化产业强国。

二、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宏观层面:高校

在目前的高校专业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办学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早在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就从教育部获得了办学资质。

因为地域、办学特色、各地政府经济规制指导的原因,各个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不一样,从而,我们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这个优势来进行合理的布局,既能够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将来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形成一套良好的办学机制。

综合类院校: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如上海交大、清华、北大等,由于历史的沉淀和各项扶持,其专业发展是多层次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宏观文化方面的研究是他们的强项也是他们的特点。

多学科大学:广东商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一类的专业性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过程中,突出自己的“商”“法”“财经”特点,让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有母体大学鲜明的特点和特长。

艺术类院校:这类院校将自己的文化产业专业染上了浓浓的艺术气息,如山东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此类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艺术类高校为数不少。向学生讲授文化产业课程时,可以将本校特长的艺术类课程融合在文化产业教学过程之中,让这一类的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课程有明显的艺术气息。这一类学校在自己的实践课程中将文化产业教学变为和艺术行业的互动。在地方上,获得了地方行业的认可,获得了相应的政府资助,既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美誉度。

由于有各个高校之间的互动,教师们对于文化产业的教学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文化产业的毕业生应该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基础上,在内力或者在外力的作用下让自身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利用掌握的经济知识可以对文化企业的运作了如指掌。我们的人才既是管理人才又是艺术人才,既能够用经济类的知识掌管企业,又能够让自己的企业朝着文化艺术的道路走。若不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管理型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毕业生还要有在相关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就业的能力,在贸易、咨询、教育等领域也是需要具有艺术素养的文化管理人才的。人才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各地的实体经济。让自己的学校在文化产业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已成为教学界和产业界的共识。

(二)微观层面:学生的专业能力现状

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必有若干问题,且还越来越明显,要防止成为掣肘的力量。简单地说,我们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在知识结构与市场的对接方面,还远未达到市场和企业的要求。问题一,从数量上来观察,同时具备多种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少,不是要求太苛刻,实在是现实市场中需要的经营能力、策划能力、经纪人素养、营销能力、资金运作能力在一个人身上难以全面实现。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特别是文化类企业的顶层设计者来说,这样的人才非常少。问题二,从用人层面上来观察,懂法用法的专业人才少,不仅是文化产业的毕业生还是已经在行业里从事工作的人员,在文化政策和法规方面不专业不内行,大多数企业甚至都没有利用政府的利好政策来为自己的市场化运作服务。问题三,从我们的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得知,文化企业人才的知识背景、年龄搭配、学历层次都不尽如人意,更多的现实状况是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不是从本专业的教育背景出身的,有的出身是官员,有的是出身房地产企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牵动了教育机构的神经,也引起了高层管理者的注意。早在2004年,政府就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在这个意见里,既有对经济战略的规划又有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要求。同时,早在2005年,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就在公开场合表达了管理部门的看法:文化产业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制约的瓶颈之一就是能够真正经营文化产业的人才。面临这种不尽如人意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现状,我们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让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认清我们自身的不足,认真补足短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科研优势甚至是合作企业来孵化文化创意人才。从经营、创意、管理等方面考察,文化产业人才的“能力”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不足,教学理念要定位于“艺术+政策法规+市场+管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作能力。

三、从实践教学理念出发,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一)确立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要有清晰的定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教授的定位和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内容的定位,这种合理且合适的定位对后续的教学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起着持续的引领作用。我们的高校是存在着地方差异和人才规格差异的,如前所述,结合自身学校的层次和地方特点,在教授好共性的知识的基础上,要发挥专业的优势,学科的优势,层次的优势,使自己的专业学生或者学校有着自己的“绝对优势”。

(二)确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结合院校的定位和地方特色给自身的培养目标树立严格的质量标准,衡量人才的质量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人才的能力。既然学校的差异性是存在的,那么,各个学校的学生的基础,老师的教学条件和学校的总体规划布局就会很不一样。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我们的每一所高校都应该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优势发挥出来,凸显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同时又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标准,如策划能力、组织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核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艺术鉴赏能力。在当下或者未来,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势必要进入艺术领域。作为专业的学习者、毕业生、文化产业的从业者都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素养才能在将来的经营管理、活动策划中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才干,彰显文化产业的独特艺术魅力。(2)政策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党和国家的方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能够真正理解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意图,了解文化类企业的规范和要求,将会对文化产品的经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降低违规的风险。所以,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实践中就要研究大政方针的趋势,关注文化类产品市场的动向,把握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动态。(3)管理经营能力。实践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管理学常识和原理,在各种模拟经营活动中,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总结推广有价值的经营模式。模式不是墨守陈规,而是要求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如何将艺术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合法经营,如何运用政策的利好加上好的市场运作获得好的经济效益。要求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就要具有在市场中的应变能力、竞争力、创新能力。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文化既可以作为事业来做又可以作为产业来做,作为文化产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既做产业又做事业的思想观念。在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既有做文化事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做文化产业的专业技能,突出技能特色,夯实基础知识。(2)以产业链的思维作为教学逻辑,夯实课程体系的产业思想。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就有产业的属性,盈利就是其属性之一。查尔斯·兰蒂曾经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分为五个部分:创意、产品、流通、发行、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业的教学也应该贯穿这五个部分的知识,形成课程价值链教学逻辑。(3)树立学校优势加地域特色的教学思想。各种规格各种专业地位的学校有着自己的优势办学资源,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管理不办得千篇一律,就要有地域特色。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为自己工作的地方经济服务的,所以文化产业的专业学生要有区域观念,要懂得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要将自己的知识和当地的文化习俗相结合,让学校的特色教学深深地生长在当地无穷无尽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积淀中。一旦各校的经济特色、艺术特色、经营特色、商贸特色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就会产生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这种良好的社会效益又会反哺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教学。

(四)师资队伍的建构

(1)在业界和学界寻找优良的教师群体,并保持这一优质资源的稳定性,成为专职教师的强大的同盟军,有了庞大稳固优质的后盾将使专业发展有强大的续航能力。(2)想办法提升本校专职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做到年龄合理搭配,学术背景合理搭配,职称高低合理搭配。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更好地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通过产业项目的方式促进和带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师们在各自的项目团队中教授给学生前沿的研究、思考方法和趋势。(3)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层次的师资队伍。文化产业的高层次教育已经开始为各个层次的学校输送人才,专业的发展就要适合时机地吸纳有学位有项目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发挥出精英教师团队的作用,尤其是高层次的科研水平和良好的教学效果。(4)将教师推到企业进行锻炼,并从企业聘请人才做兼职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祖令.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9):206.

[2] 张登巧. 基于”四力”导向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知识经济,2015(1):121-122.

[3] 李晓晨. 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深阅读[J]. 青年记者, 2014(30):81-82.

[4] 唐玮. 文化产业管理发展策略探究[J]. 青年记者, 2014(30):83-85.

[5] 尹鸿.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4):95-100.

[6] 赵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现状研究[J]. 艺术科技,2015(8):247.

[7] 郑红梅. 对文化产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5):43-45.

[8] 陶莉. 基于能力本位的苏州地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68-70.

[9] 王永飞. 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 经贸实践,2015(14):146-147.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s rapidly, its importa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fields of economy, culture security. The key of occupying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talents. From the "industry"、"talent" perspectives, our universities cultivate talents of cultural industry with different emphasize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uneven, the talents problems in quantity, quality and structure are the short board of our teaching. The scientific and correct mechanism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need jointly to build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alent education mode: determining the training goal of talents oriented employment、ability standard target、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o establish qualified teachers.

Keywords: culture industry;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