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5-30李迪睿李梦晨

大东方 2016年4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户籍家庭教育

李迪睿 李梦晨

摘 要:随着社会的转型,流动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流动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滚雪球抽样98户流动儿童家庭并辅之以个案访谈,从家庭教育观念、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互动关系三个方面考察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庭学习环境较差、家庭互动关系薄弱,并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户籍

一、问题提出

我国的人口流动潮流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农村务工人员流入城市并伴有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基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这部分农村人口及他们的子女进入城市后的医疗、入学等社会保障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流动人口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这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儿童的总数约为2亿,而其中有流动儿童约3500多万,占儿童人口总数的18%。

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具有抚养、赡养、教育、感情交流等功能,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中接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相当大的一种基本教育形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儿童期尚未成为完全的“社会人”的情况下,其语言、行为规范和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依靠成人影响与灌输而形成的。而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现象日益突出,很多低收入的流动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时间和精力监督和指导孩子学习,为孩子提供学习环境的能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力不从心。

在目前检索到的文献中,最早对于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如何在城市中入学(华耀龙,1994)。随后,1998年,国家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一时期,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将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对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解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之后,涉及流动儿童的研究从单一关注学校教育扩大到了社会、心理层面,探讨了他们的社会融合、心理状况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内容,发现流动儿童中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城市边缘,存在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及行为示范等社会化后果(史晓浩,王毅杰,2007)。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流动儿童的处境及问题成因认为流动儿童社会支持较低,学校及家庭给与的支持不足,国家政策滞后等(干伟溢,陈璇,2012),由此可见,对于流动儿童的问题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表征到成因探讨,并逐渐由宏观关注到微观层面。由于流动人口是我国在特殊发展阶段产生的阶段性问题,美国对于儿童流动的研究主要是指非升学原因的学校变迁,有调查研究指出流动次数多的儿童在情绪、行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高。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科的研究,多是基于对问题现状的描述与探究成因,发现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总体上不容乐观,流动家庭父母习惯的改变和文化能力的提高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改善非常有意义,应通过改善流动儿童家庭的问题来试图改善其他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杨卉,2007)。有学者通过量性分析发现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教育方法、家长文化程度及教育观等早期家庭教育要素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包括情绪状况、意志品质、社会适应、人格完善自己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显著性关系,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王星、王辉,2001)。英国学前教育项目的研究结果指出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在资本方面占有更好,使得这些家庭的儿童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发展更好。同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更大。高质量的早期家庭学习环境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地位要素对于儿童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更为重要,即家长做什么比家长是什么更为重要。在家庭结构上,研究者发现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及非父母照料的儿童在多动及反社会行为上出现问题居多。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儿童早期。

二、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1)流动儿童。本研究所指的流动儿童主要是指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子女,他们随父母流动(基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进行的劳动力迁移,非精英式的人才流动)而迁移到城市的少年,一般意义上为6到14岁具有学习能力,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及以上的少年儿童。

(2)家庭教育。本文主要援引马和民对于家庭教育提出的定义,即家庭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是指父母)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和家庭诸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马和民,1998)。与其他家庭教育概念相比,马和民的概念扩大了家庭教育的主体,使其不仅指家庭成员,也包括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的实践性质上也涵盖了“显性”的教育活动和“隐性”的教育活动。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笔者在D市内通过滚雪球随机抽取100户流动家庭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在98%。小样本的随机抽样调查可能存在代表性不足、重复率高的情况。

(2)个案访谈法。为了发现更多问题,了解目标群体,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之处。然后在完成问卷的基础上选择5个案例作为个案访谈的对象。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目前,学界对于家庭教育观念的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处所指的家庭教育观念引用我国陈帼眉教授的观点,即家庭教育观念划分为家长的儿童观(即家长如何看待儿童),亲子观(即家长如何看待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成才观(即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几个方面。家庭教育观念会指导父母的教育行为,笔者希望首先了解家长所想,继而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学习环境及亲子互动关系三个方面考察家长所做。

