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稀有剧种(六)

2016-05-30陈音璇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皮黄南派汕尾市

陈音璇

明清之际,乱弹声腔风靡全国,并随着商路、水路、官路等逐渐流传到了各地,在不断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了更多的地方戏曲声腔,今天流传在广东省的西秦戏就是当时声腔传播的产物。旧时,西秦戏曾以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陆丰县为中心,在潮汕地区广为传播,遍及闽南、台北、香港、东南亚。但现在西秦戏仅存在于汕尾市,为汕尾市三大稀有剧种之一。

因为戏曲声腔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发展演变,所以虽然可以确定西秦戏是从外地传入广东,但却无法对其源流进行更加清晰的认知。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西秦戏源自西秦腔:“远至东南沿海的广东潮汕一带,仍有当年辗转流传过去的西秦腔(今称西秦戏)被保留在那里,在当地安了家,落了户。”有学者认为,西秦戏是明代时西秦腔班子入粤演出后,逐渐与当地音乐结合后产生而成,也有学者认为,西秦戏是明末李自成败军入粤后,军中的陕甘艺人在当地传艺演出逐渐形成。但由于西秦腔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声腔,今日已不得见其原貌,因此关于西秦腔原始声腔的争议也自然成为了西秦戏声腔源流的争议,主要有秦腔、二黄、吹腔等几种观点,早期学界一直认为西秦戏来自秦腔,后来有陕西老艺人指出西秦戏与陕西的汉二黄很相近。也有学者通过比较发现了西秦戏中含有吹腔的成分。目前关于西秦戏的源流问题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秦戏传统剧目多达一千余个,以传戏为主,多演封神、水浒、隋唐等演义故事,其中能演出《封神榜》全传75出。另外,包括《贩马记》《上京莲》《三官堂》《沉香打洞》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戏”,《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在内的剧目多为半文半武、唱做并重的传统剧目。此外,在西秦戏中还有《六国封相》《八仙聚会》等少数昆曲剧目。

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包括正线与皮黄两大类,以及一些少量的杂曲小调,一股认为,它们是在不同时期进入了西秦戏。在西秦戏的传统剧目中,演唱正线的剧目占了约有三分之二,因此正线一直被视为西秦戏最原始、最正统的“本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线剧目为《沉香打洞》中《刘锡训子》一折。正线曲包括二番与梆子两类,共有14种板式,两者都为上下旬体,二番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梆子唱词多为七字句。皮黄即西皮与二黄,是清代乾嘉以后,西秦戏从皮黄剧种吸收的。大部分剧目中西皮和二黄分开运用。西皮是西秦戏“三十六本头”的主要唱腔。

西秦戏的乐队与行当被称为“五行十柱”,五行是指生、旦、净、丑、乐队五类。其中,乐队分为文畔和武畔,共有八人,有“八张交椅”之称,文畔指管弦乐,弦乐部分由“十一条线”组成,包括头弦(两条线)、二弦(两条线)、三弦(三条线)、月琴(四条线),此外文畔还包括吹奏乐器唢呐、笛子等。武畔指打击乐,主要有木鱼、板、大鼓等,根据对正线、皮黄等不同声腔的伴奏,会使用不同的打击乐组合。其中,被称为叩仔的敲击乐器类似秦腔中的梆子。

值得一提的是,从西北流传至广东的西秦戏在粤东地区大大发展了提纲戏,增加了许多科白和做工,形成了“七十二提纲戏”,同时吸收了当地的南派武功,融入在武打戏表演之中,南派武功强调真实性,徒手相搏,或者真刀实枪,场面惊险火爆、扣人心弦。。加上大唢呐、大锣、大鼓的打击乐配置,热闹非凡,在当地群众中广受好评与欢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演出市场。乾嘉年间,海陆丰就集结了40多个西秦戏班,开始从从粤东地区向外流传,在陆丰县碣石北关帝庙戏台楹眉处,记载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2年),西秦戏戏班演出活动的情况,是目前粤东可见的关于西秦戏最早的文字记载,道光年间汕尾市举人黄宗道写有“梨园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词,可见西秦戏在当时的风靡与兴盛。

现在,西秦戏还可以搬上舞台的剧目已不足原来总量的百分之五,其保留的南派武功也慢慢消失殆尽,职业演出剧团仅剩下唯一的一个“天下第一团”——海丰县西秦剧团,而海陆丰地区所有的西秦剧团也只有两个,数量仅为该地区三个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剧团总数的百分之一,西秦戏两个剧团的年演出总数仅占海陆丰地面年演出总数的1,87%。2006年,西秦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地方剧种一样,它正处在亟待濒危保护的生存状态。

百年前,西秦戏带着西北的音乐基因来到了东南方的粤地,在这里兼收并蓄、生根发芽,体现了我国戏曲声腔流变发展的鲜活生命力,愿百年后的明天,我们依然可以继续感受这百年间沉淀发展的艺术之花。

猜你喜欢

皮黄南派汕尾市
现代钢琴作品中国粹文化的传承分析
——以《皮黄》为例
南派戏装道具的创新特征
家班聚散:福建南派布袋戏微观察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汕尾市老促会成为群团组织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研究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谈南派纪录片的风格与发展路径
——以《珠江纪事》为例
蔡 惠 玲 (汕尾市)
取材宏博 立论中肯 成一家言——评《南北皮黄戏史述》