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

2016-05-30曾东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高技能人才运行机制

曾东升

摘 要: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而作为技能型人才主要输出地的高职院校,其定位必须与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协调;同样,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也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刻影响。政校企协同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力量,其运行机制及实践探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 协同合作; 运行机制; 整体性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4-0001-05

当前,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创新驱动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持久动力。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导向,角色定位要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创新合作机制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融合。2011年,国家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通过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旨在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最终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厘清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通过当地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协同合作,共同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对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机制及成效进行探索和分析。

一、高技能人才存在概念定位狭窄、培养机制不畅等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定位在“工人”、“劳动力”层面,而非“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高技能人才(1)界定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由此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组织体系,界定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资质条件。

由此可见,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对“技能”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倾向于对高技能人才的体能、操作技术的侧重,如果拓展为对知识的理解和判断等方面的智能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管理和领导等组织能力,那么高技能人才所涵盖的目标对象将会更为宽泛[1]。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培养主体的局限性、多方合作机制不畅等问题。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实施,而企业没有法定责任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在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缺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着偏离和割裂。把“高技能人才”定位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这就忽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技能认知养成作用,也回避了本科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责任。高技能人才的“高”难以体现其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且无法通过院校独立完成这一技能培养水平。由此,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的协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二、政策驱动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

从2011年民政部出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体现了政策顶层设计中对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行动计划中提到: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等,反映了国家对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增强的期待。

从实现形式方面,两个文件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和实现形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其中行动计划以项目建设的形式明确提出了工作任务、负责单位和时间进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开展全省高技能人才重大建设项目,如开展了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一系列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的形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过连续四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江苏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554人,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年,推进中高职、本专科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改革,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入高一层次学校学习的比例达30%等;同时,在现代职教体系改革试点项目的推动下,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出以项目化建设为平台,以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为培养主体,政校企紧密协作、学生(企业职工)技能学历双提升的发展格局。

三、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价值最终是通过企业岗位工作实践得以实现。因现行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下,企业缺乏主动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责任和意愿,职业院校在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上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割裂,培养和体现学生技术技能素质能力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企业工作实践途径完成,而这一环节因培养方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在当前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各界已充分认识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和重要性。不少企业转变发展理念,由单一的重视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并重,积极参与政府推动的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主动承担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重视与本区域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的合作,并给予经费投入和保障,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

以2014年湖北省公布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名单为例,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四机厂)位列其中。该厂非常重视技能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厂、分厂、班组三级技能培训体系,成立了“权海峰创新工作室”、职工书屋等培训平台,通过开展导师带徒、职业规划、技能比武、岗位练赛等素质提升活动,健全完善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制度。该厂通过与本地人社部门、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以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建设项目为平台,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明确了进站出站资格和要求,要求进入工作站学习的人员须具备高级工资质水平,从事的职业(工种)与工作站培养的职业(工种)相吻合,出站时至少要达到技师水平,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机厂的探索模式成为企业主动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典范。

四、工业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如果把一个区域的人才结构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面广量大的产业技能人才无疑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基”。[2]作为集聚区域经济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和创造链的典型区域——工业园区,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价值链中具有较强集聚、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经济形式,其要素集约性所体现的空间配置具有高密度和高效率的特点。其中,地方政策的强力支持,高度融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成为支撑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业园区的高技能人才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息息相关,其得力举措和创新管理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从2010年起,苏州市便实施“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从2013年开始,创办“苏州技能英才周”,打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新品牌活动;每年实施“111”高技能人才资助计划、“优秀青年技能提升计划”,优化技能人才年龄结构,提升企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性等;201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实际,积极打造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平台,建立特有的“1+N”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6.63万人,技能人才队伍总量发展至148万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1.5%,技能人才工作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位置。(2)苏州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一般30%比例的标准。

以苏州工业园为例,自2010年以来,园区全面推进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构建了包含人才培训、项目认证、企业内评价、技能竞赛和人才评优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大师工作室2家、市级大师工作室5家,8家企业获评市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4家企业获评省企业职工培训先进单位。面向产业人才连续举办了六届园区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形式的技能人才选拔体系,赛训结合,促进产业技能人才质量得以更快提升;同时,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园区工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了园区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