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的流动儿童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发展很重要,占调查对象的77%。在被问到儿童是否为父母附属时,大部分的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儿童是家长的附属,占调查对象的90%。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在后期的个案访谈中,五户家庭中没有一户认同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们均表示孩子年龄较小,无法判断事物的好坏,需要父母来代替她们决定,并且认为不这么做就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还是比较在意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地位,而非期望形成一种平等的亲子关系。

在涉及到成才观的题目中,50%以上的父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业的期望。这可能与家长们自身由于学历不高,在城市向上流动受阻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我们觉得自己文化不够,所以受了很多苦,现在生活不太好,还是希望她能好好学习吧。”(家庭1,母亲)。

总的来看,流动儿童家庭家长虽然认同家庭教育重要,但教育观念比较陈旧。

2.家庭学习环境较差

家庭学习环境指父母为孩子一系列教育活動和资源,主要涉及到父母为孩子提供的阅读、识字、玩耍、丰富的语言交流等活动,它是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和过程因素。(李艳玮,李燕芳,2013)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创设普遍较差,资本投入少。由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空间狭小,往往没有办法给孩子留出独立的学习、游戏区域。除了物质环境,家庭的学习氛围也往往较差,在入户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家庭的家长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喜欢打麻将等,家长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查数据显示,90%的流动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0平米,其中,有一半流动儿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7.5平方米以下。其中,拥有自己独立学习、游戏孔家的儿童仅占调查对象的21%。除了住房面积小以外,流动儿童居住条件简陋还体现在居住设施及环境上。21%的流动儿童住房内没有自来水,32.8%住房内没有厨房,51.4%的流动儿童住房内没有卫生厕所,47.8%的流动儿童住房内没有洗澡设施。由表2可以看出,在教育投资上,仅有6个家庭每月支出在401元以上。特别是在课外辅导班的支出上,仅有32%的家庭表示有这项支出,不足一半。同时,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流动儿童家长在图书及玩具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如选择的图书粗制滥造,文字语言粗俗,认知功能太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会给孩子买一些市面上流行的玩具或者书籍。”“看书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认字学习吗。”(家庭4,母亲)

由此可见,流动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堪忧。

3.家庭互动关系薄弱

家庭互动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家庭作为人一生中最早、最重要的活动场域,在这个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对儿童早期社会情感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家庭互动关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父母陪伴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的家庭互动关系存在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亲子交往时间较少,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家庭家长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3%,只有21%的家长表示陪伴儿童的时间每天在2小时以上;第二,父子关系疏远,大部分流动儿童的主要照料人都是母亲。调查发现,72.59%的流动儿童主要照料人是其母亲,仅有16%的父亲平均每天陪伴子女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65%的被调查者在家中认为孩子与母亲更加亲近。这可能与父母的家庭分工有关,父亲较多的承担了家庭经济开支。在访谈中,有家长表示“平时下班回家也比较累,也晚,孩子在做作业,我不想打扰他学习,可能平时交流也比较少吧。”(家庭1,父亲)。

四、成因分析

1.流动儿童家长自身素质低

这些流动的低收入家庭家长往往文化程度偏低,调查数据显示他们中18%以上为中专、高中毕业之后外出务工,甚至有28%的人学历更低,只有小学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一些非正式工作,工作时间弹性较大,收入较低,难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陪伴和良好的环境。在家庭教育之中,他们面临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够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指导。在访谈中,有家庭表示“又没人教过我怎么做父母,也想过看书看一些什么视频去学学,可是时间太零碎,工作也累,很多时候只能想想而已。”(家庭5,母亲)

2.家庭收入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与城市户籍居民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依然偏低,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的月收入仅仅是城市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同时,流动儿童家长从事的工作往往不稳定,工作时间长,更为直接的一点就是存在收入不稳定的问题。在部分母亲为全职太太的家庭中,家庭月收入仅够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其次,这些流动人口背井离乡,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他们不仅要承受着在城市生活高昂的生活成本,还可能要负担赡养老家老人的义务,在心理上他们在有一定的积蓄后渴望荣归故里,这又限制了他们在对于孩子教育上的资金投入与精神投入。

3.传统文化观念束缚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流动儿童家长虽然进入城市,但观念并没有随之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的家长地位,希望树立一个权威的形象。因此在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上,他们更容易形成专制型的关系。其次,这种传统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还体现在家庭分工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根深蒂固,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流动儿童家庭中父子关系疏远了。