五、院校层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世界发展历程表明,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比例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占65%。相比而言,我国高技能人才在规模、结构和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主体——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创新创业为导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3)在当前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强治理体系结构和能力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强化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如此才能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在探索未来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勇于创新,积极实践,逐步探索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和举措,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为例,双方共建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目的是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和储备一批适应园区产业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园校企三方明确各自职责:园区作为项目建设方,负责联系园区企业与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和使用,参与建立信息需求平台,提供工作站日常办公场所和硬件设备,负责人才就业与培训所需的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等;院校负责制定工作站工作机制,包括工作站培训机制、工作站管理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科技创新机制等,负责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进站管理,选拔进站学生与企业对接培训,跟踪管理培训进程,建立人才培训评价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职工学历提升、技能鉴定等服务;负责人才出站就业安置以及与企业开展的科技服务等工作;园区企业负责进站学生的技术技能培训、技能大师指导、师资培训、员工学历提升、人才流动与安置等工作。

目前,合作三方通过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计划,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当年就成功申报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此外,依托工作站建设平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厂徐宁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申报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成员有高级技师4人,技师1人,场地条件充足,单位经费支持到位,自成立以来,在承接项目相关技术难题的技改技措、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一类技能大赛项目等方面成绩显著,与高技能人才流动工作站相辅相成,成为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与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品牌建设项目。

六、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教人才研究中心出具了2014年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排名30强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将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即人才规模、人才素质、人才平台、人才教育贡献和人才科技贡献),其中,人才教育贡献竞争力指标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成果的指标,反映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领域的竞争力。包括创新教育成果二级指标,该指标主要考察院校“十二五”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大赛特等奖、一二等奖及江苏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获奖情况。这一考察标准体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水平的评测倾向。

对于今后政校企如何更有效地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一)地方政府应通过整体性治理的方式,做好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服务和政策支持工作

如何协调和处理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跨界合作关系,更多地运用财政、建设项目、有效服务等方式,而非行政管制手段,这是整体性治理的基本思路。作为一个复杂的治理理论和策略,整体性治理注重发挥资源配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不同组织网络之间的有效协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涉及院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等不同的组织,需要政府通过制度激励和保障支持,建立各方协作平台,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企业院校双主体、市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如苏州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中,其基本原则和功能定位基本体现了整体性治理的思想。

(二)高等院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以“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设为契机,加强自身的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院校、技师学院和应用型本科学院)是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主体,应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践载体,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实践和技术研发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项目,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4)

(三)拓展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循环培养机制,提升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准方面均受到了客观制约,无法实现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前者受先天的学历层次制约,后者受培养条件的客观限制。理想的高技能人才应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较高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较高的学历水平。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仅通过高职院校升本或者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强化实践能力来达成,而是要定位于精英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机制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大规模地实现理想中的高技能人才是不现实的,政策、资源和机制等均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由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选拔性机制,遴选部分接近或达到技师水平的学生加强培养,通过优先培训、学历提升、技能大赛等途径,先期实现技师的培养标准,再到合作企业经过三至五年的重点培养和能力提升,接近或达到高级技师水平,最后通过人才流动机制,参与指导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循环培养机制。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所需人才。

(四)加强各方治理能力建设,加强政校企协同合作和协同创新,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在21世纪的竞争格局下,知识是一项关键的组织资源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价值来源。[3]知识密度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每一个组织和个人发展其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当今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复合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是将其一生绑定在一台机器上;培养理想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相关组织(院校、企业、政府等)具备长远发展的视野和创新举措,兼容并蓄,共同治理,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在互利协作中实现整体性发展。

总之,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现有的办学资源和管理机制下,还存在诸多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条件。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合作战略已成为组织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公司都在与教育机构合作,以帮助大学对其在基础研究中产生的设想进行商业化运作,在诸多合作战略形式中,协同战略联盟(synergistic strategic alliance)成为不同组织或合作伙伴之间采用的合作形式,目的是通过功能的协同创造效应实现范围经济。这一形式同样也可作为政府、院校与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作方式,至于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展,有待各相关方继续研究和探索。

注释:

(1)参见我国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2)引自中国经济网,苏州布局转型升级:向人才要活力 向创新要生产力,2015年9月28日。

(3)源自江苏省教育厅通报第45期,沈健厅长在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培训班上的讲话。2015年7月28日。

(4)源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 试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J]. 中国成人教育,2008(12):24-25.

[2] 钱华,杨洋. 产业升级 技能为先. 苏州日报[N]. 2016-01-08.

[3] 迈克尔·A·希特. 战略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整体性治理高技能人才运行机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整体性治理对中国邻避冲突管理的启示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大病保险异地结算的可行性分析
碎片化与整体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路径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县级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碎片化问题及其整合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