4.社区文化环境影响

流动人口大都聚集在城乡结合部的村落之中,这些村落人口云龙混杂,人口素质低下,社区服务的提供与支持都明显不足。从生态系统理论来看,社会宏观层面,诸如社区中的宏观价值观与组织系统常常对个体发生影响,流动儿童家庭居住在这种社区环境之中不仅对儿童的发展没有任何利处,甚至有可能阻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5.工作时间较长

与城市户籍居民正规就业不同,由于自身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从事一些长时间、低报酬、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较强的职业。过长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花费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与精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2%的家长表示自己的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及以下。在访谈中,有家长表示“我们开超市,晚上也没空陪孩子。”(家庭3,母亲)

五、对策与建议

1.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中心,搭建平台。社区、街道、乡办事处可以为设立专门的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中心,以活动中心为依托开展小组活动、家长沙龙、社区图书馆等活动。在中心设置小型图书馆,定期向流动儿童供社区借阅,可以丰富孩子的阅读量,培养流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弥补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的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社区读书之星”、“社区作文比赛”等一系列鼓励儿童阅读的社区活动。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社区戏剧模式,聘请专业的阅读老师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在图书馆内固定时间为流动儿童开展活动,在儿童自己进行戏剧排演的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抒发内心的情绪,培养亲社会化行为。

(2)组建社区内“爱心父母”志愿者团队。社会工作者可根据社区特点充分挖掘社区内的资源,例如可以试图在社区内寻找一些与专业人士,如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教师、婚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尝试使他们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内的流动家庭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在社区内寻找一些时间比较充裕且有奉献精神的人,如退休的老人、全职太太等,对这部分进行志愿者培训,采取“培训培训者”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反哺社区。

(3)挖掘社区周边资源。社会工作者还应注意到社区周边的生活设施,如医院、学校等,社区可尝试与这部分单位建立关系,如尝试邀请医院来到社区为社区开展儿童保健等方面的讲座,邀请学校老师或学校内的志愿者团体为流动儿童进行课业辅导等。

2.国家加大帮扶力度

(2)政策立法,政府兜底。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将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主管机关,规定各级家庭教育机关的权责范围,设立专款,详细规定家庭教育实施的具体事项。如具体规定学习每年除正式课程外应设立固定时长的家庭教育课程,为弱势家庭优先提供个家庭教育服务等。

在对流动儿童其他方面的帮扶,政府在儿童工作中应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为社会问题兜底,制定一些政策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如尽快解决流动儿童异地入学的问题。今年2月民政部发文设立未成年人(留守儿童)保护处,负责拟定未成年人保护发展规划、工作方针、政策、建议等,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等等,是否能够将留守儿童相关服务也纳入其中?

(2)加大对于儿童发展的資金投入,改善儿童生活条件。美国的《佩里计划》的长期追踪性研究表明早期教育的投入比为1∶17,即在早期教育中多投入1美元就可以为后期节省社会管理费用17美元。由此可见对于儿童早期发展投入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基本的儿童福利体系,逐渐由救助型的社会福利向普惠型社会福利转型,将问题预防在早期。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3]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3

[4]杨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5]甄洪哲.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实务探索[D].郑州:郑州大学,2014

[6]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与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118

[7]曾守锤,章兰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启示意义[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8,4

[8](英)凯西.西尔瓦等《学前教育的价值一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追踪研究》[M].余珍有,易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9]刘保中,张月云,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观念与家庭教育期望[J].青年研究,2014,06:46-55+92.

[10]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2:78-85.

[11]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92-195.

[12]牟均,白春玉,张迪.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9:983-984.

[13]赖越颖.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14]刘保卫.英国“确保开端”项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卢鹏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参与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16]袁艾兰.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亲子互动模式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7]赵伟.山东省Z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D].西南大学,2013.

[18]沈蓓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的内涵及实务推展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57-62.

[19]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0]王星,王辉. 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5:31-35.

(作者单位:1.中华女子学院;2.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学)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户籍家庭教育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我的关怀德育梦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